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朱坤
【摘 要】教育的任務是為人的終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服務,為人的未來生存生活打好基礎.把人培養(yǎng)成能夠適應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優(yōu)秀的品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人云亦云,獨具個性的生命個體。新課程標準便呈現出這種對于生命的尊重與理解、語文教學中如果持以下的理念或許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新課程目標;小學語文;教學
一、課程目標的多維度整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有機組合部分。其實大家不難發(fā)現,這個維度并不在一個層面上,目的仍在于要強制深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目標。有時寧愿犧牲速度,甚至質量,也要教給學生方法,應該追尋語文的生命意義,為學生終身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服務。學生的知識不是直接來自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新的課程標準立足于使過去的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轉變。
二、合作交流的探究性構建
學習方式的改變意味著每個生命個體存在方式的改變、與世界聯(lián)系的改變。新世紀.我們力圖構建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終生學習的模式。所謂自主學習,是指體現自主發(fā)展的能學;內在學習動機的想學;掌握學習方法的會學;意志品質的堅持學。所謂合作學習,是指能夠積極的相互配合:積極承擔責任;期望所有學生間的溝通;對個人任務的小組再加工;學習成果的自主展示。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潛能是巨大的,自主選擇的愿望是強烈的.教師要善于在多樣性教育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實踐的范圍,發(fā)展實踐的能力。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三、教案設計的開放式呈現
教學設計的開放性其實是大語文教育觀的體現,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紛紛進入課堂,關注教學的開放性與實效性的問題成為熱點。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比如教師仍害怕開放,追求片面的實效性,或者課堂開放的維度偏窄、程度偏低;有些課堂開放重形式,很多教學情境的設置,學生活動的開展只是“穿靴戴帽”,與核心教學目標的實現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還有很多老師在關注課堂開放性的同時,額外增加了許多課時來落實一些課文知識。教案設計的開放式必須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學習差異,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學是張揚個性、擴大差異的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感情的體驗。教學過程的個性化,發(fā)揮教材“多元化”功能,立足于現有教材挖掘教材深度、拓展教材寬度、延伸教材廣度,增加虛擬假設,選擇質疑和實踐性內容,適當增加比較、探究性實例,增加自主性學習。很多教學案例說明,教案設計的開放性課前要注重不同版本教材對比分析,合理整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過程要注重素材教學價值的深入挖掘,合理設計驅動型問題。合理選擇開放程度,引發(fā)學生討論,教師有效的提問和學生討論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四、師生關系的民主化體驗
師生關系體現一種“平等中的首席”。所謂平等中的首席,是指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人群中是一個平等的成員,而非建議者、被動者,但他實際上又是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領導者。學生因始終處于與教師平等的層面上,問題與答案均應出自學生之口。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范;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學生能總結的教師不包辦;學生能發(fā)現的教師不暗示,學生能敘述的教師不代替。用微箋溫暖學生的心;用理解撼動學生的心;用尊重貼近學生的心;用真誠走進學生的心。 讓學生在思考中確立創(chuàng)新的意識;讓學生在感悟中體現創(chuàng)新的靈感;讓學生在求異中學習剖新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豐富創(chuàng)新內涵;讓學生在探索中積蓄創(chuàng)新的力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創(chuàng)新的快樂。使師生問知識、經驗、道德的關系變成朋友式討論關系,把教師傳播知識信息的過程變成幫助學生選擇信息、追求知識、訓練能力、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引導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心靈相互碰撞的過程,使學生涌動生命發(fā)展的色彩。
五、教學相長的共同發(fā)展
生命于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對于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為重要的莫過于自我的生存,我們教師不能只把教育當成謀生的手段,也應把教育當成自我生命在另一層面上的伸展,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提升自我的品味,為未來美好生活做好一切盡可能多的努力。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于我們自己、教師也應留下足夠的時間關注自我生命的成長成熟。教學相長,我們要以自我的發(fā)展帶動學生的發(fā)展,用自我成熟的親歷境遇來引導啟發(fā)學生的發(fā)展。面對這個變幻不定的,機遇、希望與困難并存的新世紀,我們只有把自己融入這個平凡的成長過程中才能更真切的體會教育的目的過程與方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學生在未來最需要什么,我們此時應給予學生什么。
參考文獻:
[1] 胡 波.新課程下探究性學習的再思考[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2007.
[2] 孫彥俊,我們教語文,我們在教什么?[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