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做好高?!叭恕惫ぷ?,關鍵是要結合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創(chuàng)新育人思路,選擇育人路徑,更新育人方式,辯證分析和處理育人的各種關系和矛盾,構建育人的有機完整的實施體系,才能取得育人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 ?三育人 ?路徑 ?選擇
【Abstract】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of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key is to combine th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deas and educational path, update educational mode,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dealing with various rel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educ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organic complete implement system, so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 three education ; path ; choice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2013JK163)系列研究成果;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3XJY04)系列研究成果,項目主持人均為陳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01-02
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學上的一條重要原理。這條原理要求學校各方面的教育及對學生的影響要講究一致,否則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筆者認為,要做好大學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三育人”工作,一定要選擇“三育人”的路徑,創(chuàng)新育人方式,辯證分析和處理育人的各種關系和矛盾,構建育人的有機完整的實施體系,才能取得育人工作的實效。
一、教書育人的路徑
(一)以學術為業(yè),不斷提升教學和科研能力
大學及其教師的“核心價值”是對“高深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對“學問——高深知識”及其“學問之道——研究方法”的不懈探討和追尋是基本師德規(guī)范。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其北大校長就職演說中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由此可見,對“高深知識”的不懈研究、探索和追尋,正是大學教師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價值”。筆者工作單位嘉應學院校訓“立己樹人”,其意為唯有先立己,以“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來“豐富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教師;以“全人類的知識”來“武裝自己”,才能擔當起“樹人”的重任。我們提倡“教書育人”,不光是教書,只傳授現(xiàn)存的已知的知識,而且要育人,核心和根本就是要用對“知識”的研究、探索、反思的精神和態(tài)度來啟迪、陶冶、引導、和激勵學生,使學生養(yǎng)成對學術研究的敬畏和遵從,形成終身學習和研究的態(tài)度和習慣。
(二)教學過程實現(xiàn)“知識、素質、能力”培養(yǎng)的“三位一體”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謂大學教育的宗旨是探究崇高的道德原理和養(yǎng)成相應的道德行為,最終達至“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一種“人格”和“教養(yǎng)”的教育。但在教育實踐中,片面、單一注重知識灌輸?shù)慕逃绞剿坪跏亲罹摺翱杀刃浴?、最為“簡潔”,從而也是就成為競相模仿的最為“有效”的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是純知識傳授的“照本宣科”,對學生的考評是“知識點”的“客觀化”“量化”的“背卷”考試,這種模式基本上是一種“知識教學”的模式,而與一種自古以來的“人格”“教養(yǎng)”的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和理想相距甚遠,甚至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筆者以為,在當今學習型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教學過程當然要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但一定要有為什么和如何“做人”的素質教育,也要有如何“做事”、如何“學習”、如何“研究”的能力培養(yǎng),也就是通過“做人+做事+學習+研究”“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最終實現(xiàn)“知識、素質、能力”培養(yǎng)的“三位一體”的“整全教育”。
(三)以身作則,行為世范
《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就是說教師不光是要“授業(yè)”——傳承知識,還是“解惑”,對學生的思想困惑以及現(xiàn)實難題都要力求給予學理上的“解釋”和行為上的“指引”,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傳道”,即是“最為根本的道理”,也就是今天所云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教師要努力做到啟功先生為北師大所提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也就是不光要“言傳”——“傳道”,還要“身教”,以身作則,踐行“大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僅要“學高”,而且要“身正”。教師的政治態(tài)度、治學風范、敬業(yè)精神,乃至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充分認識自身角色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意義,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發(fā)揮積極的為人師表的作用。[1]
二、“管理育人”的路徑
(一)在教學管理中育人
在教學管理中育人主要依靠教學管理的制度來實現(xiàn)。作為育人的一種具體路徑,通過教學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育人的目的主要是促進管理對象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自覺性。制度育人首先是要制定一套以人為本而又合理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而且制度本身應切合德育目標。規(guī)章制度育人路徑還可分為三個處于不同階段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一是制度的制定。要求管理部門首先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調(diào)研,在經(jīng)過研討管理層和被管理層形成共識基礎上,擬訂出切實可行的制度;二是制度的實施。也即通過管理人員的宣傳、督促、和指導,使管理對象遵守規(guī)章制度,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三是監(jiān)督與獎懲。也就是要對良好遵守制度的行為進行肯定、表彰和獎勵,對違反制度的行為視其情節(jié)輕重給予不同程度的批評和處罰,獎懲分明方能樹立制度的權威,并結合一定的說理和引導,不能為獎懲而獎懲,這樣才能使獎懲真正起到德育作用。[2]
(二)在校園管理中育人
在校園管理中育人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營造適于人成長的校園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兩者都不同程度地會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產(chǎn)生影響。就硬件建設而言,要更加重視軟件建設。軟件資源,亦可稱非物質性組織文化資源,它一般由精神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行為文化資源組成;環(huán)境資源既不屬于硬件也不屬于軟件,而是一類獨特的生態(tài)資源,是極易被忽視的資源,但其作為大學和大學人的棲息之地,是大學和大學人時間、空間和生態(tài)的多維載體,是大學和大學人精神、靈魂和人性的“家園”、“精舍”、“象牙塔”和“伊甸園”,其重要性隨人類文明、教養(yǎng)和品質的進程而與日俱增。良好的校園硬件和軟件環(huán)境,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和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促進,還會使這種組織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深刻而又長遠。[3]
(三)在生活管理中育人
在生活管理中育人是指對學生生活中的具體行為指導。選擇這一路徑主要是基于管理對象的個人心理、情感、態(tài)度或行為傾向,尤其是其消極的心理或行為傾向。對已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要求管理者要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適切的干預、疏導與糾偏,以防不利情勢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對于尚未發(fā)展成實際行動的消極行為傾向,管理者發(fā)揮的作用則主要是預防。這就要求每一個管理者,要努力成為德育的“有心人”,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管理活動,與被管理者結成一定的交往關系,產(chǎn)生經(jīng)常性的人際互動,這種交往和互動需要基本的人際平等理念和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關切態(tài)度來維系。
三、服務育人的路徑
(一)服務育人手段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服務育人手段。服務育人工作要增強“五全育人”的觀念,即全心服務、全員服務、全面服務、全程服務、全方位服務。也就是要求做到“用心”服務,“一個也不能少”的服務,學前、學中和學后服務,課堂內(nèi)外與學校內(nèi)外的服務,身與心、學習與生活的全方位服務。另外,還要求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為學生提供精細服務、真情服務、特色服務,以及管理性服務、保護性服務和發(fā)展性服務。
(二)服務育人途徑創(chuàng)新
選取具有形式新穎、操作靈活、快捷方便、時尚感和實效性強的服務育人途徑,提高服務班集體的界限,原有的團隊合作精神與集體教育的功能弱化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開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網(wǎng)絡平臺等新途徑,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強、學生喜聞樂見的、效果明顯的服務項目。此外,應把學生黨員作為服務育人中聯(lián)系教師與廣大學生的紐帶,學生黨員通過班級、公寓、社團、網(wǎng)絡等四個載體,利用與廣大學生的特殊關系,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三)服務育人保障創(chuàng)新
一是建立物質條件保障體系。加大服務育人工作的經(jīng)費投入,加強數(shù)字化和生態(tài)化校園建設不斷改善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服務育人手段;二是積極改善和提高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要充分考慮處于服務育人工作第一線的基層人員,要為他們提供條件、排憂解難和充分尊重;三是要建立激勵機制,使服務育人先進集體和個人得到充分及時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獎勵,獎勤罰懶,表彰先進,鞭策后進。[4]
參考文獻:
[1]王旭東.簡論教書育人[J].北京教育·高教,2007(2):24.
[2][3]戴銳.“管理育人”的內(nèi)涵辯證與路徑探尋[J].當代教育論壇,2003(5):22,22.
[4]江洪明.構建高校服務育人新體系的思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10):27.
作者簡介:
陳明(1965-),男,湖北大冶人,嘉應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及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