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yǎng)咨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
農業(yè)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研討會上指出,馬鈴薯主糧化開發(fā),是深入貫徹中央關于促進農業(yè)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xù)增收的積極探索。
余欣榮表示,要多措并舉,努力推動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fā)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主糧消費營養(yǎng)健康的新要求。
余欣榮說,將力爭通過幾年不懈努力,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會議認為,馬鈴薯主糧化成為必然的選擇。因勢而謀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于改善膳食結構,滿足人民增強體質健康的愿望。應勢而動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于挖掘生產潛力,開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途徑。順勢而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于緩解資源環(huán)境壓力,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馬鈴薯何以能成主糧?
1.畝產量能達2噸
據余欣榮介紹,今后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因地制宜擴大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
2.能用來做主食
國家食物與營養(yǎng)咨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介紹說,目前馬鈴薯生產配套栽培技術日趨成熟,并成功開發(fā)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面包等休閑食品。
3.既營養(yǎng)又健康
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營養(yǎng)產品,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體重增長,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穩(wěn)定在50~60公斤,俄羅斯人均消費量達到170多公斤!
萬寶瑞還說,馬鈴薯蛋白質品質高,熱量比小麥、水稻低,符合當前我國居民膳食多元、飲食健康的追求。這些因素都將為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產品奠定物質和社會基礎。
馬鈴薯有哪些優(yōu)勢?
1.被稱為“四省”作物
馬鈴薯,俗稱土豆,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其在我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但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等影響,我國馬鈴薯生產消費總體呈現增長速度不快、生產水平不高、發(fā)展參差不齊等特點。
新華社消息稱,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xù)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于“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
2.常溫下貯存15年以上
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zhàn)略儲備糧。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摘自《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