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環(huán)
摘 要:孔子之子孔鯉,字伯魚。作為圣人孔子唯一的兒子,伯魚在孔氏家族和歷史文獻中一直鮮少被提及,但其子子思則以思孟學(xué)派的祖師爺而聞名。這種不符合常理的現(xiàn)象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本文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提出易子而教、父母關(guān)系不睦和父親孔子成就壓力等幾個原因,探討了孔子之子伯魚默默無聞的問題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
關(guān)鍵詞:伯魚;默默無聞;易子而教;父母不睦;壓力影響
孔鯉,字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然而各種與孔子相關(guān)的文獻中,伯魚被提及的概率都很小。《史記·孔子世家》中說道:“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雹僭凇墩撜Z注疏》二十章中,伯魚也僅被提及兩次。一是在《季氏第十六篇》中: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勗?、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二是在《陽貨第十七篇》中: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②相反,伯魚之子即孔子之孫子思成就巨大,在儒家相關(guān)的文獻中也被多次提到。《史記.孔子世家》中說道:“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他的兒子伯魚被提及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一直默默無聞,可是伯魚之子子思則作為思孟學(xué)派的祖師爺而名垂青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難道是伯魚的表現(xiàn)非常平庸以至于孔子及其后學(xué)非常失望,故意忽略?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孔子之子伯魚默默無聞的問題及其可能原因。
一、崔述《洙泗考信錄》的質(zhì)疑和反思
早就有一些學(xué)者對于《論語》中關(guān)于伯魚的記載問題進行過質(zhì)疑和探討。清代學(xué)者崔述認為《論語》“陳炕問于伯魚”章是“事實有可疑者”③。在《洙泗考信錄》中,他說道:“以上二章皆記雜事,考其時勢,亦有不敢盡信以為實者。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伯魚何以獨不聞?即詩禮之外,孔子之教門人亦甚多,而十五篇所記詳矣,何以教門人獨詳,教子則略乎?恐圣人不如此矯情也?!蟮帧都臼稀贰段⒆印穬善噪s采于傳記者,而篇末之章尤為與通篇文義不倫,恐非后人之所續(xù)入。”
所以,在崔述看來,“陳亢問于伯魚”章是后人杜撰加進去的,并不是《論語》最初記載的真實事件。他認為,伯魚不可能沒有受過孔子悉心的教導(dǎo)。但是,在《論語》和孔子相關(guān)文獻中,關(guān)于伯魚的記載確實寥寥無幾。那么,伯魚變現(xiàn)平庸以致被刻意忽視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事實與崔述先生的猜測相反,伯魚“獨不聞”的情況是真實的,孔子“教子則略”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那么,孔子為什么沒有親自教授自己唯一的兒子呢?是“圣人矯情”還是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俗習(xí)慣如此呢?
二、易子而教的結(jié)果
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相傳他出生時,魯國國君魯昭公派人送來兩條大鯉魚表示祝賀,于是孔子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可見,孔子最初對這個唯一的兒子肯定非常喜愛,也一定會寄予厚望。所以,按照常理來說,孔子一定會親自對他進行教導(dǎo),悉心指點,嚴格要求。但是,在《論語注疏》里面,伯魚“未有異聞”,只聞詩、聞禮,陳亢說“君子之遠其子也”。那么,這種情況真實存在嗎?
《孟子注疏·卷七下》記載公孫丑問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答道:“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雹芎竺娼又f,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聞不責(zé)善,責(zé)善則離,離則不詳莫大焉?!睹献幼⑹琛防锝忉?,古人認為父子至親,相責(zé)離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義也。換言之,古人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能教育別人的孩子。這就說明了古人實行易子而教的真實性。
《孟子注疏·卷八》中討論匡章孝與不孝的問題時,孟子認為章子并沒有不孝順,只是“夫章子,子父責(zé)善而不相遇也。責(zé)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zé)善,賊恩之大者”⑤。也就是說,章子只是因為在父親親自教導(dǎo)的過程中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被父親驅(qū)逐,所以世人以為他不孝順,其實不然。這個材料也側(cè)面印證了古人實行易子而教的合理性。
所以,在易子而教的時代背景下,孔子不會親自教授兒子伯魚,因為擔(dān)心會影響父子親情關(guān)系。故而伯魚并沒有像孔子諸多弟子一樣得到孔子的悉心教導(dǎo)。他只是偶爾聽到父親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換言之,孔子只是教育伯魚學(xué)習(xí)最基本的詩書禮義,而沒有像其他弟子那樣言傳身教,耳提面命。正因為伯魚是孔子的兒子,他才失去了接受大教育家父親親自教導(dǎo)的機會,失去了優(yōu)先發(fā)展的良機。所以,我們雖然無法確定伯魚先天天賦,但可以判定他后期并沒有得到父親孔子的諄諄教導(dǎo),那么,他雖然是圣人之子,但他一生在孔門中表現(xiàn)平庸也是極有可能的。
三、父母關(guān)系不睦的影響
一個人的發(fā)展與家庭環(huán)境也密切相關(guān)。《孔子家語通解·本姓解》中說道“至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雹蘧褪钦f孔子十九歲時,即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娶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即伯魚。但是在《論語》中,夫人亓官氏從未被提及,兒子伯魚也只是偶爾客串,孔子的家庭似乎是殘缺的。
相傳,孔子夫妻感情并不好而且最終孔子出妻了,伯魚是在缺愛甚至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抖Y記正義·檀弓上第三》記載:“伯魚之母被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雹吖糯小捌叱鲋畻l”之說,“出”就是休妻或者與配偶離異??鬃臃蛉素凉偈希裰潦蠟槠浜笕?。亓氏后人流傳有“亓孔不聯(lián)姻”之說,對“孔子出妻”憤然,認為“孔夫子休妻是亓家的奇恥大辱”,告誡子孫千萬勿與孔家結(jié)親。
即使《禮記正義》中關(guān)于孔子出妻的記載得不到現(xiàn)有歷史材料的證實,但是根據(jù)《論語》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孔子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幸福?!墩撜Z注疏·陽貨篇》中他說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彼^難養(yǎng)者,以其親近之則多不孫遜,疏遠之則好生怨恨。《論語注疏》中說道“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蓄養(yǎng)?!雹嘭凉偈献鳛槭强鬃由钪薪佑|最多的女性,孔子的感慨肯定與之相關(guān)。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妻子的態(tài)度并不好,感情也不深。作為亓官氏的兒子,伯魚肯定也會受到母親的影響和牽連,孔子極有可能漸漸不喜歡這個兒子。相傳甚至在亓官氏死后,伯魚哭母也受到限制?!抖Y記正義·檀弓上》中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⑨自己現(xiàn)在或者曾經(jīng)的妻子去世了,唯一的兒子在喪期過后思念痛苦她這個母親,孔子的態(tài)度居然是憎惡的。所以,孔子夫妻關(guān)系肯定是欠佳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父母感情欠佳并可能最終離異的單親家庭里,伯魚是不幸的,因為父母感情生疏本就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和性格健全發(fā)展。父親的忙碌甚至冷淡,和母親后來的離開或離世,也直接導(dǎo)致伯魚的生活缺乏照拂,學(xué)習(xí)更缺乏指導(dǎo),所以,這些因素都可能束縛了他后期的發(fā)展與成就,導(dǎo)致他在一眾優(yōu)秀的孔門弟子中表現(xiàn)平庸以致于遭到忽視,甚至伯魚先于父親孔子早死也可能與父母不睦的抑郁相關(guān)。
四、父親巨大成就的壓力影響
孔鯉在孔子相關(guān)儒學(xué)文獻記載中碌碌無為,一生并無大建樹。但因為是圣人之子,他被宋徽宗追封為“泗水候”,孔氏子孫尊其為“二世祖”。伯魚之子孔伋(字子思)成就遠遠超過其父,他師承孔子弟子曾參,繼承孔子思想,著《中庸》等儒家經(jīng)典,并收孟子為徒,是思孟學(xué)派的祖師爺。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為“述圣公”,以后就稱子思為“述圣”,孔氏子孫尊為“三世祖”。目前所有正統(tǒng)孔家后代都是孔伯魚的兒子孔伋(子思)的后裔。
在曲阜孔林,孔子墓東為孔鯉墓,墓南為孔伋墓,據(jù)說這種布局取“攜子抱孫”意。在曲阜至今仍然流行著一個笑話,說是孔鯉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然后又對子思說,你父不如我父。雖然只是一個笑話,但卻真實得反應(yīng)了伯魚作為孔子兒子和子思父親的黯淡。
據(jù)研究,伯魚先于父親孔子在公元前481或者483年去世,其子子思是公元前483年出生,所以,伯魚去世時子死未出生或者兩歲。雖然子思沒有面對兒子后期的傲人成績,但是他一生都不得不面對父親的偉大成就和孔門數(shù)以百計的優(yōu)秀弟子。伯魚一定自卑過,或許他也曾立志奮發(fā)圖強。但是,在先天天賦并不突出,后天缺乏良師培養(yǎng),并且家庭環(huán)境欠佳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他的理想和行動。無數(shù)次的希望破滅剩下的只是絕望,所以他的一生都無過人之處。
五、伯魚資質(zhì)平庸或胸?zé)o大志
以上的材料和觀點都只是伯魚表現(xiàn)平庸的客觀原因,但一個人的發(fā)展是離不開主觀原因的。伯魚可能本身就是一個胸?zé)o大志且資質(zhì)平庸的人,只想在父親光環(huán)的庇護下生活,并沒有父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追求和抱負,也沒有付出同等艱辛的努力,所以他的平庸也可能就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
注解:
①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1040頁。
②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2520-2527頁。
③ 崔述:《洙泗考信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37頁。
④ 趙岐注,孫爽疏:《孟子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2724頁。
⑤ 趙岐注,孫爽疏:《孟子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2731頁。
⑥ 王盛元:《孔子家語通解》,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08頁。
⑦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1277頁。
⑧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2525頁。
⑨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1297頁。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
[3] 崔述.洙泗考信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4] 趙岐注,孫爽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
[5] 王盛元.孔子家語通解[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6]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