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震紅
(宜興 21422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是工作的緊張、勞累帶來了壓抑的情緒,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人們渴望在生活中擁有一方凈土,安靜、輕松,并得以暫時的超脫。茶文化持久不衰的魅力滿足了人們對休閑生活的需要,而紫砂陶更能以獨特的樸素語言傾訴著人們的期盼,使飲茶者找到心靈的慰藉,找到回歸自然的趣味。簡約的紫砂壺設計風格順應了時代的召喚,成為了時尚。宜興出產(chǎn)的紫砂壺崇尚古樸、簡約的風格,比如明代制壺名匠時大彬以簡約大方為藝術特點,傳世有“大彬如意壺”、“大彬提梁壺”等優(yōu)秀作品,時大彬的作品以造型大氣、厚重著稱,給人以深厚古樸的美感,被尊為壺藝史上一代名家。明代末期,和時大彬并稱為“壺家妙手稱三大”之一的徐友泉,在晚年時嘆息道:“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边@說明單純注重細部精工細作,不注重整體造型的簡潔、氣度是不行的,這也直觀地道出了紫砂光貨簡約的設計風格具有極高的審美藝術價值。簡約美是紫砂光貨造型藝術的美學法則,也是藝術的最高準則。比如這款紫砂“圓帶壺”(見圖1),它沒有花哨的裝飾,僅以帶星點的圓帶裝飾壺腹,這種光素的表現(xiàn)形式最能體現(xiàn)紫砂本質的簡樸無華、素靜端莊、潔凈深沉。
圖1 圓帶壺
紫砂“圓帶壺”的壺身表面色澤紅潤、胎質細膩,壺體端莊古樸,線條優(yōu)美流暢,在牢牢抓住氣度的基礎上將身筒的力度與嘴、把搭配,形成了一款具有獨特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皥A帶壺”整體氣勢挺拔,精、氣、神、韻俱佳,壺蓋微坡,壺鈕形似待放的花苞,予人希望;壺身、流、把流線過渡流暢;壓蓋和壺口嚴密結合,弧度齊整;壺肩到壺身處有一梯度轉接;壺嘴一彎流,出水好;飛把,耳形向上飛揚,底部為一捺式接底;壺底有一圓盤接底,增添了整個壺的穩(wěn)重之感;壺腹有一圓帶,把壺體分為左右半圓,圓帶上星星點點的斑紋,遠看好像天上閃爍的星星,予人光明。此壺從外觀形式到深層內(nèi)涵,初看平淡無奇,但結構比例、尺度的細部處理安排得當,經(jīng)得起長久玩味,百看不厭,具有悠遠的藝術魅力。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將復雜抽象的具體形象到一個圓形,以幾何思維去理解,會有另一種收獲。每一個圓都有一個圓心,并以此立足運轉。中國文化也有這樣一個圓心,這個圓心就是儒、道思想。儒、道兩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是圍繞儒、道思想這一圓心不斷發(fā)展的,這是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顯著特色,也是中國歷史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用這個圓心觀點,不難看清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內(nèi)在關系,也能論證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和演化過程。儒、道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圓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包含著儒道思想的內(nèi)容,特別是其中的天人觀、中庸之道和自強不息等精神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可以說這三者構成了儒道圓心內(nèi)涵的主要組成部分。
歸根到底,紫砂“圓帶壺”的美,就是美在它的古典大方、樸實無華、自然素雅、實用把玩。只有心靈的領悟,才能對素潔無華的紫砂“圓帶壺”有更深層次的藝術感受;只有沉湎于這種感受中才能領悟“人壺一體”的真諦,才能領悟“簡約”的主題思想與精神內(nèi)涵,領悟紫砂“圓帶壺”獨特的個性和藝術魅力。真正優(yōu)秀的素身圓器往往是“多一分有余,少一分不足”,而想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作為紫砂從藝人員就必須經(jīng)常多借鑒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與同道之人探討創(chuàng)作理念,多思考、多實踐,反復權衡,充分運用所掌握的技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能讓人感到心靈慰藉的紫砂素身圓器作品來。
[1]馮文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淺談“笑櫻壺”的簡約美[J].江蘇陶瓷.2012(05):76
[2]戴濤.探析紫砂光貨“康壽壺”的創(chuàng)意[J].江蘇陶瓷.2014(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