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荷蓮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全面提高職業(yè)教育的整體水平勢在必行。旅游專業(yè)作為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努力貫徹這一精神,要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注重育人。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職高旅游專業(yè)教學中實施全方位激勵教育。
【關鍵詞】職高旅游專業(yè)教學;激勵教育
一、激勵教育在旅游專業(yè)教學中的作用
激勵就是激發(fā)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fā)并使之振作。激勵是由必然向自然的發(fā)展過程,使主體人發(fā)生心理變化,產生質的飛躍。
(一)激勵教育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旅游的興趣
選擇旅游專業(yè)的職高學生有其共同性——文化成績不太理想,學習興趣不高,但有較強的自尊心,渴求得到別人的贊揚和肯定。所以,課堂上,老師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簡單的表揚,比如:“你的托盤姿勢很到位哦!”“XX同學的景點解說十分精彩,我們一起為他鼓掌!”雖然是只字片語,也會讓學生充滿成就感,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從而有學好它的愿望,并付諸行動。
(二)激勵教育能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關鍵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這是一種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環(huán)境和駕馭自身命運的精神狀態(tài)。
二、激勵教育在旅游專業(yè)教學中的運用
(一)語言激勵
心理學家伯利納通過實踐證明:受到激勵的學生學習勁頭足,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激勵的學生,學習沒有勁頭,學習成績下降。學生對老師的言語尤其敏感。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褒揚學生,哪怕是課堂中出現(xiàn)的一些缺點或錯誤,也不能生硬地指出。
(二)合作激勵
即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主要發(fā)生在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有效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人人參與,相互激勵和共享信息。在旅游專業(yè)教學中,實作課運用得最廣。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當老師示范了一個動作(如鋪床單、擺臺等),學生就按照要求進行分組練習,根據(jù)各組情況,我會選出一到兩個做得比較好的同學,在本組做示范,并且?guī)椭渌瑢W完成教學要求。
(三)活動激勵
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這樣才能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己的自主活動,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如我每節(jié)課前5分鐘會叫學生或者講故事(主要是各景點的典故、故事等)、或者作景點介紹、自我推介、菜品介紹等等,課堂上對于一些典型的案例,我還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身臨其境,加深印象。
(四)理想激勵
我曾經問過好些同學:“你為什么選擇旅游專業(yè)?你的理想是什么?”除了個別學生說是因為喜歡旅游所以選擇,將來也愿意從事旅游行業(yè)以外,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是很清楚”“是爸媽讓我選的”。其實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是想被尊重、被肯定,也是渴望擁有美好的未來,只是自認為力不從心。所以,重塑他們的理想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會不失時機地給他們將當前的社會形勢,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將來的就業(yè)機會和就業(yè)環(huán)境優(yōu)越,讓他們認識到在職高學習旅游是有出路的,從而重拾信心。
(五)評價激勵
所謂評價激勵,就是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教學評價在正確判定教學狀態(tài)的前提下,給學生一種促進和鼓舞,激發(fā)其向更高的目標邁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及時評價。職高學生學習惰性比較嚴重,一般活動、練習都不想參與,但是對自己的成績大都還是比較關注。教師應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在活動、練習中及時給參與者做出評價,激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
2、細分評價。期末對學生的成績評分一般有四項:平時、半期、期末、總評。
3、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更注重過程評價。職業(yè)教育強調過程學習,因此我認為過程評價應當是重點。我將一學期的總評價定為平時30%,半期30%,期末40%,而半期、平時都是平時過程學習的評價。這樣做能激勵學生注重學習的過程,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三、教學中激勵教育的運用原則
1、激勵教育的方式要多種多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總采用單一的激勵方式,應當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時時處處都在關注他、激勵他,否則他會認為老師在敷衍他。
2、激勵教育要把握好“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穩(wěn)定性的數(shù)量界限,超過這個界限,量變就會引起質變。
3、激勵與批評懲罰教育相結合?,F(xiàn)在的教育提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有的老師認為賞識、激勵與批評懲罰是對立的,其實不然,恰當運用批評懲罰也是一種激勵。一個具有激勵性質的懲罰措施,能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努力進取。教育過程中采用勵志性批評懲罰,不僅不會傷害學生自尊心,反而回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具有一種發(fā)奮圖強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青少年心理學知識叢書—學習篇》吳靖等
[2]《教師學與教學論》周曉紅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教育藝術》、《教育實踐與研究》等期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