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泉
尺水興波,即在面積很小的水域興起波瀾。在寫作上說起尺水興波,就是使很短的文章起伏多變,騰挪跌宕,是一種寫作技巧的比喻說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薄皺M看成嶺側成峰。”這是人們對文章的審美要求。中長篇文章,要做到這一點,難度并不大,但如果在很短的篇幅里,尤其是微型作品,要做到這一點,就頗費苦心了。請看《三封電報》全文: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鹑R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尸回家?!比瞧诤?,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獅尸。她又趕發(fā)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運回巴布尸?!?/p>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nèi)?!鹑R特”
這是一篇在美國奪得大獎的超短篇小說,連同標點符號,總共才150余字。然而,在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的筆墨時而順向時而逆向,竟掀起了三次大的藝術波瀾。巴布與其妻弟去非洲打獵度假,然而卻“獵獅身死”,此一波瀾;妻子想見丈夫一面,今弟運尸回來,然而運回的卻是“獅尸”,此二波瀾;妻子再復電說有誤,弟弟再回電說“無誤,巴布在獅腹內(nèi)”,此三波瀾。這三次波瀾,都是由順向發(fā)展與逆向回答相結合而構成的,委婉曲折,錯落有致,情節(jié)完整,變化多姿,給人以完美的藝術享受。
尺水興波法在初中語文課本里也不乏其例,例如《醉人的春夜》一文,就具有這種特點,文章雖僅一千來字,但誤會環(huán)生,波瀾疊起。夜深人靜,小伙子騎車一掠而過,可“又回來了”,陳靜以為要加害自已,頓時“緊張起來”,其實小伙子是回來幫她修車的,此一波折。當車無法修好時,小伙子又問她家住多遠,陳靜以為他不懷好意,又“沒了主意”,下意識地往前緊走,實際上,小伙子有近則送一程,遠則修好車再走的想法,此二波折。小伙子將車修好后,”陳靜問要多少錢,小伙子說“五塊”,陳靜以為是“敲詐”,其實小伙子是開玩笑,一分錢也不收,此三波折。這就不僅增加了情節(jié)的曲折性,而且渲染了緊張、幽默、和諧的氣氛。
尺水興波之作有這樣兩個特點:一是用語既干脆又含蓄,開篇入題,收束急速,過渡轉換,往往省略;二是作者創(chuàng)作與讀者參與密切配合,沒有讀者的想象,便沒有它的存在。其中的省略,其中的空白,其中的原因、結果及背景,都需要讀者去補充,并進行由此及彼的再想象,再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