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建筑,建造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與自然產(chǎn)生關聯(lián)。建筑師人造的,自然是和人本身存在那樣的生長著。要如何在人造物中讓自然的元素‘自然地存在,是建筑師、設計者應該關注的問題。本文幾座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來分析來探索光與建筑空間的關聯(lián)性,總結出一些將光線巧妙引入建筑空間內(nèi)的設計手法,以及光對于建筑色彩、形體的重要性。
關鍵詞:光;建筑;影;色彩;空間
建筑,建造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與自然產(chǎn)生關聯(lián)。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本人很贊同隈研吾先生的觀點:建筑是一種媒介,扮演著彰顯大自然的角色。光是自然的要素之一,將光引入室內(nèi),滿足了室內(nèi)活動的照明需求,倘若光線在室內(nèi)以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存在,空間也就因為光而產(chǎn)生,場所也就相應的產(chǎn)生了,我想很早勒·柯布西耶先生的朗香教堂就已經(jīng)證明了追求光線也能產(chǎn)生建筑空間這一點。光在這所教堂里的狀態(tài)就是筆者做認為的‘自然的狀態(tài)。
在建筑空間中,引入光照的方法一般為開孔來實現(xiàn)的,無論是開窗、開門,或是天井也都是在封閉的界面上作開孔處理。通過孔洞引入光線所帶給筆者真正體驗后的震撼是對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的參觀。劉家琨先生在封閉的混凝土墻體上留取豎向組合窗和開天窗的方式來實現(xiàn)建筑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光線由此進入。通過大量昏暗空間強調(diào)了日然光的鮮明存在。
這座建筑中光的存在方式與安藤忠雄先生的作品——“光的教堂”中的方式極為相似。安藤先生在評論光的教堂時這樣說道:“光自身無法制造光,必須有黑暗的存在才成其為光,并顯示出高貴和力量,是黑暗點亮了光的閃亮,表現(xiàn)光的力量。黑暗天生是光的一部分……”黑暗造就光亮,人造彰顯自然,空強調(diào)有。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如此,光的教堂亦是如此。光的教堂中,光的十字架是空間的點睛之筆。教堂是用厚實混凝土墻所圍合的一個“黑暗的構筑”,教堂正面的混凝土墻面上流出十字切口,呈現(xiàn)出光的十字架,神與信徒之間的對話由此傳遞??p隙中的自然光在天花、墻面、地面之間碰撞,營造了整個空間,教堂就這樣誕生來了。
光的教堂被一些建筑家認為是繼朗香教堂后的又一座里程碑。關于兩所教堂在建筑史上的地位筆者這一初學者不敢妄加評論,但在兩座教堂引入自然光的手法和場所傳遞的精神是一定有所傳承的。
朗香教堂除了建筑外形值得推敲外,建筑內(nèi)自然光的引入方式也值得考究:塔樓式祈禱室頂端的窗戶、屋頂與墻體之間40厘米的帶狀空隙、墻體中嵌入的大大小小的窗洞。三種方式的采光方式完美地詮釋了空間的宗教性質(zhì),構成了教堂的場所精神——神性。朗香教堂的三個豎塔上開著高側窗,天光從創(chuàng)空進去,循著井筒的曲面折射下來,照亮底部的小禱告室,光線神秘而柔和。勒先生采用這種做法是從很早的建筑中得到啟發(fā)。1911年,他在羅馬附近的皇帝亞德里安的行宮遺跡中發(fā)現(xiàn),一座在崖壁中挖出的祭殿就是通過管道把天然光引進去的,他記錄下這種采光方法,稱之為“采光井”并應用在此教堂之中。而這所教堂的墻面處理和南立面上窗孔的開法同其在北非所見相關。阿爾及利亞的摩札比谷民居體量清楚,色彩明亮,建筑墻壁厚窗小。他特別注意到:摩札比人在后窗上的開窗很是節(jié)制,窗口朝外面擴大,形成深凹的八字形,自內(nèi)向外視野擴大,自外邊射進室內(nèi)的光線也能分散開來。事實上,在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qū)民間建筑多有類似的處理和做法,大都是因為那里的光線極其強烈。對于屋頂與墻面之間那40厘米的線性光線的設計靈感來源,沒有資料可供筆者參考,只能猜想或許是勒先生某日清晨起床拉開窗簾的一瞬間陽光射入房間所帶給他靈感的吧,設計來源于生活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
在建筑墻面上開內(nèi)外大小不同的窗戶在中國的傳統(tǒng)民居中也有相似的做法?;张山ㄖ闹芨邏︼w起,稱之為“封火墻”。建筑開窗在很高的位置,窗戶的面積很小,外窄內(nèi)寬。但在這種民居中開窗不再是為了采光,而是為了通風和防盜,建筑的采光主要是通過天井,自然光從院落引入室內(nèi)。在福建地區(qū)的土樓建筑里,封閉圍合的高墻也只在最高層開窗,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采光之外,也有通風和防御的作用。
在阿特蘭迪亞教堂中還有一種有趣的開窗方式,是在唱詩班空間的后方有兩排方形的斜窗,窗口與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斜向嵌入墻體,當光線垂直射向墻面進入室內(nèi)空間的光線呈斜向射入,形成另一番的空間氛圍。
光進入空間,以自然的狀態(tài)存在,構建起空間,同時光作用于建筑表面,與建筑共生。印象派畫家提出關于光與色彩的關系:物體的色彩在不同的光照環(huán)境中會發(fā)生變化,而建筑物,從材質(zhì)、色彩、形體來看,都與自然光照產(chǎn)生聯(lián)系。光線在物體表面想成光面、陰影面和投影。光、影作用在建筑之上,明暗對比顯現(xiàn)層次,并把層次在知覺深度中的作用呈現(xiàn)出來。黑色的陰影是物體表面看上去向后退縮,明亮的部分看上去向外凸出,建筑上的光影對比能增強建筑形象的層次感個主體感。隈研吾先生這樣評價過東京大學的建筑:“各色瓷磚的顏色與所有的影子的顏色重疊在一起,調(diào)整了色調(diào),影子的顏色就圍繞建筑的環(huán)境的顏色,也可以說空氣的顏色。在建筑上巧妙地投射影子,不僅可以統(tǒng)一建筑各部分的基調(diào),還可以統(tǒng)一建筑和環(huán)境之間的色彩,使建筑融入環(huán)境,使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就要制造影子”在其設計的“CHOKKURA廣場”中就是探索光影與建筑,建筑與自然很好的一個例子。
從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到光的教堂,再到朗香教堂,從中國傳統(tǒng)民居到CHOKKURA廣場,建筑家,設計師,工匠始終在探索自然光與建筑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應該朝著共生發(fā)展,當光自然的存在于建筑之中,空間便能自然地生成,建筑也能稱之為自然的建筑,與自然共生。
【參考文獻】
[1]吳煥加.論朗香教堂[J].世界建筑,1994(04)
[2]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