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正 趙世波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5)08-0045-02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鳥類的一種緩慢擴散的接觸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少毛或無毛的皮膚上長有痘疹,或在口腔、咽喉粘膜上形成一層壞死性假膜,機體消瘦,增重緩慢,產蛋雞產蛋量暫時下降。隨著養(yǎng)雞業(yè)快速發(fā)展禽痘也由農村散養(yǎng)雞散發(fā)轉為雞場流行,鴿有時發(fā)生,鵝鴨很少感染;各種年齡、品種和性別的雞都能感染發(fā)病,以雛雞和中雛最常發(fā)生,雛雞死亡多。秋冬季節(jié)易流行,一般秋季和冬初發(fā)生皮膚型雞痘較多,冬季以白喉型雞痘為主。打架、啄毛、交配等造成外傷以及雞群過度擁擠、通風不良、雞舍陰暗潮濕、營養(yǎng)不良、體外寄生蟲、維生素缺乏、飼養(yǎng)管理差等,可促使本病發(fā)生和加劇病情,若并發(fā)其他傳染病,可引起大批死亡,應慎重預防。
1 臨床癥狀
皮膚型:在雞冠、肉髯、眼瞼、喙部、翅下、皮膚、爪等少毛或無毛部位產生灰白色小結節(jié),逐漸成為紅色小丘疹,很快增大至綠豆大丘疹,呈黃或灰黃色,臨近的痘疹相互融合,形成大的結節(jié),突出于皮膚表面;以后逐漸脫落。皮膚型雞痘一般較輕,但有些雛雞精神萎靡,食欲消失,體重減輕,甚至引起死亡,產蛋雞產量顯著減少或完全停產。
白喉型:主要在口腔、咽喉、眼等粘膜表面生成一種黃白色小結節(jié),以后逐漸增大并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黃白色干酪樣假膜,蓋在粘膜上面,很像人的“白喉”故稱白喉型雞痘。隨病程發(fā)展,假膜逐漸擴大增厚,阻塞咽喉,使病雞呼吸吞咽困難,嚴重時嘴無法閉合,不能正常采食,體重迅速減輕,最后窒息死亡。白喉型雞痘多發(fā)生于雛雞和育成雞,死亡率高,小雞死亡率可達50%。有些病雞眼和鼻也受到侵害,產生所謂眼鼻型雞痘,眼結膜發(fā)炎,眼和鼻流出水樣分泌物,以后變成粘稠的黃濃液,時間稍長,眶下竇蓄積炎性滲出物,眼部腫脹,向外凸出,可擠出一種干酪樣凝固物質,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混合型:皮膚型和白喉同時發(fā)生,病情嚴重,死亡率高。
敗血型:在雞痘發(fā)病雞群中,特別是發(fā)病后期,個別雞無明顯雞痘,但表現(xiàn)為急性死亡,或出現(xiàn)為下痢、消瘦、精神沉郁,逐漸衰竭,剖檢可見內臟器官萎縮、肌胃角質膜壞死。
2 剖檢變化
皮膚型雞痘的主要剖檢變化是局部病灶表皮或其下層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結節(jié)。結節(jié)開始濕潤,后變干燥。白喉型病變主要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氣管粘膜上,其粘膜表面蓋一層假膜,嚴重的假膜阻塞咽喉,剝去假膜可見出血糜爛,偶有眶下竇腫脹和食管發(fā)炎。
3 診斷
由于本病癥狀明顯,主要特征典型,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白喉型雞痘出現(xiàn)呼吸、吞咽困難和鼻炎癥狀,應注意與傳染性喉氣管炎區(qū)別。
4 預防
首先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合理調整飼養(yǎng)密度,減少啄癖,加強通風換氣,避免引起外傷和雞舍潮濕,及時驅蟲,配合全價營養(yǎng)飼料,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定期消毒。
接種疫苗。常用效果較好的是使用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可將1000羽份疫苗用25ml生理鹽水稀釋后,用煮沸的鋼筆尖或蘸毛尖蘸取疫苗,在翅部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一月齡以內的刺種一針,一月齡以上的刺2針。也可用雞痘蛋白筋膠弱毒苗,用生理鹽水10倍稀釋,用小毛刷涂在拔去羽毛的毛囊內。接種疫苗后5~10d必須抽查雞群,檢查接種部位是否結痂、毛囊是否腫脹,若出現(xiàn)局部結痂或毛囊腫脹,說明疫苗接種成功,否則應重新接種疫苗。
5 治療
本病無特效療法,可對癥治療,以減輕癥狀、防止繼發(fā)或并發(fā)感染。發(fā)病雞群可投服痘都康(中草藥)、蒽諾沙星和利巴韋林混合飲水,效果較好。其具體用量是:痘毒康每瓶兌200斤水,連飲3~4d。蒽諾沙星每克兌10~20斤水,連飲4d。利巴韋林每克兌20斤水,連飲4d。也可投服克毒殺、雞痘散、病素靈等藥。皮膚上的痘痂一般不做治療,破潰時可涂克霉素軟膏或碘酒。對白喉型雞痘,可用鑷子剝掉口腔、咽喉粘膜的假膜,用1%高錳酸鉀液沖洗,再用碘甘油或氯霉素涂擦。眼腫脹但眼球尚未損壞的,可將眼內蓄積的干酪樣物排除,用1%高錳酸鉀液洗凈后滴入諾氟沙星眼藥水,眼球損壞的應及早淘汰。也可緊急接種新城疫系或La Stoa系疫苗。50日齡以上的可接種系,50日齡以下的可用La stoa系點眼或滴鼻。產蛋雞群可用4倍飲水。以干擾雞痘病毒的繁殖,控制雞痘病情發(fā)展。
治療時一定注意,剝下的假膜、痂皮和干酪樣物等都應燒掉,避免病毒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