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生涯,官場浮沉,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圈子,需要你去選擇是站隊還是做人。站隊的依據(jù)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實力的強(qiáng)弱,而實力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站隊的結(jié)果是不確定的,一時風(fēng)光的背后可能就是終生的蹉跎。那么,什么是確定的呢?那就是做人,對每個圈子都不偏不倚正面對待,知恩圖報而不是見利忘義,這樣的做人原則或許不能讓你驟歷超擢,但足以讓你在“風(fēng)不定”的官場中做到“人初靜”。
唐代中后期的官場就存在著兩個涇渭分明的圈子——牛黨、李黨。
柳仲郢就生活在這個黨爭時代。柳仲郢選擇了不偏不倚的做人,并一以貫之堅持到底。
觀柳仲郢一生,既能以自身實力通過科舉進(jìn)士科入仕,得到牛黨提攜;又能以自身操守獲得李黨認(rèn)同。處理關(guān)涉兩黨利益的重要事件時,他不站隊,不偏不倚,只從事情本身的是非出發(fā)而不夾帶私情;面對曾經(jīng)提攜過自己的恩主,他堅守知恩圖報的做人原則,寧可承受住巨大的壓力也要照顧好李德裕子侄。其處世之道,既帶有不偏不倚公正對待的平衡冷靜,又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濃厚人情。故宦海雖歷盡浮沉,但終究沒有遭到滅頂之災(zāi);雖曾遭到貶謫,但又能很快東山再起,始終不倒,歷任封疆大吏與中央要職。在牛李黨爭的大背景下,以人格操守置身恩怨之外,得到兩黨的諒解,以至于左右逢源,致位通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