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許多年來,但凡公開課,一定是選擇第二課時,因為第二課時才會學習到課文的主體部分,會有比較豐厚的內(nèi)容與精彩的設計,才能承受公開課之“隆重”。后來,有一些賽課活動明確規(guī)定,必須上第一課時,舉辦者的良苦用心似乎在于盡可能杜絕賽課前的過于鋪墊,起始課或許會使比賽結果相對真實、公平些。于是,第一課時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度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想起了自己的第一課時公開教學,那是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蒲公英書香田園行”活動,我要去溧水縣東屏中心小學和孩子們分享讀書的快樂。活動前一個星期,東屏中心小學的馮生校長給我電話,歡迎我去學校給孩子們講閱讀,更希望我能上一節(jié)公開課,并做一個關于第一課時怎么教學的小講座。于是,如約來到東屏中心小學。
在《水》第一課時的課堂里,我這位城里的老師與可愛的鄉(xiāng)鎮(zhèn)學生們有了一次愉快而深度的碰撞。在隨后的講座中,我又和老師們交流了我對第一課時教學的理解。
我覺得,重視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回歸它在教學過程中的價值,要求教師清晰課時目標,精心設計每一課時的教學,使學生每堂課都有所得。總體看,第一課時的教學要凸顯“趣、熟、寫、整、學”等幾個基本特點。
趣,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課伊始,教師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巧設導入,或是語言描繪,或是畫面展示,或是生活再現(xiàn)等等,尤其要重視學生質(zhì)疑,鼓勵學生對課題、內(nèi)容、表達等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語境,開始探索語言奧秘之旅。
熟,是指給予充足的時間,幫助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讀正確”是指不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能夠讀出輕聲、兒化?!白x流利”是指在朗讀課文時,能做到靈活通暢,不斷讀,不破句,不重復。讀熟課文能幫助掃除淺層的文字障礙,這是第一課時的重要目標,是學生理解課文、積累語感的基礎。教師可以采用指名讀、引讀、賽讀、范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讀書的機會,都能讀好難讀詞句、重點句段,讀熟全文。
寫,是指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按照規(guī)范要求,認真寫好課文生字?!白R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無論是哪個年級的教學,都要夯實練字過程,舍得拿出時間,或是隨文識字寫字,或是結合生字特點有層次地安排寫字環(huán)節(jié),或是根據(jù)學生識寫難點有重點地指導等等,啟發(fā)學生不僅記住字形,更要揣摩書寫,把生字寫美觀,感受漢字之美。
整,是指在學生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墩n標》中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把握”凸顯了漢語言的特點,強調(diào)了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lián)系,揭示了學習漢語的規(guī)律。教師或是從課題入手,或是抓住總起總結句段、過渡句段、重點句段,或是扣住關鍵詞,或是概括觀點等等,幫助學生梳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了解主要內(nèi)容及表達順序,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是指選好切入點,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悉心體味語言表達的精妙。第一課時的教學絕不僅僅是讀讀書、寫寫字、分分段,它應該在整體觀照下,依據(jù)文本和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感受情意,體會表達。確定“切入點”,是需要教學智慧的。一般來說,可以是課文的某一邏輯段(意義段或結構段)的學習;可以是課文統(tǒng)領問題下的某一子問題的探究;也可以是中心內(nèi)容或重點段的第一個層次的理解與領悟等等。第一課時“切入點”的選擇還要注意對第二課時的“啟下”作用,教師通過總結概括,或是話題質(zhì)疑等,拋出更深一層次的問題、矛盾、懸念,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究興趣,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然,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會因年級不同、學生不同、課文不同而有所差異。低年級要以落實好識字寫字為主,中年級要凸顯重點段落的學習,高年級則要引導體會篇章結構。學習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第一課時可以更開放些,讓他們充分展示、分享自主預習所得,再針對他們關注的問題著重引導;學力較弱的學生,則要扎扎實實從初讀開始,讀通、讀順每一句、每一段,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走進文本,熟悉文本。文質(zhì)兼美、意蘊深刻的課文,第一課時不妨多多朗讀,輕聲讀、誦讀,讀出感情,讀中積累;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是說明道理的課文,則要理清基本架構,多一些默讀、思考、討論、練習,甚至一課時就學完??傊谝徽n時教學在“規(guī)定動作”的基礎上要靈活地重組,不能僵化、固化。
在愈發(fā)重視以學定教的今天,“前置性學習”引入了第一課時教學。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yè),是指教師向?qū)W生講授新課內(nèi)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嘗試性學習,使他們對課文有一個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備課時,教師則根據(jù)前置性作業(yè)反饋情況,調(diào)整教學預案。第一課時開始,通過檢查、展示、小組匯報等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前置性學習的成果,如,聽寫詞語、讀書展示、資料分享、問題匯總、自讀感悟欣賞、個人或小組做小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學等等,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認同前置性學習讓教師從備教走向備學,體現(xiàn)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對教學意義的皈依,更應該準確把握前置性學習的定位、原則、形式等,科學合理地設計、布置、運用前置性作業(yè)。需特別注意的是,切不可異化成課前讓學生做大量的或重復、或深奧的書面作業(yè),將課堂學習、課后練習的內(nèi)容移加到課前,而課堂教學就異化成了機械地按照“前置性學習作業(yè)”一題題討論答案、講解下去。這種做法不僅加重學業(yè)負擔,也是另一種變相地牽著學生走,削減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思維碰撞、頓悟及玩索語言、體察情意的樂趣。
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狀態(tài),把握第一課時教學的特點,第一課時也精彩。
附:《水》(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 整體感知,理清脈絡,揭示重點
(一) 交流預習,讀好詞句
1.看老師很用心地寫一個字:水(板書),看著它,你想到了什么?
2.我們今天要學習第27課《水》,你又會看到怎樣的畫面,品味到怎樣的滋味呢?(交流預習情況)
(1) 讀寫生詞(儲藏 膝蓋 一勺水)學生說說書寫要點,臨寫生字。
(2) 讀讀句子。(出示:“母親用一把大鎖鎖住了水窖,也鎖住了我們對水的渴望。而掛在她腰帶上的那把鑰匙,則象征著權威、幸福和痛快?!保?/p>
點撥:
“水窖”,看圖理解意思;
“鑰匙”,讀準多音字“匙”,不同讀音分別組詞;
“渴望”,找一找文中的近義詞(“期盼、盼望”)。
(出示:“在水的滑動中,我聽得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吸吮聲,我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保?/p>
點撥:
“吸吮”,分別理解“吸”和“吮”的意思。我們習慣將“吸吮”的語序顛倒,說成“吮吸”,比如樹木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在這里,可以將“吸吮”換成“吮吸”嗎?存?zhèn)€小問號,學到課文這段時,我們再做進一步思考。
“血管”,讀作“xuè”管;
“血的流動”,讀作“xiě”的流動。“xiě”用于口語,多單用,如:流血、吐血、血淋淋、血糊糊。像這樣一句話里的同一個字不同的讀音課文中還有,找一找,讀一讀(“麥稈扇、扇風”)。
(二) 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水》主要圍繞什么來寫的?找一找課文里概括的句子,勾畫下來。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保?/p>
2.這篇課文通過三個場景,生動地描述出了水的珍貴。默讀課文,你能找到寫了哪三個場景嗎?勾畫關鍵詞,或是旁注小標題。(板書:挑水 洗澡 澆水)
3.“水的最珍貴”是因為我出生在一個缺水的地方,看圖片(出示),說說你的感受。
讓我們認真讀書,品味文字,我們會更深刻地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評析】第一課時教學首先要做什么?“初讀”!把每個詞、每句話,讀正確、讀流利。在通讀全文的
課堂
基礎上,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初讀”的點,以追求“初讀”的最大效益?!俺踝x”的點在哪里?學生容易讀錯或是難讀的地方“讀一讀”,糾錯、指導;和課文的中心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地方“讀一讀”,鋪墊、初識;有言語智慧的地方“讀一讀”,思考、感受。其次,“整合”。尤其是高年級的課文學習,一定要有篇章的概念,要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在理清脈絡的基礎上,提煉出課文要學習的重點。這樣,從“整體”入手,圍繞重點教學,再回到“整體”總結,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才不會片面,也才能從中學會布局謀篇的方法。第三,“情境”。在教學的開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期待,他們讀懂了哪些,還有什么問題,他們希望怎樣學習,這些是教師教學的基點、重點。同時,教師要根據(jù)課文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述、畫面展示、問題提出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把學生帶入課文的背景、情感,只有“人”“文”貼合、融溶,才能有深刻的感悟和體驗。
二、 品讀文字,體味情意,領悟表達
(一) 讀“挑水”,體會水的最珍貴
1. 默讀,這段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水的珍貴?
(出示:“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保?/p>
2. 通過一些表示數(shù)量的詞語,寫出了水的珍貴。把這些詞語連起來往深處想一想,你讀出了什么滋味?
(人多、路遠、水源有限、時間長、水少)
看圖片:懷著渴盼上路、漫長地等待、沉重地歸來;
指導朗讀,表示數(shù)字的詞語讀出重音。
3. 此刻我們再來看課題,《水》,你品出了什么滋味?(板書:“苦”)
4. 看似簡單的數(shù)量詞的表達,卻給我們帶來了滿心的“苦”滋味。所以,村里人說——“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保?/p>
該怎么讀?引導學生細細體會逗號的表達效果(加逗號和不加逗號的區(qū)別),讀出逗號的停頓所表達的強調(diào)作用,最珍貴的是——“水”。
(二) 讀“洗澡”,體會水的最珍貴
1. 讀讀第2自然段,這一段中的哪些詞句讓你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默讀、勾畫。
交流,重點體會:
(出示:“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還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保?/p>
你感受到孩子們的心情了嗎?透過這些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聯(lián)系自己下雨天的表現(xiàn)和心情,讀懂“大呼小叫”“享受”“吃”等詞語的意蘊。)
孩子們雨中洗澡是那樣的快樂(板書:樂)。
指導朗讀,語氣上揚,節(jié)奏較快,讀出歡樂的情感。
2. 和“挑水”對比一下,這段是通過什么來寫洗澡之“樂”呢?(挑水,通過數(shù)量詞來表現(xiàn)“苦”;洗澡,通過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的描繪表現(xiàn)出了“樂”。)
小結:缺水苦呀,簡單、明了的數(shù)量詞表達,讓我們更好地體會到苦;得水樂呀,生動形象的場面描繪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看到了樂。我們關注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詞句背后的情意,讀懂了這份“苦”與“樂”。
3.讀到這兒,發(fā)現(xiàn)問題了嗎?引導學生質(zhì)疑。
缺水是“苦”的,為什么這一段卻那樣具體生動地描述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呢?
點撥:“反襯”的表達方法,得水之樂,反襯出了缺水之苦,更突出了水的珍貴。雨水洗澡越是痛快,越是反襯出平時不能洗澡的痛苦,村里人苦中作樂,缺“水”不缺“情”。同時,這是作者對兒時生活的回憶,以孩子的口吻寫的,下雨天洗澡就是那么快樂,真實,充滿童趣。
讀著這樣的“樂”,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备星槔首x。)
【評析】閱讀教學要體現(xiàn)年級特點。高年級,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學生品味文字,分別讀出“苦”與“樂”之后,設計了兩個“比較”:一是“苦”和“樂”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法,而這方法的不同
課堂
是緣于內(nèi)容的不同,內(nèi)容決定了表達的形式;二是用“樂”來反襯“苦”的表達,更能凸顯水的最珍貴,凸顯村里人的樂觀,文章充滿作者的情感。兩個比較,都意在啟發(fā)、點撥學生領悟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
三、 小結課文,交流感受,深化認識
1. 當老師擦去黑板上所有的板書,只留下“水”字,這時,你想到的又是什么?拿起筆,把你的感受寫下來。(學生寫感受,交流,評議)
2. 課文第3-6自然段“一勺水”的“淋浴”中,有樂?還是苦?從那里,我們能再次感受到水的最珍貴嗎?還有,初讀課文時,我們留下的一個小問號,作者為什么不用“吮吸”而用“吸吮”?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母親說的話是什么意思等等,都等著你們細細品味,讀懂、讀好。
[評析]語文味兒來自哪里?來自引導學生賞詞析句,在品味、想象中,讓學生的腦海浮現(xiàn)畫面,耳畔回蕩聲音,心底涌出感嘆。而這樣的“浮現(xiàn)、回蕩、涌出”,是附著于具體的語言文字,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字、詞、句、標點等生發(fā)出來的。課堂上要教給學生品味的方法,要引導他們關注關鍵詞句、標點,想開來或是想深去,這才能品出課文的味道,讀出情意。同一個“水”字,課文初始,學生想到的是“蔚藍的大?!薄扒宄旱男∠薄捌届o的湖泊”;學完“挑水”之后,再看“水”,是“缺水的痛苦”,是“內(nèi)心的難受”,是“喝水的艱難”;學完“洗澡”后,看“水”,是“苦中作樂”,是“心酸的滋味”,是“更大的痛苦”;第一課時結束時,學生依舊看“水”,是“水的珍貴”、是“要節(jié)約、珍惜水”。一次次的回扣“水”,一遍遍地讀“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宛若詩的詠嘆,激蕩著學生的情感,也在潛移默化地點撥學生,只有認真地品味文字,才能把文字讀“立”起來,它們才能給我們更豐富的形象,更別樣的滋味。教學的每一個設計,如,體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中“逗號”的表達效果;想象“大呼小叫”中,“呼”“叫”什么;品讀“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提問學生什么時候會覺得是“享受”,而村里的孩子將在雨中“洗澡”說是“享受”,讀著這個詞,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等等,都意在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在課文的意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文章的表達與思想,并通過自己的感情朗讀,使文字“有聲有色”,鐫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