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法集影像、聲音、文字、圖表、動漫等于一體,具有繪聲繪色、直觀形象、密度大、節(jié)奏快等優(yōu)點,目前已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也進一步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然而在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法的運用卻不盡如人意。開展多媒體教學法在高中古詩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正視主要問題,剖析形成原因,從而探討對策,對于廣大語文教師走出教學誤區(qū),掌握科學運用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無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問題與成因
1.為激發(fā)興趣而誤播歌曲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在上古詩鑒賞課時往往采用播放歌曲而導致教學失誤。筆者曾經聽過兩位年輕老師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這兩位老師上課伊始都以播放歌曲來導入新課。一位是播放羽泉的《歸園田居》,另一位是播放陳淑樺的《夢田》,而且兩首歌曲都是從頭至尾全部播放的。實事求是地說,兩位老師的愿望和初衷都是好的,可是,深思熟慮之后,我們便不難發(fā)現其教學的失誤之處。從歌曲內容看,盡管兩首歌曲與古詩《歸園田居(其一)》內容有關聯,但聯系不是很緊密,對學生理解這首古詩內容主旨等作用并不大;從歌曲音樂看,兩首歌曲似乎與古詩《歸園田居(其一)》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太吻合;從所用時間看,一堂課45分鐘,僅導入播放歌曲就用了3—4分鐘,用時比較長,有浪費時間之嫌。
2.為營造意境而錯配音樂
通過配放音樂來誦讀、涵詠詩歌,營造詩歌應有的意境,幫助學生沉浸詩歌的情感基調之中,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與感情的理解,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墒牵趯嶋H詩歌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因錯配音樂而使用不當的問題。這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所配的音樂與所學的古詩感情基調不吻合,達不到營造詩歌應有意境的目的,如同樣是《琵琶行》配樂誦讀,一位教師所配音樂是古箏曲《漁舟唱晚》,而另一位教師所配音樂卻是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很顯然后者就沒有前者用得科學合理,因為這首長篇敘事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低沉、壓抑和悲苦的,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的音樂節(jié)奏顯然與詩歌感情基調不吻合。二是因使用不當,配樂聲音太大,頻率太高,掩蓋了老師或學生誦讀古詩的聲音,有喧賓奪主之憾。
3.為幫助理解而圖解詩意
在古詩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有的老師不是抓住詩歌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語言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涵,而是直接點擊展示一系列畫面來圖解詩意,詩歌鑒賞變成了美術欣賞。我們知道:《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畫圖,可供聯想和想象的空間非常巨大,反復誦讀,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令人回味無窮。而有位老師在教學時,沒有引導學生通過朗誦涵詠來領悟詩歌意象,從而進入詩歌意境來把握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思,而是僅用“春江潮水”、“月共潮生”、“詩人遐想”、“舟子思婦”、“游子夢回”等一系列畫面,來展示和圖解詩歌內容,雖然一幅幅畫面非常清晰,但卻極大地抑制了學生聯想和想象的發(fā)揮,更談不上學生對詩歌二次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理解了,將本來具有豐富美感的畫意詩情變成了一幅幅蒼白的畫面,讓聽課者感到索然無味。
4.為拓展延伸而濫用材料
對于篇幅短小的古典詩歌,一節(jié)課只上一首未免太單薄了,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進行拓展延伸,將學生以前學過的或沒有學過的古詩拿到課堂上來進行比較教學,從而達到教師的某個施教目的,這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墒窃诠旁妼嶋H教學中,卻存在著為拓展延伸而濫用材料的問題。一位教師在教學曹操的《短歌行》時,用PPT展示了詩人的《觀滄?!贰洱旊m壽》兩首詩的原文和翻譯,讓全班學生齊聲朗讀一遍以后草草了事。試問:翻譯內容有無必要呈現?只是將初中學習過的兩首詩歌朗讀一遍,教學是否膚淺簡單而需要改進?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時,用PPT展示了詩人這組田園詩的另外四首,詩歌內容在屏幕上匆匆一閃,像放電影一樣,學生根本來不及看明白,不知道教師的施教意圖是什么,這樣的拓展延伸毫無意義可言。
二、對策與建議
1.適時播放歌曲,提高學習興趣
“適時”,一是指媒體手段運用及時,該用時則用;二是指媒體手段所運用的時間恰當,該長則長,該短則短。我們知道,“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播放歌曲等多媒體手段,來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增強他們積極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我們教師課堂教學的施教目的。比如,我們教授李煜《虞美人》,可以在課堂導入、吟詠背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適時反復播放朱明瑛演唱的《虞美人》歌曲,具體操作可這樣進行:導入時,我們首先播放經過剪輯之后的《虞美人》歌曲(只播一遍),用時約1分鐘,之后隨即發(fā)問:“你們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嗎?歌詞作者是誰呢?想學唱這首歌嗎?要想學會唱這首歌,我們還是先來一起學習這首詞吧。”乘學生興趣盎然之時,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學習鑒賞。引領學生對詞作的背景、內容、感情等有了基本的掌握以后,到吟詠背誦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再次播放朱明瑛演唱的原版《虞美人》歌曲,用時約3分多鐘,一邊播放歌曲,教師和學生也一邊跟唱,在歌曲憂傷無奈的旋律中,通過學唱歌曲,從而達到背誦詞作、理解詩意、領悟感情的教學目的。
2.適度配放音樂,把握感情基調
一般說來,在詩歌整體感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適度配放音樂,營造詩歌意境和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適度”,一是指所配放音樂的聲音要低一點,不能蓋過朗誦者的聲音;二是指所配放的音樂旋律與詩歌感情基調要保持一致。比如,我們在整體感知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可以選配播放中國古箏經典名曲《廣陵散》音樂,教師自己示范朗誦,隨著平淡深遠、超曠飄逸、沉郁凝重、激越慷慨的旋律,把學生帶進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中,讓學生感受詩人李清照身經夫死、國破、家亡之后的那種滿腔哀愁、幽怨和悲憤之情,進而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需要注意的是,下載的音樂需要進行剪輯和加工,一是使音樂與朗誦時間基本保持一致,二是音樂起伏變化要與詩歌感情基調變化保持一致。
3.適詩圖聲并茂,助推理解想象
“適詩圖聲并茂”,一是指所選擇的圖畫或視頻、音樂、朗誦等多媒體手段之間要配合協調,相得益彰;二是指這些圖聲手段與詩歌內容、意象、情感等相適應。一般說來,這種施教策略往往在賞析詩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用,即在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誦讀、品味、理解和感悟之后使用。這樣做,既符合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例如,教學柳永《望海潮》一詞,我們須先引導學生了解背景、誦讀感知、品味領悟、進入意境,之后再播放從優(yōu)酷網下載的由楊春娟老師制作的視頻:“輕音樂——琵琶語——配樂《望海潮》”。這段視頻畫詩并茂、影音合璧,播放一遍用時約1分半鐘,在播放前,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仔細觀看視頻,根據你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說一說視頻中的畫面與你聯想與想象的景象有哪些不同?這樣在同學們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思維活躍,異彩紛呈,生成鮮活,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豐富了視頻畫面呈現所固有的不足,順勢接著再次播放視頻,讓學生一起齊聲朗誦或背誦,進一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4.適量拓展比較,發(fā)揮主體作用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誦讀感知、賞析理解和領悟背誦古典詩歌之后,我們可以利用PPT來展示相關古詩,進行適量拓展比較教學。這里的“適量”,是指所拓展引用的詩歌數量要適宜,不能貪多求全而導致濫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所教古詩的內容題材、流派風格、手法技巧等特點,精選引入詩歌,確定比較角度,提出比較的問題要小而具體,切記大而空乏,力求“一課一得”。就課堂教學而言,常見的有課內現場詩歌拓展比較教學,教師往往引用該詩人的另一首詩歌,或者是引用其他詩人的相關詩歌,選取某個比較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賞析。比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時,我們可以將其《詠荊軻》一詩引入,在對引入詩歌誦讀感知、疏通大意之后,我們可以這樣設置比較問題:試比較這兩首詩的藝術風格有哪些不同特點?先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待匯報交流之后教師歸納,讓學生明白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有田園詩歌自然平淡的一面,而且還有“金剛怒目式”的慷慨憂憤的一面,這樣學生對陶詩創(chuàng)作風格就有了整體的把握和理解。這樣的比較教學,開放度大,內容多,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總之,多媒體教學法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只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科學運用,我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課題《信息技術條件下高中古典詩歌鑒賞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414284)的研究成果。
陳相元,語文教研員,現居安徽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