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齊徐顯秀墓以其精美、保存完整的壁畫聞名于世,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從2000年開始發(fā)掘,到2002年發(fā)掘結束,至今已有十余年。筆者有幸于2010年來到徐顯秀墓的管理機構——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參加工作,主要從事徐顯秀墓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通過這幾年所做的保護工作,逐步有了一些關于徐顯秀墓保護方面的認識和想法。這些認識是粗略的、初步的、甚至有的可能是錯誤的?,F在寫出來是希望得到各方面專家的指點和分析,尚望不吝賜教。
徐顯秀墓采取的是原址建館的保護方案,這是符合遺址及其文物保護的最高原則,不僅可以達到最大可能保護徐顯秀墓及其壁畫的目的,對于研究和展示徐顯秀墓,發(fā)揮文物的宣傳教育作用也具有極大的意義。對文物實施保護最有效手段就是控制文物所處環(huán)境,為文物營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單獨存在的空間。徐顯秀墓壁畫作為保存在地下的、對溫濕度變化較為敏感的珍貴藏品,原址建館保護,可以通過采用控制溫、濕度、冷光源照明及空氣流通系統等技術手段,使壁畫處于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之中。而要達到穩(wěn)定的保護環(huán)境,首先必須了解壁畫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會對壁畫產生怎樣的影響。只有先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為以后的永久性保護建筑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博物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6b-91)“ 第4.1.1條,藏品防護應包括溫濕度、防潮、防水、光照、防煙塵、防有害氣體、防蟲、防鼠和防盜等要求”;“第4.2.1條,收藏對溫濕度變化較敏感珍品的庫房應設置空氣調節(jié)設備”;“第4.2.2條,設置空氣調節(jié)設備的藏品庫房,冬季溫度不應低于10℃,夏季溫度不應高于26℃,相對濕度應保持基本穩(wěn)定……墓葬壁畫等45%~55%” ;“第4.3.1條屋頂的排水系統應嚴防滲漏;藏品庫房的地下層室內和地面層地面應有可靠的防潮措施”等相關規(guī)定,為我們規(guī)定了壁畫保存環(huán)境控制方面的博物館通用標準。但徐顯秀墓壁畫不同于普通的館藏壁畫,是國內首例原址建館保護的墓葬壁畫,未有前例可循,故而我們首先應借鑒國內外壁畫原址保護的經驗教訓,對徐顯秀墓壁畫保存環(huán)境的控制進行深入研究。
在古墓葬壁畫方面,國內許多相關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同時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也組織進行了相關的基礎勘察、設計和評估等方面的工作。以上工作闡明了遺址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狀況和地質環(huán)境條件,為徐顯秀墓壁畫保存環(huán)境的控制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根據對這些成果和材料的研究,結合筆者在日常保護中對墓葬內外環(huán)境變化情況和壁畫衰減變化情況的觀察、記錄,筆者對壁畫保存環(huán)境的控制問題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首先是由四季、晝夜交替和保護棚內外有別造成的溫度變化產生了熱脹冷縮效應,進而形成溫差風化。溫差風化的強弱主要決定于溫度變化的速度和幅度,例如,晝夜溫度變化的幅度越大,溫差風化越強烈。受溫差風化的影響,壁畫的地仗層與顏料層會逐步崩解、破碎。根據近五年來墓室內外溫濕度紀錄,墓室內晝夜溫度變化幅度雖低于地表,但在1、2、7、8、9、11、⒓ 月份變化幅度也可達10℃,幅度較大,溫差風化的危害較為明顯。
其次是控制凝結水危害。凝結水是指在物體表面的空氣溫度下降到露點以下,在物體表面上凝結而成的水。水汽由壓力大處向壓力小處移動,當大氣溫度高于墓室溫度時,水汽就由大氣中不斷進入墓室,使墓室中的水汽過飽和而凝結成液態(tài)水,附著于壁畫上,或進入土層空隙中,對壁畫造成破壞。根據近五年來墓室內外溫濕度紀錄統計,7、8、9月份,墓室內相對濕度大都高于90%,壁畫表面常有凝結水形成。在潮濕環(huán)境中,壁畫表面的顏料層會逐步變質、粉化,地仗層也會逐步疏松、脫落。墓室四周的土質為濕陷性亞黏土,在水的作用下也易于潮濕變形,塌縮沉陷。因此也有必要嚴格控制溫濕度,治理凝結水的危害。
第三是控制地表水的入滲。在發(fā)掘時,中國文物研究所在工地附近選擇場地,做了測試地表水漏入地下的過程、速度實驗,通過采取在隔斷水漏入隔水溝時,利用其離壁式原理進行檢驗得出的測試數據,結合當地的地質、水文、氣象、環(huán)境等進行分析,認為水對墓室及墓道的影響主要來自地表水。因此控制地表水入滲也就極為必要。
對于溫差分化和凝結水造成危害,可以采用溫濕度監(jiān)控系統設備進行控制,監(jiān)控設備能及時感應環(huán)境溫濕度,如實采集和記錄各空間溫濕度情況;數據可以按照使用人員的要求定時自動記錄并長期保存;授權用戶可查詢歷史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打印等操作,判斷溫濕度是否異常;在出現異常數據的時候,可進行多種方式的報警,可連接控制模塊,自動啟動相應設備,在溫濕度超出設定值后報警同時進行通風換氣、降溫除濕等工作,實現環(huán)境溫濕度管理的實時性和有效性。這類系統在食品生產、檔案管理、動物養(yǎng)殖、藥品儲存等行業(yè)均有廣泛應用,現代博物館庫房管理亦多有采用。至于地表水入滲造成的危害,可以通過“防水”、“截水”、“排水”三種措施進行控制?!胺浪敝冈诘孛孢M行硬化防滲;“截水”一是在墓室北側和東側采用懸掛式防滲帷幕構筑地下截水工程,二是在墓址東北側沿地形布設截水溝以攔截上游可能產生的地表徑流;“排水”是在墓址西、南側修建排水溝。
這些控制措施是筆者的一些淺見拙識,通過向專家的請教,筆者也認識到了這些措施存在的問題,比如防滲帷幕的灌漿材料是否能起到防滲作用及對濕陷性黃土的適應性問題;地面防滲層如做成水泥硬化地面,一旦出現裂縫,會將水分和空氣封閉在地下,造成濕陷性黃土沉降,是否可用膨潤土防水毯代替水泥。這些問題都還需要有現場試驗去驗證,也是筆者今后做好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作者簡介:溫少杰,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