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紀初法國宮廷的洛可可藝術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它的批判也從未中斷過,筆者以史料為基礎,從藝術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希望在肯定其價值的前提下,探尋洛可可藝術產(chǎn)生及衰敗的根源。
關鍵詞:洛可可;啟蒙運動;華托;康德;18世紀
一、洛可可藝術
法國是18世紀初歐洲美術的中心,這一時期統(tǒng)治者對藝術的支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行下效,使得當時的貴族們也紛紛贊助優(yōu)秀的藝術家,形成了推崇藝術的社會風氣。從積極的層面來講,這些貴族贊助人使得當時法國的藝術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當時的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資助完全依賴于作為投資人的宮廷貴族們的自助,也造成了其風格上過于迎合貴族們的審美趣味,形成了以浮華享樂為目的,以柔媚、纖巧為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風格,這就是洛可可藝術。
在洛可可風格的畫家中,安東尼·華托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果將其作品《漫不經(jīng)心的情人》與巴洛克時期里戈的作品《路易十四》作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華托的畫并沒有莊重嚴肅之感,卻多了一種精致細膩的情趣。其原因在于,巴洛克風格的贊助人是以路易十四為代表的王室為代表,所以必定需要展現(xiàn)其至高無上的威嚴與權力;而相較洛可可藝術的贊助人,多為貴族和上流社會,其所要體現(xiàn)的是其對于美和情趣的需求。正是依據(jù)這一需要,華托在其后創(chuàng)立了一種專門滿足貴族需求的游樂畫,其代表作便是《舟發(fā)西苔島》,華托由此得到了上層貴族們的青睞。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華托曾受到魯本斯的影響,畫面十分注重對色彩的運用。在當時存在著兩種思想,一種以普桑為代表,認為繪畫中形式最為重要,色彩只是一種增強畫面效果的手段,并不是畫面的本質;另一種說法則是以魯本斯為代表,認為藝術家應當將色彩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在華托的帶領下,魯本斯派逐漸占據(jù)了優(yōu)勢,并在魯本斯和威尼斯畫派的影響下,建立了洛可可式的絢麗多彩的畫風。從內(nèi)容上來看,畫作描繪的是一群正要離開愛神島的貴族情侶,一群身著華麗衣裙的人正從密林深處走來,華托以其高超的造型能力生動的刻畫出了上流社會外出郊游的活動,這仲朦朧絢麗的色彩和溫文爾雅的風度不僅符合當時貴族階層的生活現(xiàn)實,也更加易于表達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
在華托之后,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家們多是表現(xiàn)愛情的主題,以略帶調(diào)情與情色的成分來顯示上層社會的享樂情趣,從藝術層面上來講已經(jīng)不及華托的品味。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要數(shù)弗朗索瓦·布歇,他在蓬巴杜夫人的贊助下成為了當時法國最著名的畫家,他主要以優(yōu)美的寓言題材成名,在愛神的誘惑中,完美的金字塔構圖以及粉嫩的肉體表現(xiàn)出了一幅世俗之中調(diào)情的場景,而這正是符合貴族階層對甜膩美好生活的幻想。而這種調(diào)情的風格在布歇的學生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那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弗拉戈納爾對色彩的運用超過了他的前輩們,《秋千》是其最著名的代表畫作,這可以看做是一幅典型的調(diào)情畫,秋千上美麗的年輕女士,躲在草叢中后的戀人,皆是閃爍曖昧的色彩,蘊藏著強烈的情趣意味。
一定程度上來講,無論是色彩還是裝飾意味,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家們都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的藝術元素。從繪畫上講,洛可可藝術對色彩的運用給之后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從裝飾風格來講,當代的一些室內(nèi)裝飾風格也很大程度上包含著洛可可藝術的成分在其中。這些影響都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說,洛可可藝術可以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延續(xù),但是,由于洛可可藝術是為宮廷貴族服務而不是教會,所以不再具有教化眾人的特性,而是產(chǎn)生了一種純粹的裝飾風格。洛可可風格從出現(xiàn)伊始就受到眾多的批判,認為這種甜美造作的享樂風格造成了社會的敗壞。但是,這些批判并未影響到當時處于上層社會的宮廷貴族對洛可可藝術的偏愛。
18世紀中葉,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歐洲等級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正在逐步瓦解,封建制度的根基正在逐步的被動搖,人們開始逐漸拋開宗教和傳統(tǒng),以另外一種更加理性的模式進行思考。宗教神學的權威開始受到了人們的質疑,更多的人開始相信科學的經(jīng)驗而非虛幻的信仰。思想、政治上的劇變直接影響到了藝術領域。在宮廷貴族風極一時的洛可可藝術在這一背景下失去了宮廷贊助人的支持,逐漸勢微。
洛可可藝術在法國宮廷流行時期,正是法國啟蒙思想產(chǎn)生的階段,伏爾泰和盧梭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其中,伏爾泰信奉科學與知識,認為只有通過科學進步和社會的合理改進才能解救人類,相反,盧梭則宣稱藝術、科學、社會和文明破壞了“自然人”,即人類的原始狀態(tài)。盧梭認為,認為人性本善,但是在人們出生后,其所處的社會中的藝術、科學、和文明破壞了我們作為人類的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所以人類應當回歸“天真和快樂”的原始狀態(tài),他還指出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為人感知能力的感覺、情感應當優(yōu)先于我們的推理能力,應該以自然本性為準則。這一思想使得盧梭開創(chuàng)了自然主義思想,18世紀的法國,這種自然主義思想影響了許多學者與畫家,這也使得一大批藝術家開始將創(chuàng)作的主題轉向那些未被腐蝕的自然鄉(xiāng)村中去,成為了“自然品味”的代表。甜膩的華美的宮廷之風逐漸被“自然”所取代,這也是洛可可藝術衰敗的重要因素。
我們探究洛可可藝術衰落的原因,從社會層面上來講,論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洛可可藝術嬌柔的美是為上層階級的少數(shù)人服務的,上層建筑的坍塌使得藝術家失去了贊助人的支持。其次,洛可可藝術以其奢華精細的美取悅于人,但其浮華無實的享樂主義風格與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注定無法被大眾接受。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洛可可藝術作為法國宮廷藝術雖然在其風格上偏重于享樂,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它的成就確是值得肯定的,在華托、弗拉戈納爾、布歇等洛可可藝術大家的推動下,洛可可藝術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優(yōu)秀的著作,同時,由于其精美的風格,使得技法與形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作為一種藝術風格來說,單純的享樂與甜美只會使作品陷入浮華之美,正如康德對其評價的一樣,單純的優(yōu)美是無法持久的,勢必要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加入繪畫者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是與審美對象所處的生活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這對我們當代的繪畫是有一定啟示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劉博編著.《奢華的底線——洛可可藝術》.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第1版.
[2]鮑???,張今譯:《美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第1版.
[3]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論教育》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簡介:徐蒙,男,漢族,河南省開封市,2013級在校研究生,美術學碩士,學校: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