任偉耀 陳德明 范海鷹 梁健雄 王國慶 李正賢
奧曲肽對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治療效果評價
任偉耀 陳德明 范海鷹 梁健雄 王國慶 李正賢
目的 探討奧曲肽在腹部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保守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100例腹部手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患者,將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保守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 加用奧曲肽進行治療,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5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10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0.0%,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排氣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胃管引流量、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安全有效,腸減壓導管的治療時間更短,能夠降低胃腸減壓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奧曲肽;早期;炎癥性腸梗阻;效果評價
腸梗阻作為臨床急腹癥中常見疾病, 其發(fā)病的機制主要是因腸道內容物受阻所致。通常情況下, 腸梗阻可根據(jù)其病情的程度分為不完全和完全腸梗阻。臨床中, 多采用胃腸減壓以及補液等治療不完全腸梗阻, 但其治療的療效欠佳[1-4]。奧曲肽屬于人工合成的內源性生長抑素藥物, 該藥的半衰期較長, 能夠對抑制細胞的增值, 并且與細胞表面生長抑素受體(SSTR)的生長和特異性相結合, 激活SSTR, 使其抑制細胞增值;同時, 還能提升腸道黏膜腸內液體吸收能力, 進而阻斷病情的惡化;此外, 奧曲肽還能抑制血管內皮上的生長因子, 提升機體免疫力。本文研究使用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臨床價值,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的觀察對象為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診治的腸梗阻患者100例, 所有病例均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后出現(xiàn)腸梗阻的臨床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為術后出現(xiàn)腹脹、停止排氣、排便、腹痛、嘔吐等, 癥狀出現(xiàn)時間為術后6~18 d, 輔助檢查:全組腹部X線攝片檢查, 均有明顯腸腔內積氣, 不同程度腸管擴張, 液氣平面。其中, 男59例、女41例;年齡21~66歲, 平均年齡(41.00±3.64)歲;病程3~22 h, 平均病程(8.00±1.07)h;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手術方式、臨床表現(xiàn)、癥狀出現(xiàn)時間、輔助檢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本次所選患者均參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診, 且均出現(xiàn)腹脹、腹痛、嘔吐、肛門排氣、排便停止等臨床癥狀;且均經腹部平片檢查顯示出現(xiàn)腸管擴張或階梯狀的氣液平面等。本次所選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 排除絞窄性腸梗阻患者以及有關藥物過敏史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無創(chuàng)血壓(NIBP)等檢測, 根據(jù)檢測結果以及患者病情,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 如對患者胃腸進行減壓, 全靜脈的營養(yǎng)支持, 糾正患者水電解質以及酸堿的紊亂, 給予患者相應的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 加用奧曲肽(由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397)進行治療:首先將0.1 mg的奧曲肽加入到20 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其次, 將0.4 mg的奧曲肽加入到100 ml的生理鹽水中, 24 h微量泵入, 連續(xù)治療3~5 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 癥狀緩解時間、拔胃管時間、胃管引流量、肛門排氣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經治療后, 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且經腹部平片檢查顯示患者積氣積液完全消失;有效:經治療后, 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 且經腹部平片檢查顯示, 患者積氣積液部分消失;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 甚至加重??傆行?(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5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10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排氣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胃管引流量、禁食時間、住院 時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shù) 癥狀緩解時間(h)排氣排便時間(h)拔胃管時間(h) 胃管引流量(ml/d) 禁食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23.5±3.4 33.6±11.6 18.9±3.7 375±33.9 2.24±0.54 7.25±2.17對照組 50 41.2±9.8 48.7±13.4 30.8±5.4 790±57.3 4.67±0.28 11.34±2.51 t 3.927 2.863 3.099 6.309 2.102 2.26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 至今尚無有效的方法避免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由于手術中長時間腸管暴露、廣泛粘連分離或腸排列等手術操作、腹膜炎、腹腔積血積液、壞死組織和異物的刺激引起的腸壁炎癥反應, 而導致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 通常情況下較少發(fā)生腸絞窄[5]。因此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多以常規(guī)保守和支持治療為主, 但常規(guī)保守和支持等治療等待治療耗時長, 增加醫(yī)療費用和患者痛苦。采用胃腸減壓可以使口腔和胃的分泌物排出, 但不能根本緩解病情[6]。開腹手術治療腸梗阻往往治標不治本,再次發(fā)生粘連率高, 容易再形成腸梗阻, 常常是“越開越粘”,不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理想方法[7]。奧曲肽為生長抑素合成類似物, 在體內的半衰期長達2 h, 其抑制激素分泌的作用比生長抑素更為強大。奧曲肽的生理功能具有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和調節(jié)消化道功能的作用。奧曲肽(octreotide acetate) 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SS)類似物, 可抑制胃腸蠕動, 并可以抑制幾乎所有已知內、外分泌功能, 如胃酸、胰液的分泌以及胰酶和膽汁的釋放。具有減少內臟血流, 抑制胃收縮、腸和膽系收縮、胃排空、肝胰壺腹括約肌收縮, 延長食物通過胃腸的時間, 亦可刺激水和電解質的吸收[8-10]。因此, 奧曲肽抑制通過抑制消化液分泌, 加強水、電解質吸收的作用可明顯的減少胃腸減壓的引流量, 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11]。國外亦有類似報道用于癌癥晚期轉移所致的腸梗阻的治療,觀察療效確切[12]。本次研究中, 加用奧曲肽治療的觀察組,觀察組5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10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0.0%。經統(tǒng)計學分析,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排氣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胃管引流量、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奧曲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加快患者的康復。粘連型腸梗阻, 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腸梗阻類型, 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 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以胃腸減壓以及補液治療為主。有學者的實驗研究表明奧曲肽有降低膠原合成的作用, 能成功地減少大鼠腹膜粘連的形成, 特別是在粘連松解術后同樣具有明顯作用[13-15]。因此奧曲肽亦有可能通過抑制膠原的合成減少術后早期的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
綜上所述, 奧曲肽在常規(guī)治療腸梗阻基礎上靜脈微泵25 μg/h 注射, 可提高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患者恢復肛門排氣時間、腹痛和腹脹緩解時間。該藥物在臨床使用方便易得, 值得臨床推廣。
[1] 梁世博, 初曉杰, 車彥鵬, 等.奧曲肽用于腸梗阻非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當代醫(yī)學, 2010, 16(24):139-140.
[2] 劉曉晨, 劉成斌.奧曲肽治療腸梗阻的療效觀察.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7, 28(20):1877.
[3] 陳大偉, 崔龍, 全志偉.奧曲肽減輕腸梗阻引起腸黏膜損傷的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09, 26(1):125.
[4] 石英, 羅華友.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進展.醫(yī)學綜述, 2012, 18(2):267-268.
[5] 賈忠, 賀冠海, 封光華, 等.成人腸梗阻診治進展.醫(yī)學研究雜志, 2007, 36(9):13-14.
[6] 楊麗然.術后腸梗阻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山西醫(yī)藥雜志, 2009, 38(7):629-630.
[7] 饒偉, 徐金明, 黎可, 等.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適應證探討.重慶醫(yī)學, 2013, 42(5):595
[8] 方東進, 許劍萍, 許桂芳.奧曲肽聯(lián)合泛影葡胺治療腸梗阻17例分析.海峽藥學, 2010, 22(1):117-118.
[9] 鄧少康.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防治.吉林醫(yī)學, 2014(3):587.
[10] 陳麗敏,馮彩霞.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預防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4, 14(1):411-412.
[11] 陳宏,劉書紅,劉香第, 等.不同溶劑調和中藥敷臍法對惡性腸梗阻的干預研究.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4, 23(1):107-108.
[12] 趙永鋒,李艷彥,李朝喧,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例臨床觀察.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3(6):33-34.
[13] 楊秀鑾.胃鏡下注射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療效比較.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08, 14(4):367-368.
[14] 陳穗, 洪文揚, 李秋泉.奧曲肽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96例療效觀察.現(xiàn)代醫(yī)院, 2011, 11(4):56-57.
[15] 秦海春.奧曲肽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2, 2(1):83-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74
2015-02-05]
529700 廣東省鶴山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