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希
在古人那里,時間的形狀可以是烏衣巷口“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堂前燕,也可以是“夜深還過女墻來”的舊時淮水東邊月,又或者,是“阿房才廢又華清”之時辛苦的驪山山下土。 在莊輝的《東經(jīng)109.88 北緯31.09》這件作品里,它又是什么?十幾年前在三峽大壩剛動工時在壩區(qū)打的那些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排孔?被淹沒之后在它們?nèi)俣嘤⒊咧系乃媾c三峽風(fēng)景,又或者只是它們的照片與視頻?
與藝術(shù)家之前的大合影集體照相通的地方在于,這個作品也記錄了某個時代(特征)的消失,不同點(diǎn)在于它的開放和多義性,以至于看到這個作品時會沉浸其中甚至想入非非:水庫,大壩,嚴(yán)肅又戲謔的打孔,像科幻世界里的蟲洞,又像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密碼……如果、假設(shè)這些探孔可以不被淤塞,又幸存到某個久遠(yuǎn)的年代,恐怕未來的考古學(xué)家們也會同樣驚訝于它的意義。又或者恍然一悟,會心地對同伴說一句: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