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建芬
(浙江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全國各地的“國培”“省培”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以期從提升教師素質這個源頭切實推進教育質量。浙江省于2003年起實行小學英語教師崗位培訓合格證書制度,2011年起開展全省教師培訓。當前全省各地的教師按照5年內360個學時的學分要求,參加由高校、教育局、教研室、學校、課程組等組織的各類培訓。雖然一些教師證書達標,培訓學時飽滿,但素質和能力仍有待提高。小學英語教育中存在著教材、教法、教學計劃、師資等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但師資問題仍然是關鍵的一環(huán)。如何建構更科學合理的培訓課程體系?作者以浙江師范大學近年來主持的培訓項目為研究對象,建構實施“APPLE-PIE”的培訓課程體系,以優(yōu)化培訓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研究圍繞小學英語師資培訓中課程建構,探討如何針對地方特色、學校特色、教情和學情的具體需求,建構菜單式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如何建構開放、多元的菜單式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如何滿足學員的需求?
在課程特點上,培訓課程內容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隨學習對象的不同而變化。結合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實際情況,做到突出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應依據(jù)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等原則。[1]結合小學英語教師培訓需求分析、多元化培訓團隊建設、模塊化課程設計以及多元化培訓方式等方面[2],遵循多層次、系統(tǒng)性、現(xiàn)實性、人文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參加培訓的小學英語教師既是自身課堂上的老師,又是培訓課程中的學員,課程設計關注教師角色和身份的轉換,既是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提升,更是教育理念和意識的提升與其在教學設計上的落實和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xiàn),因此課程建構遵循發(fā)展性原則。在培訓模式上,要多種多樣,如觀摩教學、集體備課、假期培訓、周末培訓、網(wǎng)絡培訓、以老帶新。[3]尤其是探討“校本模式”的積極作用[4],采用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開放式、全方位的新格局,使得課程形式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在培訓課程的內容設置上,將課程分為核心課程、基礎課程以及選修課程。核心課程內容分為英語課程教材改革研究和英語課堂教學研究?;A課程分為英語技能課程與文化綜合素質課程。選修課程分為學術研討、新知識介紹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鑒于小學英語的學科特殊性,技能課程以培養(yǎng)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中心,使其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能,重點定位在發(fā)音和語音基礎知識。同時,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體系除了應具有現(xiàn)代性、研究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還應具有較大的彈性和靈活性,課程體系由幾個目標明確、體系合理、結構優(yōu)化的課程模塊組成,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這包括現(xiàn)代教育理論與現(xiàn)代教育技能模塊、英語教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模塊、英語教學技能與實踐模塊。[5]課程體系也可劃分為六種基本的知識類別:語言技能、學科知識基礎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與技巧、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及應用、背景知識和科研方法知識。前三類是教師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后三類是教師應該掌握的輔助教學實踐的知識。[6]
由國家基礎教育中心發(fā)布的關于舉辦全國小學英語教師培訓計劃中,內容包含5個部分: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語言技能提高;現(xiàn)代英語外語教育教學理論(TEFL)的學習和研討;運用微格教學等手段掌握先進的外語教學技巧和技能;信息獲取能力,尤其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實踐和應用;基本外語科研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APPLE-PIE”課程最后確立設置菜單式模塊,這緣于各地因其經(jīng)濟、教育、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導致小學英語教學的不均衡性。英語教學是否受重視、教育理念如何、師資力量是否充沛、師資培養(yǎng)是否受重視、學校資源是否豐富、家長的觀念如何、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校習慣如何等等,這些因素導致各地小學英語教育的不一致性,導致培訓需求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培訓課程設置上“AP?PLE-PIE”模式先將課程建設成5大模塊,在每一模塊中設置了多門相對應的課程,供教育主管部門結合當?shù)氐慕糖楹蛯W情,選擇模塊。(參見圖1、表1)如麗水地區(qū)的培訓,在13個縣市中,多個縣市處于偏遠山區(qū),小學英語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所以選定以基本技能為培訓主導,重點突破語言關。
結合培訓項目的實踐,課程建構初步確立以下框架:以教師自身素質為前提,確立培訓目標;以教師需求為依據(jù),分層設計培訓內容;以地方特色為依托,選擇培訓內容和模式;以加強培訓力量為目標,建設師資隊伍;以培訓效果為指標,實行全程評價。課程計劃進行更科學的設想,建立開放、多元的體系。同時,注重課程形式的多元化,具體表現(xiàn)為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操作性課程與選修性課程結合、綜合課程與專題課程結合等。各地針對地方特色從總課程中選取特色課程菜單。
圖1 “APPLE-PIE”培訓課程體系
表1 “APPIE-PIE”5大板塊培訓內容
通過上述課程,實現(xiàn)PIE即Practical,Insightful and Effective 3大目標:Practical實用性,一方面提高語言能力,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和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包括教材解讀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活動組織能力、課堂上與學生交互能力、多媒體使用能力、課堂教學評價能力以及說課和評課能力等。Insightful引領思考性,指能培育自主發(fā)展意識和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包括更新教學觀念的能力、開展教學反思能力、通過聽課、評課和說課提高自身教學科研能力以及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Effective高效性,指針對小學英語教育中現(xiàn)存的主要問題和矛盾設計相應的課程,能幫助教師短期內在教育理念上、業(yè)務理論上、工作實踐上獲益匪淺。
同時,PIE也代表達成這些目標所涉及的3大板塊培訓路徑,如表2所示。
“APPLE-PIE”模式在2011年的“省培”項目中取得了較滿意的成效,學員們普遍反映課程設置豐富,課程可供選擇的余地大。在學員問卷和訪談反饋信息的基礎上,2012年“省培”項目中的“APPLEPIE”模式進行了修訂,尤其是其中的“L”由原來的聽力技能(Learning skills)替換成了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y),因為教師們普遍反映小學階段聽力要求較低,教師在這方面的需求不大。學習策略雖然保留了聽力策略的項目,但重點添加了“學困生的類型、成因與干預策略”和“學生學習風格差異與學習指導”,這是訪談中多數(shù)教師提到的教學中的難點。
訪談結果表明,“APPLE-PIE”模式課程體系對教師的發(fā)展起到了引領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
課程體系設置中的幾大模塊都比較強調人文素養(yǎng)的培訓,在教學設計中凸顯教學內容的真實性、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性,以任務型教學途徑實現(xiàn)“做中學”和“學以致用”的目標。教師通過課程學習,如《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論》《國外小學英語教育概況》,逐步自覺構建現(xiàn)代課程觀。重建主體性的意義世界,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而導致深刻的教育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不合理的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教師應思考英語教育中的幾個比對:
(1)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為根本,還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根本;
(2)是以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為主,還是使學生獲得生活直接經(jīng)驗為主;
(3)是以群體發(fā)展為主,還是以個性發(fā)展為主;
(4)是強調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還是強調批判和超越;
(5)是強調國際化,還是強調本土化。
通過實踐探索基礎上進行的文化批判,從觀念與行為層面建立了以強調人的發(fā)展、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以及人的自主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特征的新的課程價值取向,從而擺脫了傳統(tǒng)教育的制約和羈絆。
通過課程體系中《課堂活動設計原理》《小學英語教學法理論》《小學英語優(yōu)秀教學示范》《小學英語優(yōu)秀課例觀摩》等課程,教師重新認識英語學科性質。英語教學是學生通過英語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同時又是他們磨礪意志,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發(fā)展個性,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教師的語言教學過程是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xù)學習英語和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應特別強調培養(yǎng)對英語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
表2 “PIE”3大板塊培訓路徑
通過《兒童心理學》《兒童發(fā)展概論》等課程,教師進一步加深了對小學生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語言學習過程不是機械學習和記憶語法與詞匯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感悟、參與、實踐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在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及生生互動建構新的意義的過程;對信息進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過程,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認知與思維發(fā)展的過程;逐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通過觀察、體驗、嘗試、評價和反思,認識學習過程,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生語言的習得過程是構建與生成的過程。
通過《小學師生互動原理與技巧》《有效教學研究》《學生學習風格差異與學習指導》等課程,教師開始關注學習過程,在教學設計上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突顯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特點。讓學生在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在真實的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課程,教師加強了豐富課程資源、拓展英語學習渠道的意識。在教學實際中,逐步根據(jù)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和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網(wǎng)絡信息等,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在課程建構與實施中,我們要不斷反思教師培訓課程結構和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論的角度看,培訓課程設計需要考慮一些基本因素,如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編排、課程設計的模式等。教師培訓課程內容的選擇首先應依據(jù)課程改革的不同階段和一線教師的合理需求,同時注意課程內容的邏輯結構,采用集體審議的方式,構建主題式培訓課程。教師培訓課程需要兼顧不同層級的教師培訓,尤其是要關注與校本培訓之間的關系,重視教師的知識管理能力,理解培訓帶來的隱性效果。[7]
任何好的外語政策、教法和教材都必須由合格的教師來實施。通過有效的課程設置和落實,盡早培養(yǎng)一大批適合我省乃至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所必需的合格的師資隊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學英語教育質量的迫切問題。建構小學英語專業(yè)化教師培訓菜單式的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探究,豐富了現(xiàn)有的小學英語教育理論和實踐,可以說,“APPLE-PIE”模式小學英語教師培訓菜單式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踐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當然,該模式更是一個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體系框架,可以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豐滿完善?!?/p>
[1]王楓林.在“國培計劃”實踐中探索中學英語教師培訓新模式[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11):3-5.
[2]武和平,張維民.西部地區(qū)小學英語教師培訓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0(1):94-98.
[3]胡春洞.小學英語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及教材教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7):17-20.
[4]蔡志良,趙青文.教師教育校地合作模式探微[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6(6):9-11.
[5]李潔平,肖德法.英語教師繼續(xù)教育的理性思考與改革構想[J].中國成人教育,2004(4):92-93.
[6]李明琳.中小學英語教師知識基礎的建構——高校師資培訓課程設置個案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7(1):84-88.
[7]劉徑言.對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