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能 甘甜
翠竹順著山體蔓延,進山的路如在云霧里漂浮,鉛山縣天柱山鄉(xiāng)紫源村趙家塢自然村地處武夷山余脈,常年云霧繚繞,一年有200多天是霧天。海拔810多米的松樹崗,是天柱山、陳坊、下洼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最高點,被人戲稱為“贛東北最高學府”的鄧源小學就坐落在這里。
名為一所小學,實際上是只有一間簡陋民房的教學點。簡陋的講臺、課桌、板凳,以及六七個山里娃,構(gòu)成了這所大山深處學校的全部。記者沿著霧蒙蒙的盤山公路趕到鄧源小學時,王小紅老師正帶領學生舉行富有特色的升旗儀式,這是鄧源小學每周一必須做的“功課”。在雄渾的《義勇軍進行曲》中,63歲的王小紅帶著孩子面向昏黃的墻面上張貼的五星紅旗站立、敬禮,升國旗、唱國歌……孩子們稚嫩的童聲在鄧源小學上空飄蕩。
升旗儀式結(jié)束后,王小紅開始為兩個年級的學生講課,這里仍然是復式教學,瑯瑯的讀書聲開始在大山深處響起。2002年便辦了退休手續(xù)的王小紅,是教學點唯一的老師。歲月不居,時光荏苒,王小紅已經(jīng)在這山區(qū)講臺站立了40多個春秋。她把青春獻給了大山,獻給了這山里的孩子,自己也收獲了人生的累累果實。她先后獲得 “十大感動上饒人物”、江西省百名優(yōu)秀“山村女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為夢想而拼搏的人生是快樂的,王小紅就是這樣一位累并快樂著的山村女教師。
從城里下放到這山坳里,她深深體會到山區(qū)迫切需要有人播撒知識的火種。所以在那“知識越多越反動”的特殊年代,父母勸她不要當老師時,她卻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鄉(xiāng)村學校的講臺,從此與教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起初,王小紅并沒想到會當教師。1952年出生于上饒市的王小紅,父親是南下干部,時任上饒地區(qū)運輸公司負責人。當年為了響應“干部上山下鄉(xiāng)”的時代號召,王小紅的父親帶著一批人到贛閩交界的天柱山鄉(xiāng)墾殖場落戶。
“父親背著裝有全部家當?shù)谋嘲?,挑著一個前頭坐著我、后頭放著看門小狗的籮筐,我們一家就這樣來到了天柱山鄉(xiāng)墾殖場。從此我父親開始了砍樹、種樹的墾殖場工人生活?!蓖跣〖t回憶起初來山區(qū)的情景。
父親的工作調(diào)動頻繁,1967年,15歲的王小紅又跟隨父母,被下放到天柱山鄉(xiāng)紫源村勞動。當時村里的學校需要一名教師,因王小紅做事積極,責任心強,生產(chǎn)隊隊長看中了這位“城里來的姑娘”。
可王小紅的父母并不希望她去學校當老師。王小紅的母親身體不好,將生活的顛沛流離歸結(jié)于“文化”,不想讓王小紅因與“文化”沾邊而惹上事端。
“我相信知識是可以改變現(xiàn)狀的,隨父母下鄉(xiāng)的生活更讓我明白如果農(nóng)村的孩子不讀書,很難改變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農(nóng)村就沒有未來。于是我暗暗地下決心要在這偏僻山村做一名知識的播種者,這是我最初的教育夢想。”王小紅的堅持,使得走南闖北的父親只得說“工作就依著你,嫁還是要嫁到外面去”。
夢想是人生的燈塔,也是人奮斗的動力。年僅16歲的王小紅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硬是獨自一人將生產(chǎn)隊一間破舊的倉庫,改造成了“教室”。她還動員山民把家里吃飯用的小桌搬來,將木頭樁子架起,搭成課桌。“再將幾塊木板拼起,墨汁一刷黑板也有了。三角板、尺子直接就地取材,削幾個竹片拼成?!蓖跣〖t回憶起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教室。
教室有了,可學生又成了問題。王小紅任教的這個村子是個文盲村,地處深山,出入僅靠一條挨著懸崖峭壁的山路,經(jīng)濟落后,山民收入少得可憐,不舍得讓孩子讀書。對初為人師的王小紅的勸說,村民還反詰道:“老師你有文化我知道,不還是下放到我們山里來了嗎?”
王小紅耐心地對山民說:“正因為我有一點點文化,還能教教你們孩子。等他們真正學到知識,就能走出大山,找到更好的工作。”她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里,挨家挨戶地勸說山民。
孩子們來上學了,提個空空的布袋,里頭除了《語文》《算術》書外,連支筆都找不到,所謂的本子直接用針線將草紙縫制而成。王小紅只得回家,向父母要錢,為孩子們買筆和本子。
“別教了,到市里找舅舅,讓他給你安排個工作。在這里教書非但拿不到工資,還貼錢給學生買紙筆?!蓖跣〖t的母親這樣對她說,她的舅父當時是上饒市信用社的主任。
“我得繼續(xù)教,不能讓山民因沒文化吃苦?!蓖跣〖t舉例說,不少山民是文盲,打農(nóng)藥看不懂說明書,不知道怎樣配藥。多年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更加堅定了她堅守農(nóng)村教育的信念。她的一個學生,輟學后到縣里蹬三輪車,心里有著別人不知道的苦處,如有一次,“別人說去前進橋,他既不認識路,又不認識字,一邊蹬一邊想前進橋一定有橋,最后把人拉到黃崗山大橋邊。客人下車后生氣地把他罵了一頓,錢都沒付就走了。我聽了都難過。沒文化太苦哇”。
舊倉庫原利用當教室,后來越來越破,不能再用了,村里就用磚搭個簡陋的教室來上課,但時間一長,磚瓦結(jié)構(gòu)的教室最終塌了大半,王小紅只好租了間民房?!爱敃r有40來個學生,一間屋子坐不下,我就在屋檐下,用條子布圍著柱子圈了塊地方出來,也能放進五六張桌子?!蓖跣〖t回憶說。
學生的中飯都是從家里帶來的,考慮到?jīng)]地方給學生熱飯, 2000年,王小紅在自家屋邊的菜地上,建起一間學校來。王小紅的家到鄉(xiāng)政府有20多公里山路,一路碎石嶙峋,一遇大雨便塌方,只得繞道而行。她便請山民從山下的陳坊鎮(zhèn)把磚瓦挑上來。“瓦五毛錢一塊,磚一塊錢一塊。山民們基本上沒算我工錢,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也就挑40來塊磚。”王小紅很感激山民們的自發(fā)勞動。學校一修就修了四年,上萬元錢都是王小紅自家籌備的。
王小紅說,她知道村里沒錢,她的丈夫一直是村里的村支書。也虧得山民的支持,才能從離家20多公里山路的陳坊,把一磚一瓦挑上來。
“王小紅老師原來雖然是墾殖場子弟學校教師,但一直是墾殖場工人的身份,每月工資只三四百元,直到近年來才按國家有關政策,她才享受到教師工資的待遇?!碧熘洁l(xiāng)中心小學校長說??僧斈昴敲吹偷墓べY收入,還拿出自己的積蓄辦學,真是讓山民們感動不已。王小紅說:“為了夢想,付出再多我也樂意。”
1977年高考,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江西師范學院外語系錄取。正當她邁向夢寐以求的大學時,村支書和孩子的挽留卻讓她主動放棄了上大學,這在當時是“石破天驚”之舉。她的這一選擇讓淳樸的山民為她點贊。
雖未系統(tǒng)地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好學的王小紅卻從未間斷過學習。
1977年恢復高考,渴望到大學接受專業(yè)教育的王小紅以高分被江西師范學院(江西師大前身)外語系錄取。遠在八九十公里外的鉛山縣城人都知道了,原來在山林里,有位“女狀元”。
通知書幾經(jīng)輾轉(zhuǎn),被送到王小紅手中時,整個鄉(xiāng)鎮(zhèn)轟動了。連早已退休的村支書也和大家一起趕來祝賀,將王小紅家圍了個水泄不通。
終于可以圓個大學夢,王小紅與眾人一道沉浸在喜悅中。
“老師,別走,你走了,我們怎么辦?我倆就要畢業(yè)了。要不你明年再去吧!”一學生突然挽留道。
王小紅一愣,當時她帶了20多個學生,其中有兩個正是畢業(yè)班的。山里條件苦,一直分不進老師,她一走,這些孩子就要失學了。
空氣似乎凝固了,她看見老支書蹲在一旁深深地吸著煙。無人敢打破這寧靜,最后老支書只得為難地拉著她的手,懇求道:“孩子,留下來吧!幫幫山里的孩子吧!”
“老師,別走了,你讀大學出來也是教書,現(xiàn)在也是教書,干脆就留下來,把我們的孩子教好,行嗎?”一家長懇求。
王小紅低頭不語,多少個夜晚挑燈夜讀,支撐她的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走出大山,去讀大學,她收獲的是更廣大的世界。但看到站在面前可憐兮兮、衣衫破爛的學生,她猶豫了。她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去留竟然會決定這個山林里孩子們的未來。
王小紅的內(nèi)心涌起了巨瀾,她隨后大病一場,半個月掉了十多斤肉。最后,王小紅選擇留下來??吹绞萘艘蝗Φ耐跣〖t,老支書也埋怨起自己來:“早知道這樣,我就勸你去讀書了?!痹鞠M叱錾搅值母改感奶鄣卣f:“既然做了選擇,就要走下去,干一行,愛一行?!?/p>
“這個選擇,改變了我的人生?!爆F(xiàn)年63歲的王小紅,在她昏暗的平房里慢聲說,隨即仰起頭,讓人看不清臉上的情緒?!凹热蛔隽诉x擇,與其抱怨、悔恨,不如做好手頭上的事?!?/p>
時至今日,王小紅仍然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拔也惶??!蓖跣〖t說,“這是我人生的選擇,是不能用金錢、物質(zhì)來衡量的?!彪S后她掏出手機,邊翻邊說:“一到教師節(jié),遠在北京、近在縣城的我教過的許多學生都會給我送祝福。我想把自己手頭的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成功?!?/p>
一邊是兩個兒子不斷的催促,讓她早點過來照看孫子;一邊是鄧源小學會因她的離去使孩子們失學的現(xiàn)狀,她非常糾結(jié)。最后她還是將選擇的砝碼投向了鄧源小學的孩子們。她的這一選擇詮釋了人民教師大愛無疆的高尚情懷。
2002年,為山里娃奉獻了整個青春的王小紅辦了退休。她的兩個兒子都在山外安了家,準備接她出去安享天倫之樂。
“王老師一走,我孫女就沒地方讀書了。外面的老師都不愿進來,要是把孩子轉(zhuǎn)到中心小學去,她就得走8個多小時的山路,還要跨過兩條河?!睂O女正在讀學前班的老漢扳著手指告訴記者,如果他孫女到兒子打工的地方讀書,一個學期學費是2600元錢,一年下來光學費就5000多元。但如果放到王老師這兒讀書,一個學期學費才200多元。
“我得繼續(xù)教,人不能只為了自己。山里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在,不少人讓孩子讀書還是看在我和老頭子的面上。”王小紅坦言,還有一些村民說“王老師不教了正好,孩子就可以帶到外面去放牛了” 。
2008年,王小紅培養(yǎng)了一個“接班人”吳雙,和自己一同教書,并將自己600元的工資與她平分。上了個把月的課以后,吳雙的姐姐回來了,問起吳雙工資多少,吳雙笑笑沒回答。吳雙的姐姐便跑去問王小紅。王小紅如實回答后,只見吳雙姐姐一臉驚訝地說:“啊,才300,我在外面隨便哪個公司做做不都有3000嗎?”王小紅估計:“這孩子下個學期恐怕不會來這教了。”下個學期開學吳雙果真沒來,她隨姐姐到浙江打工去了?!拔曳浅@斫?,外面的世界更吸引她?!蓖跣〖t說。
王小紅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家,一個在上饒市,一個在重慶,并都育有一子,兩個孫子也都到了上學年齡,急需爺爺奶奶代為照看。遠在重慶的孫子,每天上學要坐6站的公交車,還要走一大段路。為此,家里只得每月出1000元錢請人代為接送?!靶〉膶O子也馬上讀小學了?!蓖跣〖t很自豪地給記者看小孫子學習架子鼓的照片,同時不忘補充,“很可愛的孩子?!?/p>
即便如此,王小紅也沒有走下講臺,去照看自家“很可愛的孩子”。
“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了解她。她一走,苦的就是山里頭的這群孩子了。”王小紅的丈夫話不多,今年剛從村支書的位子上退下了,慌得不少村民打電話來說:“您書記可以不當,王老師老師還是要當?shù)陌??!?/p>
好在王小紅的丈夫是“賢內(nèi)助”,一路走來,丈夫都是她的堅強后盾。沒有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王小紅也許走不到今天。2014年夏天,王小紅的丈夫騎摩托車送王小紅出去辦事,摔斷了手,左手至今不能伸直。但一開學,他還像往常一樣與王小紅一同到山外把書背進來。這一背就是40多年?!八浅抢飦淼?,十本書都背不動?!彼煞?qū)τ浾哒f。
“奶奶是不可能舍棄一片森林來照看你們兩棵小樹苗的?!蓖跣〖t的小兒媳只得這樣勸說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她明白在婆婆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看護的對象。
在采訪中,王小紅幾次笑著談及是山里的孩子給了她滿足感,并讓她更加樂意堅持下去?!捌鋵?,二三十年前,我也會有壓抑的感覺,過得并不是那么快樂。畢竟下放的知青都回去了,和我同等條件的人也都進了城……”直到她的學生陸陸續(xù)續(xù)讀出來后,她才明白“選擇教書是對的,和學生在一起是最快樂的”。
“我捫心自問,拿什么能買到一個‘好’字,拿什么能換來山民的一句‘王老師你別走’?的的確確,我很幸福,我的學生到了天南海北都會想到我?!蓖跣〖t動情地說,隨后從屋里拿出一大疊照片,“我好幾個學生,第一次領工資就想到我。就拿現(xiàn)在在縣城工作的陳志強來說,領第一份工資時就買了一斤桂圓給我送來,還堅持要我收下。那時候桂圓是多么貴重的禮品哇。他們把我當母親一樣?!蓖跣〖t低著頭,一張張地翻閱她與學生的合影,講述起和學生的故事。
王小紅收有40多張學生的畢業(yè)照。從1980年代開始,每年她都要帶著自己畢業(yè)班的學生到鄉(xiāng)里的中心小學參加統(tǒng)一的考試。“每次到那兒,我就會讓我們的孩子和中心小學的老師們一起拍個畢業(yè)照。我也留個紀念,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蓖跣〖t說,她常常一看就半天,故事太多了。
“困難走過來了就不叫困難了。想想我們的孩子,天天背個書包爬坡、下嶺,到學校就是一身汗,這么點大的孩子,他們比我困難多了?!蓖跣〖t開心地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外交學院團委將學校所在的鉛山縣鄉(xiāng)村設為定點支教單位,今后每一年都會有固定的大學生來支教。山下,新的鄧源小學也在修建,估計2015年秋季開學,鄧源村的孩子們就不必翻山越嶺上學了。
在采訪過程中,王小紅幾次談及到《語文》課本上的一篇課文《永生的眼睛》,作者的三位親人去世后都將角膜捐獻出來?!坝行〇|西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如果能給后人帶來光明,這就很有意義?!?/p>
其實,有個心愿一直藏在王小紅心中多年:她死后也要將眼角膜捐獻出來。一滴水能夠照射出太陽的光輝,從這一善舉中也能折射出一名山村女教師的美麗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