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瑞
摘 要:杜甫在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在他的一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他在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做一簡要研究。
關鍵詞:同谷;生活;詩歌
關于杜甫的創(chuàng)作分期,文學史上習慣把杜甫48歲至去世稱為漂泊西南時期,這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時期,也是他創(chuàng)作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個時期?,F(xiàn)存的詩一千七百多首中,有一千首左右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一時期以乾元二年為起點。乾元二年,對于杜甫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朱東潤說:“乾元二年(759年)是一座大關,在這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的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雹亳T至也指出:“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艱苦的一年??墒撬@一年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三吏‘三別以及同谷的一部分詩,卻達到最高的成就?!雹谶@一年,杜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詩歌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關于“同谷詩”,研究界有各種說法,本文在這里所要研究的同谷的生活和詩作是指包括去同谷的途中、在同谷和離開同谷時的生活和詩作。也就是從詩《發(fā)秦州》這一首開始到《發(fā)同谷》這一首結束這中間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一、杜甫在同谷的生活
乾元二年,杜甫經歷了四處奔波的生活。正月,杜甫從洛陽歸陸渾山莊,二月復歸洛陽。三月開始,由洛陽返華州,就途中見聞感受作“三吏”“三別”。他看到百姓飽受災難的同時,也看清了朝廷的無力與混亂,對朝廷的政治越來越失望。加上當時關中一直旱得厲害,糧價奇貴,七月,杜甫便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微職,攜家小離開華州往秦州,希望在秦州找到一個安靜的居處,一個避難所。但是,在秦州的生活異常的寂寞,詩人在這里除了杜佐、贊上人、和隱士阮昉等幾位朋友外,很少與其他人有往來。離群索居之時,他倍感此間人情冷漠,故常常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往日的朋友。離群索居、貧病饑寒,詩人在秦州住了三個月左右,實在住不下去了,便決計離開。可是“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③天地茫茫,但杜甫卻感到無處安身。正當杜甫走投無路之際,同谷縣(今甘肅成縣)“佳主人”(研究者多指為同谷縣令)歡迎他到同谷去。氣候溫暖、物產豐富的同谷對于此時的杜甫有很大的吸引力,杜甫便告別了贊上人,由秦州往同谷去。
在杜甫離開秦州之時,詩人作了《發(fā)秦州》,說明了離開的原因,也寫出了他對同谷生活的期許:“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詩人一家向西南走了七里,來到了赤谷川。此時,歲暮天寒,道路艱險,山深風急,亂石塞途,詩人作了《赤谷》。行了一段,至鐵堂峽,峽有石筍,空空蕩蕩,寫了《鐵堂峽》。繼續(xù)南行,經過鹽井、寒峽,分別作詩。前行的道路越來越艱險,詩人一家接下來來到了奇險的青陽峽,杜甫被眼前的奇景深深吸引,作了《青陽峽》。接下來,詩人一家直奔成縣東面的龍門鎮(zhèn),途中棧道泥濘,風寒日暮。行程艱難的苦況,詩人聯(lián)想到“石門云雪隘,古鎮(zhèn)峰巒集”④的要塞戍卒之苦,詩人“驅車石龕下”,翻越積草嶺,就進入了同谷境內。
進入同谷后,往西北三十里有泥功山。泥功山很高,去泥功山的路又非常的泥濘,詩人作《泥功山》,寫了山路之艱難,在鳳凰臺,作詩《鳳凰臺》,寄予了自己的忠心,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迷茫。詩人曾在當?shù)厝说闹敢?,獨訪萬丈潭,在經歷了從尋訪不得到突然發(fā)現(xiàn)的驚喜后,詩人心中有所開闊,作《萬丈潭》,在詩中,詩人以神龍自喻,想象自己能乘云氣高飛。但同谷的生活并不如詩人想象般美好,甚至比在秦州時更糟,詩人的生活非常艱難,瀕于絕境,這在他著名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中可以深切的表現(xiàn)出來。生活的困窘引發(fā)詩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在同谷也無法繼續(xù)再待下去,所以只能再次踏上旅程,此時有《發(fā)同谷縣》。
二、杜甫同谷的詩歌創(chuàng)作
從洛陽到秦州、同谷,杜甫開始遠離了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現(xiàn)實的遠離、生活的苦難使他的思想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投身政治到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從紀實性表現(xiàn)國家不幸與人民疾苦到對自身的思考和對人對物的具體關懷,從中可以看到他仁愛思想的獨特性。
(一)山水紀行中的憂國憂民的情思
從秦州到同谷,這一段距離并不算很長,但杜甫一家走得特別的艱難,詩人在對所行之處環(huán)境的描寫中滲入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間,杜甫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山水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像之前《麗人行》那樣辛辣的諷刺現(xiàn)實,也不像《兵車行》那樣有著深沉的哀痛,但這并不意味著杜甫此時不關心國家大事了。如《石龕》詩,詩中首先寫自己的困境,通過左右前后熊羆、虎豹、惡鬼之類,充分展示行進之艱難。寫石龕的風光時,僅用了兩聯(lián)“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車石龕下,仲冬見彩虹?!苯酉聛硭哪抗獗戕D向了辛勤勞作、飽受徭役之苦的采箭者。最后表達了對勞動人民造成苦難的戰(zhàn)爭的厭惡。此詩中,詩人把自然景物同自己的困境及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的同情結合在一起,使詩歌滲透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思想性更高,像他的《龍門鎮(zhèn)》、《鹽井》等詩,亦是如此。
(二)仁愛之心從人到其他生命的擴展
在杜甫的思想中,儒家的思想一直占據(jù)重要地位。在儒家思想中,對杜甫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無疑是仁政思想,這也是杜甫想思想中不同于別人的一個閃光之處。如在同谷時作的詩《泥功山》,詩人一家清晨上山,黃昏仍未下山,可以看出泥功山道路之難行,中間四句極其生動地寫出了一幅艱難行進圖:白馬因為身上沾滿了泥污,變成了黑馬;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此時也陷入了泥中,活像老翁;善于攀援的猿此時也掉入泥中;長于奔跑的鹿也因沒有選擇好路,掉入泥中,面臨死亡。從自己之艱難寫到了白馬、猿、鹿的艱難掙扎。在艱難的行進中,常人已無暇顧及他人,更別說其他動物。杜甫寫這些動物,一方面襯托道路之艱難,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對這些動物的關注、同情。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同谷的生活是杜甫人生的一個低谷,但正是在這樣的低谷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詩篇《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簡稱《同谷七歌》)?!锻绕吒琛方Y構比較獨特,在第一首中,詩人寫自己在這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天寒日暮卻只能在山間撿橡栗充饑。第二首寫家人,自己的空手回來,一家人只能餓的倚壁呻吟,極其凄慘。第三首寫自己遠方的弟弟,都在為生計奔波,因戰(zhàn)亂阻隔無法與他們相見而今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從,甚至都不知道在何處收骨,心中的凄涼可想而知。第四首寫到遠嫁他鄉(xiāng)的妹妹。妹妹的丈夫已死,孩子還小,孤苦伶仃,自己十年也未曾與其相見,兵荒馬亂的年代,似乎連悲傷也特別的沉重,連猿都為他悲啼。第五、六首寫周圍的環(huán)境,到處是狐、蛇以及類似于它們的邪惡,如此惡劣之環(huán)境,自己都無法生存,更何況那些百姓呢?第七首寫到了自己的悲哀及人生感慨。這七首詩,詩人從關心個人到關心家人到關心親人到關心周圍環(huán)境及社會??梢哉f,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切實化為實際。詩人流落在這個偏僻的地方,依靠橡栗充饑,家人的呻吟更觸發(fā)了他無盡的哀愁,在這種情況下,他深深體會到普通百姓的艱辛,也正是在這里,他真正同百姓融為一體。
乾元二年,對于杜甫來說是沉重的一年,也是思想轉折的一個重要時期。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在杜甫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注解:
① 朱東潤:杜甫敘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② 馮至:杜甫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③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④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參考文獻:
[1]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2] 莫礪鋒、童強:杜甫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趙海菱:杜甫與儒家文化傳統(tǒng)研究,齊魯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