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包括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黨派、不同階層的全體公民。提倡在宗教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執(zhí)政黨治理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需要。
關鍵詞:民族;黨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15)06-0018-04
收稿日期:2015-09-07
作者簡介:陳鳳林(1968-),女,寧夏中寧人,寧夏社會主義學院民族宗教理論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宗教理論政策研究。 一個社會,需要主導價值觀去凝聚價值共識、去引導社會成員的目標和追求。中共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體中國公民確立了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道德規(guī)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長遠戰(zhàn)略舉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包括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黨派、不同階層的全體公民,本文所涉及的實踐主體是特殊公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價值領域的集中體現(xiàn)
價值通俗講就是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皟r值的本質,誠如馬克思所說,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價值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基本關系”[1]。價值具有主體性,一定的價值關系必然存在是滿足誰的需求的問題。社會主體是多元的,社會主體的價值選擇也是多樣的,不同的階層、群體和個人,價值選擇是有所差異的。
價值觀是主體對價值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叭藗兊挠^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3]。社會生活中,由于社會經(jīng)濟構成、社會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分配方式的不同,人們的利益關系必然是多樣化的,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必然存在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所謂社會核心價值,必須能夠滿足社會中最主要階層、群體的最根本利益需求。社會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中起主導和引領作用,其作用在于反映社會關系的價值本質和引領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方向。
任何社會形態(tài)都有與其社會存在相適應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奴隸社會核心價值觀是森嚴的等級觀念,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社會價值觀是“三綱五?!保Y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則奉行自由、平等、人權等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fā),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必須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經(jīng)過長期實踐探索,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相契合,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相銜接,是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它科學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共同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二、為什么提倡宗教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宗教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執(zhí)政黨治理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宗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健康發(fā)展的基本需要。
(一)從執(zhí)政黨立場看,當代社會轉型背景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對多樣化的利益需要和社會價值觀進行必要的整合和引導,這是由價值觀的基本屬性和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性決定的。
首先,價值觀的主體性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必須對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進行整合和引導。價值觀的基本屬性就是主體性。同樣的事物,對這個人是有價值的,對那個人則是沒有意義的,這說明社會上的人群的價值取向是多樣的。多樣化是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常態(tài)。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下,人們的價值觀并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千差萬別的。在思想觀念領域,如果社會治理者不加引導,任何一種宗教學說、哲學學說或道德學說都很難得到全體社會的認可,就像羅爾斯所說,“民主社會的政治文化總是具有諸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相互對峙而又無法調和的多樣性特征……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他們因各種合乎理性的宗教哲學、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而產(chǎn)生深刻分化——所組成的公正而穩(wěn)定的社會如何能長治久安?”[4]羅爾斯提出解決的辦法是尋求建立公共理性。在社會價值觀領域的公共理性是什么呢?就是社會核心價值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顯示,理性的社會治理者通常會建構與社會相契合的核心價值觀,對多樣性的價值觀進行整合、引導,使社會形成價值共識。
中國古代的先賢圣人,正是深刻認識到了人性的不足和人類價值觀的主體性,提出了各自的治世主張,核心不外乎塑造和建構一種能夠統(tǒng)攝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達成社會價值觀的統(tǒng)一性,減少社會的矛盾與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講,各種宗教的出現(xiàn)、中國的儒家、法家等人文學說、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學說,出發(fā)點就是塑造一種價值體系,教化和引導人類。整個中國封建帝國時代,統(tǒng)治者皆能認識到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要性,從“三代”的宗法制度、西周的“禮制”,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漢代以后的儒、道、釋并行,莫不以塑造社會核心價值觀為重點。中國的封建制度為什么歷經(jīng)兩千多年不倒,恐怕與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這些由儒家思想所塑造的社會價值觀對社會的凝聚作用有很大關系。老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主張治理社會應采取溫和的社會政策,以民為本,不勞民傷民。筆者個人的理解是,要把這一鍋小鮮烹制出鮮美味道,少不得用鹽和佐料來“調和”,這就是治理者要善于通過塑造社會核心價值觀來對社會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中國共產(chǎn)黨就是認識到了價值觀的主體性,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對當代中國社會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進行整合、引導、規(guī)范,引領社會達成價值共識,凝聚社會力量。
其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迫切需要對各種不同的社會價值觀進行引導。中國社會的轉型起初是受了西方外力的作用,后來經(jīng)歷了內部的社會革命,可以講,轉型是外力和內部自我解構的共同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西方思想文化、物質生產(chǎn)方式、技術、制度的傳入,給中國社會帶來沖擊,引發(fā)了中國社會深刻的社會變遷。內部的自我解構,則是在外力的影響和作用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社會制度、生產(chǎn)方式、技術手段等進行反思、批判甚至自我否定。如果說清末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是反思,那么,從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些社會革命發(fā)展的過程中無一例外發(fā)生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局部或全面的否定,傳統(tǒng)宗教、儒家思想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由這些思想文化體系所塑造和建構起來的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被貼上封建社會的標簽遭到遺棄,中華傳統(tǒng)社會核心價值觀歷經(jīng)幾千年后在近代一百多年內發(fā)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社會變革中發(fā)生解體,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在外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沖擊下和內部自我否定的雙重作用下逐步解體,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生活方式空前多樣化,社會階層劇烈分化,不同社會階層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失衡,人們對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價值選擇,價值取向多元化,健康積極的,消極頹廢的,腐朽沒落的,最令人擔憂的是大眾特別是富裕階層、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逐步向西方社會靠攏,中國社會內部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價值觀迷茫。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蔓延,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丑惡現(xiàn)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成為社會公害,文化領域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東西屢禁不止,腐敗蔓延,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惡化,國人信仰缺失、自我惡性膨脹,物質、金錢成為社會大眾的追求和行為驅動力。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由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主導的,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塑造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多元價值觀進行整合、引導就成為當代凝聚價值共識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宗教有自己的信仰體系、倫理道德體系和實踐規(guī)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有差異的。但作為執(zhí)政黨,從來沒有、也不能將宗教這一社會實體排除在社會主義體系之外,相反,承認其重要社會主體的地位,在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框架下,注重發(fā)揮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擁護者作用。匯聚社會各方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不把宗教排除在外,要使其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fā)揮引領和導向作用,不把宗教排除在外,必然地也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宗教領域中發(fā)揮作用。
(二)從宗教立場看,宗教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然要求
適應社會是宗教生存與發(fā)展的黃金法則。縱觀宗教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就是:宗教能超越它所發(fā)端的地域向外發(fā)展,或者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平穩(wěn)發(fā)展,那么就一定具備適應特定社會及其歷史條件,從政治、文化和社會不同方面對所面臨的環(huán)境作出適應性選擇的本領。
從政治視域看,宗教發(fā)展的過程中總體是經(jīng)歷了一系列“處境化”的選擇。人類社會早期是宗教主宰社會,宗教形態(tài)就是政教合一。后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增強,在人類理性戰(zhàn)勝對自然的恐懼后,宗教逐步走下社會金字塔的塔尖,在對世俗王權的妥協(xié)中以政教合作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于世,或是一種宗教被定為國教,或是政主教從,為王權建構合法性。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的大踏步前進,人文理性逐步主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宗教逐步淡出政治領域和許多社會公共領域,政教分離成為現(xiàn)代社會新型宗教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模式。宗教適應政治,最典型的良性互動就是佛教東傳。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最初幾百年,強調佛法大于王法,主張沙門不敬王者,這實際上是對中國政治的一種抗衡,表現(xiàn)出不合作、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和立場,其結果是佛教最初在中國的發(fā)展舉步維艱,被貼上外來宗教的標簽,很難融入中國社會。后來,佛教界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政治現(xiàn)實,改變立場,選擇了順應中國政治的路線,佛教在中國才走上了順利發(fā)展之路。基督教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歷史是從東方(巴勒斯坦地區(qū))進入西方(羅馬)開始的,主動順應羅馬社會,確立“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的態(tài)度和立場。
從文化和社會視域看,宗教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是普遍地經(jīng)歷了一系列處境化的抉擇。因自然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不同,宗教具有多起源和多樣化的特征。任何宗教都是從某個特定地域開始的,世界性宗教是地方性宗教突破地域發(fā)展后逐步形成的。宗教之所以能夠突破地方性而發(fā)展,在于宗教的兩個特質:一是自身信仰的超越性,能夠提供自然界、人類社會存在的“恒久”的“意義解釋”,即能夠為人提供生死的緣起、終結的解釋;二是借助自身信仰體系所描繪的宇宙自然和人類存在狀態(tài),在人生的此岸和彼岸架起一座橋梁,為人類生存提供動機和力量,并且依據(jù)信仰體系的實踐建構神圣世界與人間社會的良好秩序。一種宗教如果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都能被認為是“理性的”“合乎實際的”,就有向外傳播和發(fā)展的可能,這就是一些地域性宗教突破一定地域范圍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在世界性宗教發(fā)展過程中,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信仰者并不能夠完整地保持宗教原初的面貌和狀態(tài),宗教在走出故鄉(xiāng)后在異地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充分表明,宗教要“普世”發(fā)展,始終是需要與時俱進與地域化。一些宗教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改革以及新教派的產(chǎn)生、神靈體系的調整,無不是宗教順應社會歷史條件變化的結果。
縱觀各大世界性宗教向世界傳播的歷史,既是從“地方”走向“普世”的歷史,也是從“普世”走進“地方”的歷史。佛教東傳,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分化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藏傳、漢傳、南傳三大系,每個系統(tǒng)內又根據(jù)對佛法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派別。[5]基督教由猶太文化圈進入希臘羅馬文化圈,拉丁化、希臘化是它在羅馬立足、向“普世”宗教發(fā)展邁出的第一步,也使它由東方宗教變成西方宗教。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第一次是唐朝貞觀九年(635年),阿羅本主教攜圣經(jīng)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禮遇;第二次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蒙德高維諾作為宗教使節(jié)到大都,得元成宗接見并留其在華傳教,獲準建造教堂;第三次傳入是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耶穌會士羅明堅、利瑪竇等獲準到肇慶、南昌、南京、北京傳教。這三次都是和平傳教,進行了多領域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利瑪竇,是基督教主動適應中國社會文化的先行者,其傳教采取政治適應、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的策略,主張基督教徒尊重中國傳統(tǒng),敬天、祭祖、尊孔,成功使天主教立足中國。遺憾的是他的后繼者廢除了利瑪竇的策略后導致了“禮儀之爭”,導致百年禁教,斷送了基督教在中國的發(fā)展。
適應社會依然是當代宗教發(fā)展的基本選擇。在當代中國,宗教要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必須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當家做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體現(xiàn)當代中國最廣泛社會階層根本利益的價值追求?,F(xiàn)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是人民的一份子,不能因為信仰上的差別獨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之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宗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各宗教要清醒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正確定位,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適應現(xiàn)行社會體制、法治管理、社區(qū)結構和社團形式,積極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攏,發(fā)揮宗教實體的社會引導和教化功能,自覺引導廣大信教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公民的價值遵循,也是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價值準則,唯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形成良好互動,宗教才能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4]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3.
[5]何其敏.基督教文化應努力適應地方社會文化[N].中國民族報,20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