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龍
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點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意美、語美、音美、形美。在“第四屆全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論壇研討會”上,我執(zhí)教的觀摩課《詠鵝》拋開字斟句酌的理解,放手以誦讀的形式展開教學,始于“讀”,終于“吟”,教給學生讀古詩、品古詩的方法。教學層層推進,詩情自然流露,詩韻蘊含其中,讓學生在濃濃的詩情間感悟了詩句特有的“美”。
兒童:天生的詩人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 我們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詩文?他需要仰視還是平視?教材中的一些詩文,時空跨度太大,內容本身超越了兒童視野,而學生的閱歷太淺,很難一下子與詩人情、意相通。所以,需要教師加強引導,讓詩情畫意進入兒童的視野。兒童想象力非常豐富,是天生的詩人,教學可以從學生的提問入手。
師:……他自己用很奇妙的想法就帶出了很有味道的讀法,為他的優(yōu)雅鼓掌。讀一讀,品一品,想一想,對于這首詩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我的問題是,第一句的“鵝,鵝,鵝”是作者唱出來的聲音呢,還是那些鵝的叫聲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精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鵝在“白毛浮綠水”,為什么不是干凈的白水而是綠水啊?
師:是啊,這是怎么回事呢?仔細看過自來水嗎?自來水大家用眼睛看覺得它很干凈,其實世界上干凈的標準很豐富,綠綠的水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有色彩而又純凈的池塘里的水,能想象到嗎?所以你看,鵝兒們正在歡快地“紅掌撥清波”呢!
生:我的問題是“曲項向天歌”里的那只鵝,它唱的是什么歌呢?
生:請問紅掌是怎么回事?
師:誰幫我解答這個問題?
生:鵝的“手”本來就是紅的。
師:你的說法真好,你是一位作家。他的回答你滿意嗎?
生:我很滿意。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傳授知識,通篇是兒童自己在提問,在歸納,在總結,體現(xiàn)了兒童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整個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是很自然、很流暢的。我根據(jù)孩子們思維的自然流向推動課堂,最后達到了教學想要達到的目標。
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還要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存在,允許學生有個性的思考,要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在這堂課中,我不斷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自由想象,沿著學生的思維順勢而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精神。例如:
師:這兩句旋律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后面拖音了,一個沒有拖音。
師:一個拖,一個不拖,表現(xiàn)出了怎樣不同的效果呢?
生:鵝撥水的動作不同,波紋也有長有短。
師:鵝看到了什么讓它這樣不停地歌唱?
生:它看到美麗的天空,代表著希望。
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云朵,代表的是自由。
生:我覺得它有可能是看見了自己孵的小鵝,所以它非常
高興。
生:它展開翅膀飛了起來,然后看見了綠色的柳樹還有紅色的花。
詩歌:流淌的音樂
在這堂以古詩鑒賞為目標的語文課上,音樂成了課堂上的亮點。這堂課我積極嘗試運用音樂為古詩教學服務,通過歌唱、朗讀、表演、吟誦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律,從而達到“基于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學會學習、審美體驗”的目的。學生在比較節(jié)奏的長短中想象鵝的動作,在音符的高低間想象鵝的心情。在音樂的引領下,學生激情涌動,馳騁想象,掌握方法,運用方法。正是有了音樂這種“催化劑”,學生掌握了誦讀古詩的技巧,語言文字便在歌唱聲中有了跳動的生命。音樂的引入比教師單純講解更有效。用語言無法體驗的,就用音樂去突破;用音樂無法具象的,就用語言去啟迪。歌聲琴聲吟詩聲,聲聲悅耳。整整一節(jié)課,學生們時而真情地吟誦,時而快樂地歌唱,時而天馬行空地想象,時而隨心所欲地表演,真正享受著藝術與語文整合后帶來的快樂。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學生一邊吟誦著詩句,一邊模仿著“鵝”的動作。
師:同學們,詩就是歌,歌也是詩。老師給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等一會兒把你的感覺說一說?,F(xiàn)在請做好聆聽的準備。
師:這首歌曲情緒是怎樣的?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覺得那只鵝很活潑,也很可愛。
生:我覺得那只鵝非常優(yōu)雅。
生:我覺得這兩只鵝好像是真的。
師:你是真的走進了音樂,所以音樂給了你真的感覺。
生:我覺得鵝很可愛又很
溫柔。
師: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
生:喜歡。
生:我覺得那兩只鵝的顏色很飽滿,色彩很豐富。
師: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你這樣一說就更有味
道了。
生:我覺得鵝很好看,也很可愛。
師:白毛浮綠水——
生:紅掌撥清波。
師:歌曲的情緒和古詩的情緒相同嗎?真有意思,把這種可愛、活潑、優(yōu)雅、溫柔送進歌里,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剛才的讀一讀,我們讀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現(xiàn)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唱一唱。
師:跟著鋼琴伴奏你們唱得那么自然,把古詩往音樂里一放就可以唱。感覺怎么樣?
生:很好。
生:挺不錯的。
師:親愛的同學們,“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個句子你們是否注意到了,同樣的這一句,古詩唱出來的旋律就有點不同,請聽。
生:唱第一遍的時候是“發(fā)”,唱第二遍的時候就是“咪”了。
師:這位同學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掌聲送給他。請用你們手指示的高度來表現(xiàn)結束音的不同。一起來,帶著歌聲做著動作一塊來。發(fā)生什么事了?
生:我覺得是第一個高,第二個低。
師:好!你說的是聲音的變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發(fā)生了?
生:我感覺可能到唱第二遍的時候,兩只鵝就已經游走了。
師:你由音樂想到了古詩里的畫面,再想想。
生:我覺得唱第一遍的時候那個鵝正在河里游來游去很自在,唱第二遍的時候有一只鵝回去孵蛋去了,有一只鵝在找吃的。
師:真有意思。
生:唱第一遍的時候感覺第一只鵝在高聲唱歌,唱第二遍的時候它把頭埋到水里面去了。
課程整合,程度、形式可以是超越學科的深度整合,也可以是以一門課程為主,加入其他課程元素的整合。整合之后的目標更加高遠,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站在“育人”的高度超越學科進行教學。課程整合,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完善。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