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近幾年,春節(jié)期間放不放煙花爆竹,算是媒體特別是廣大網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之一了。有人認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為了圖個喜慶、盼個吉祥,燃放點煙花爆竹未嘗不可;也有人認為,現在城市高樓密集,煙霧彌漫很難發(fā)散,嗆得人睜不開眼,燃放點煙花爆竹不僅會產生噪音,還造成污染和人身傷害。一時間,婆說婆有理、媳說媳有理,大家眾說不一,各執(zhí)一詞,很難分個高低上下。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文化、宗教、歷史積淀的結晶,春節(jié)燃放煙花爆竹也是如此。在中國,由于傳統文化中有“年獸”的傳說,所以一直流傳著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驅除“年獸”的說法。加之,春節(jié)又是舊年的結束、新年的節(jié)點,在這個年末歲首的節(jié)骨眼上,燃放煙花爆竹起到了辭舊迎新的作用。此外,盡管中國各地過春節(jié)的習俗各不相同,但是燃放煙花爆竹卻是各地共有的民俗,放鞭炮與月餅之于中秋、粽子之于端午一樣成了春節(jié)唯一的共同符號。因此,禁放煙花爆竹,很多人覺得沒有了“年味”似的。
誰承想,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人們的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原本寬闊的農村被擁擠的城市所代替,悠閑的農業(yè)人口也更多地轉化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空間的壓縮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讓燃放煙花爆竹所帶來的安全隱患、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負面因素被放大,也讓這一民俗與現代城市社會管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越來越激烈。
早在1993年,北京等大中城市就曾經頒布過法規(guī)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由于民俗所致或市民的覺悟“較低”,長期有“你禁你的,我放我的”等禁而不止的現象出現,所以,后來由“禁止燃放”改為“限制燃放”,“禁改限”主要在燃放煙花爆竹的品種、燃放時間和燃放地點上作了明確規(guī)定。
現如今,提倡“放”與“禁”,雙方各執(zhí)一詞,都有自己的道理,完全放開與全面禁止恐怕都無法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肯定行不通。實際上,“放”與“禁”的雙方應該盡力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如政府可以進行協調引導,鼓勵企業(yè)通過高科技開發(fā)更安全環(huán)保的煙花產品。同時,加大市場監(jiān)督力度,對產品安全系數不高、污染嚴重的煙花企業(yè)堅決取締。只有在供需雙方的調節(jié)上大做文章,才能使燃放煙花爆竹的民俗與現代社會協調。
與此同時,還應該多多倡導移風易俗、推廣文明民俗。各地不妨采取長春市的做法,該市各轄區(qū)在春節(jié)前夕就以過個“綠色健康環(huán)保幸福年”為契機,在轄區(qū)內開展送春聯送福宇、掛紅燈、拍全家福、拜鄰里等活動,在移風易俗中體現人文關懷。凡事政府不可太過強硬,動不動就指手畫腳,強行實施行政命令,到頭來還是有令不行、禁而不止。切記:告別“春節(jié)霾”,觀念需改變!
——摘自“四川在線”
點評
本文作者先從傳統民俗、歷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支持燃放煙花爆竹者的心理,表達了對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接著又從社會發(fā)展、城市生活困境等方面,分析了這一民俗與現代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呈現了這項儀式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又該怎么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徹底轉變觀念——在“放”與“禁”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政府要進行市場協調和監(jiān)管,同時用更柔性的方式倡導移風易俗、推廣文明民俗。文章條分縷析、層層推進、有破有立,是一篇優(yōu)秀的時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