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成尚榮先生在《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一文中寫道:“教育的立場應該有三條基準線:教育是為了誰的,是依靠誰來展開和進行的,是從哪里出發(fā)的。”基于此,我們回顧數(shù)學課程標準,早在2001年,它就引導教師“關照”數(shù)學學習中的兒童。仔細解讀修訂后的課標、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內容調整、要求改變都是基于學生的知識體系、現(xiàn)實背景、身心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的,是對兒童的順應和引領。我們的課堂若能滿足兒童的需要,讓兒童成為真正的“探索者”,學習便成了“快樂之旅”。因此,教師的使命就是:站在兒童的立場,用數(shù)學的眼光策劃教與學互動的過程,努力實現(xiàn)“關注每一個、成長你我他”的目標。
懷揣著這樣的理想,我們在每一天的教學中踐行著“兒童立場”這一理念,下面就以蘇教版一下“元、角、分”單元為例,談談我們的認識與實踐。
一、站在兒童立場,確定教學起點
“錢”是什么?一年級學生沒有概念。一些學生對用錢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是有意識的,也看到或經歷過購物活動中詢價、付錢等環(huán)節(jié)。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錢”?錢有什么用?學生沒有自覺追問的意識。這是認識人民幣的意義的起點。
“錢”如何區(qū)分?學生對錢幣上相關要素的把握往往是交叉的、割裂的。面對眾多面值、眾多材質的人民幣,學生更是眼花繚亂。如果能從顏色、材質、單位、數(shù)值等維度進行分類,學生的記憶壓力就可以大大減少,這是認識人民幣的方法的起點。
“錢”怎么用?由于超市收銀員、收銀機的普及,購物已不再需要自己計算,常常會看到學生把錢塞給收銀員,拿起東西轉身就跑,根本不知道算一算自己的錢夠不夠、還要不要找錢。如何根據(jù)商品價格和手中的錢幣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如何依據(jù)人民幣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交換活動?這是認識人民幣的換算方法的起點。
由于知識背景與經驗基礎的差異,學生對錢幣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生已經會熟練使用,有的學生已經能夠認讀,有的學生只認識很少的一部分,有的學生認識中有錯誤。而教育的力量正在于利用差異、發(fā)展差異,在有差異的自然生態(tài)中,通過和風細雨的滋潤,實現(xiàn)學生有差異的、共同的生長。
二、站在數(shù)學立場,我們再出發(fā)
數(shù)學課堂上的“認識人民幣”與日常生活中的“認識人民幣”在目標、方式、結果上都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要么被學生牽著走,過于關注真假幣的辨析,要么把側重點放在換算上,重復10以內、100以內的計算教學,缺乏知識間的溝通和轉化,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喚醒和提升。
如何既順應兒童的起點又站在數(shù)學的角度提升兒童的認識和能力呢?我們策劃整體進入,以結構的方式鋪展知識、提煉學習方法、優(yōu)化教與學的過程??v向,以錢幣要素的認識為主線;橫向,以認識→進率→運用的教學過程一一展開。在內容組織上,集中學習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打破勻速前進的慣習,增加對人民幣各元素的完整認識。在方法提煉上,一是幫助學生梳理出認識錢幣的一般方法,從數(shù)學的角度感悟人民幣“數(shù)值”與“單位”結合的價值;二是幫助學生通過數(shù)值的組合初步感悟“1、2、5”幣值設置的科學性;三是利用“滿十進一”的共性掌握簡單的換算方法。
由此,我們對三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確定了“元、角、分”單元的遞進目標。第一課時:(1)掌握認識錢幣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人民幣的各類元素,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關注認識的核心要素。(2)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3)初步掌握不同面值、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進行簡單的支付。第二課時:(1)經歷取幣、換幣、付幣和找?guī)诺然顒?,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獲得一些購物的經驗。(2)在購物問題的變化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并形成結構化的認識。(3)在購物活動中,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tài)度以及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第三課時:(1)在購物或模擬購物的活動中,鞏固元、角、分之間的進率,熟練掌握簡單的換算和支付。(2)了解人民幣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人民幣的應用價值。(3)培養(yǎng)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養(yǎng)成愛護人民幣及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三、站在全員立場,在互動中共同發(fā)展
站在“兒童”與“數(shù)學”之間,教師應架設一座意義的橋梁,幫助學生自由而主動地跨越。在教學中,應通過結構化設計、重心下移和師生、生生互動,使學習始終向著學生的思維開放,向著全體學生開放。
1.教結構,用結構:自主認識每一張。
一方面,人民幣上的要素有很多,有生活要素、國家要素、數(shù)學要素等,而學生尤其會根據(jù)已有經驗關注顏色、圖案、水印、盲文等。另一方面,多種不同面值的錢幣,一張一張地認識,費時費力。因此,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必須緊緊抓住人民幣上的“數(shù)值”和“單位”進行集中突破,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我們以“教結構、用結構”的方式展開教學:
【教結構】整體認識“100元”
(1)引發(fā)思考:這么多種人民幣,怎么去認識它們呢?我們可以先來研究一張,如果找到方法就能很快認識其他人民幣了。
(2)聚焦研究:這一張是多少元?和你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比一比誰的方法多。
(3)組織交流:請大家說說辨識的方法。
(4)小結:人民幣上有很多信息,但關鍵是它的數(shù)值“100”和單位“元”。
【用結構】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1)提出要求:你能不能像認識“100元”那樣去認識其他人民幣呢?把學具人民幣介紹給同桌,有困難的可以請教同桌,兩個人都不認識的就放到盤子旁邊。
(2)突破難點:有不認識的嗎?如果有請其他同學來介紹,如果有爭議,把有混淆的兩張放在一起比一比。
(3)檢測方法: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重點關注學生不常見的分幣。
(4)及時小結:抓住數(shù)值和單位就能確定它的面值了。
(5)快速反應:看PPT上的人民幣,快速報出它的面值。
從一張學生比較熟悉的“100元”錢幣入手,帶領學生找到辨識的關鍵——數(shù)值和單位,再放手讓學生進行互動,運用這一方法與同桌快速辨識其他的人民幣,體驗“抓關鍵、快速認”的方法,幫助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模糊的感官認識走向清晰的、有目的的數(shù)學認識。在此基礎上組織交流互動、及時小結,數(shù)學認識的獨特視角和認識人民幣的一般方法自然凸顯。相信走出課堂,面對其他國家、其他面值的錢幣,學生也會用這樣的數(shù)學眼光和數(shù)學方法去學習。
2.多元分類:自主尋找每一種。
如何讓學生對人民幣的辨識從認識走向清晰化、結構化?需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如何帶領一年級學生進行梳理?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分類。學生對類型的判斷、區(qū)分、表述的過程,就是其思維走向系統(tǒng)、清晰的過程。
這時,教師提出一個具有引領性的問題:“小錢包里這么多錢放在一起,找起來真麻煩,如果把它們按一定的標準分分類,是不是能找得快一些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并動手操作,經歷邊分邊說、逐步明晰類型的過程。在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按材質分為紙幣和硬幣,也可以按單位分為元、角、分,還可以按數(shù)字分為1(10)、2(20)、5(50)。在此基礎上再次帶領學生體驗:你能很快找到指定的人民幣了嗎?學生依據(jù)分類標準再去找時,就會發(fā)現(xiàn)按單位分的只要找數(shù)字,按數(shù)字分的只要看清單位。最后還是聚焦到人民幣的核心要素——數(shù)值和單位的組合,但現(xiàn)在的認識已經向著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提升和拓展更進一步了。
3.開放練習:自主成長每一個。
人民幣的換算涉及元與角、角與分、元與分之間的進率和組合、換幣等一系列開放的、多元的實際運用,學生往往會覺得聽聽容易、做做糊涂。因此,將元、角、分之間的關系與十進制建立清晰的概念,學生就不需要額外進行記憶了。而人民幣之間的換算,也可以采用教結構、用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變化中的不變,掌握換算方法。
開放式的練習能面向每一個學生,低重心的練習能鍛煉每一個學生,而結構化的嘗試、指導、再運用的方式則直接指向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以開放式的模擬購物活動貫穿全課。
例如:整體認識人民幣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模擬的跳蚤市場,面對1元商品區(qū)琳瑯滿目的商品,教師先激活學生的需求:“悄悄告訴同桌你想買什么?!蓖瑫r提出困難:“可是我沒有1元幣,怎么辦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用1個1元、2個5角或10個1角等多種方式付幣,由此順水推舟,認識“1元=10角”。這一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融于購物活動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認同。同理,角與分之間的進率也就類比推出了……
諸如此類開放式的練習,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也能基于自己的水平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更能在同桌互動、生生交流、師生應答中獲得更為豐富、完整的認識。
4.有機滲透,感悟數(shù)量關系。
人民幣的使用在生活中十分廣泛,但無不與物品的價格、付出的錢和找回的錢這三個量有關,其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也不外乎部總關系和相差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三個量的存在和兩種數(shù)量關系的聚類,幫助學生消除陌生感,建立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型。在“人民幣的運用”環(huán)節(jié),我們設計了一個購物情境,集中呈現(xiàn)購物中的三個基本量,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溝通中進一步感悟和明晰它們之間的關系。
從一節(jié)課走向一個單元,從一冊書走向一生的數(shù)學學習……我們就這樣踐行著兒童立場。深刻理解數(shù)學教育的本質,遵循兒童數(shù)學學習的規(guī)律,以結構化的方式帶領兒童親歷過程、明晰意義、形成方法,使兒童獲得自主、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這就是兒童立場在數(shù)學學習中最好的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