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冬等
【摘 要】 名老中醫(yī)毛天東主任醫(yī)師在骨傷科疾病辨證論治方面經驗獨到,運用臟腑調和、氣血平衡理論,注重肝腎、筋骨互用理論,動靜結合、練功療法理論,標本兼顧、醫(yī)患協(xié)作理論等指導骨傷科疾病的治療。
【關鍵詞】 骨傷科疾??;學術思想;毛天東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9-0032-02
毛天東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正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對筋傷雜病、風濕病、頸肩腰腿痛的辨證論治有獨到經驗,尤擅骨折延遲愈合與不愈合、老年性膝關節(jié)炎、滑膜炎等骨傷疑難雜癥的診治及手法治療不同類型的骨折和脫位,曾于2003年、2008年分別被國家人事部、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確定為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醫(yī)學術思想繼承導師。為弘揚和繼承毛老的學術思想,現將其治療骨傷科疾病的部分指導思想總結如下。
1 臟腑調和,氣血平衡理論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之氣是由元氣(先天之精所化生)和宗氣(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所化生)結合而成。人體之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力量。人體之血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化成,具有濡養(yǎng)和化神的作用。氣血相互依存,運行不息,濡養(yǎng)全身臟腑筋骨皮毛,是全身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平衡理論是平樂正骨理論體系的核心。平樂正骨理論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之總綱,亦是傷科病機之總綱,調理氣血平衡狀態(tài)為骨傷科辨證之核心[1]。骨傷科疾病的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導致患者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而發(fā)病[2],形傷腫,氣傷痛,氣血失去平衡,氣滯必血瘀,氣血阻滯不通,外使關節(jié)不利,內致血脈閉塞,氣無所行,而內傷臟腑[3],正如《正體類要·序》說:“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毛老認為,氣血是人身三寶之一,人的生、長、病、老無不根于氣血,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都與氣血密切相關,臟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絡、濡養(yǎng)筋骨、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毛老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堅持三因制宜的原則,以氣血平衡理論為指導,注重調和臟腑機能,根據疾病早、中、后三期氣血之不同特點辨證用藥,靈活獨到地應用平樂正骨“破”、“和”、“補”各法,標本兼顧,調和各臟腑間的機能狀態(tài),使各臟腑密切配合,保證氣血化生充足,氣血運行通暢,最終達到臟腑調和,氣血平衡。
2 注重肝腎,筋骨互用理論
中醫(yī)學認為:肝腎同源,精血同源。肝藏血,肝血充盈,化生腎精,腎精充實,筋骨得精血之濡養(yǎng)而強健有力;腎藏精,精生髓,髓可化血,充養(yǎng)筋骨、臟腑、四肢百骸,肝腎強則精血充,精血充則筋柔骨正,骨健筋強,筋骨互用,形體活動方可靈活有力。筋骨互用平衡論是平樂正骨理論體系的一大特色[4]。平樂正骨理論認為,筋骨是人體復雜而平衡的運動系統(tǒng)之總稱。筋遍布人體,通行氣血,溝通上下內外,護臟腑,聯(lián)屬關節(jié),主司運動,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骨屬奇恒之府,為全身之支架,既可支持形體,又能保護內臟[5]。毛老認為骨傷疾病極易損傷筋骨,輕則筋滯骨錯,重則骨斷筋傷,《備急千金要方》:“腎應骨,骨與腎合”,“肝應筋,筋與肝合”。毛老繼承平樂正骨筋骨互用理論,結合臨床實踐,逐漸形成肝腎同源,筋骨互用的指導理論,治療上注重調補肝腎,重視筋骨互用。毛老提出筋滯骨錯是頸肩腰腿痛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機,筋的異常在其發(fā)病和發(fā)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治療中要重視筋的重要性,通過揉筋、舒筋、展筋、順筋、調筋正骨、滋肝補腎等方法調整軟組織平衡,減輕或消除疼痛,緩解或阻止疾病的發(fā)展,達到“筋柔骨正、骨正筋柔”的目的[6];骨斷筋傷則是所有骨折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機,筋傷不能束骨,骨斷失去支撐,氣滯血瘀,肢體出現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等相應癥狀,久之氣血虧虛,筋骨失養(yǎng),影響肝腎脾肺功能。治療中毛老善用中藥引經藥滋肝補腎,調理脾肺,配合內外固定及正骨手法治療骨折病及筋傷。
3 動靜結合,練功療法理論
動靜結合是平樂正骨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練功療法則是促進骨傷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平樂正骨理論認為,動靜平衡是筋強骨健的前提條件,動靜失衡是影響傷科疾病康復的重要因素。傷科的“動”包含了外動和內動,即指形體的功能鍛煉和調神調息;傷科的“靜”包含了外靜和內靜,指形體的靜守、靜養(yǎng)和精神的寧靜[7]。毛老認為,在治療骨傷疾病的整個過程中,都應堅持動靜結合的原則,尤其是對于骨折的患者,更應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早期對骨折端進行解剖或功能復位并給與堅強而有效的內外固定,維持骨折端的“靜”,同時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安全有效的主動功能鍛煉;中后期可在患者肢體得到充分靜養(yǎng)的情況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和練功活動,調養(yǎng)患者心神和內在氣息,使患者氣息順暢,心態(tài)平和,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達到外動與內動、外靜與內靜的互補互用與協(xié)調平衡,使患者早日康復?,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肌肉與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是整復和維持骨折對位的內在動力,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運動可以促進骨折端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折端的“靜”養(yǎng)修復,而早期主動的“動”(功能鍛煉)與相對的“靜”(適度的固定)互補應用,可以為骨折端提供一個正向的有利的力學刺激,使其獲得最佳的應力,從而促進骨折愈合[8]。以骨折為例,應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固定形式、患肢愈合情況等,在骨折初、中、后期,適時調整“動”與“靜”的比例[9],以達到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骨折初期即傷后1~2周內,骨斷筋傷,血脈受損,氣滯血瘀,肢體腫脹疼痛較甚,應以靜為主,以動為輔?!办o”可以減輕疼痛,保持骨折端穩(wěn)定,有利于骨折早期纖維連接的形成,“動”促進骨折局部氣血運行,消腫止痛,預防肌肉粘連;骨折中期即傷后2~6周,疼腫漸消,新骨始生,應動靜結合。“靜”可有助于骨折端生長,從纖維連接期向原始骨痂期過渡,“動”可以行氣活血,去瘀生新,和營續(xù)骨,防止局部筋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骨折后期即傷后6~8周,骨折大多臨床愈合,可解除外固定,指導患者進行練功活動,應以“動”為主,以“靜”為輔?!皠印笨煞稣钚?,活血化瘀,濡養(yǎng)患肢關節(jié)筋絡,加快骨折愈合,防止筋肉萎縮,避免關節(jié)粘連及骨質疏松,恢復筋骨的力學結構,“靜”可調養(yǎng)患者氣血,避免過度鍛煉練功,造成新的損傷。
4 標本兼顧,醫(yī)患協(xié)作理論
《任應秋論醫(yī)集》云:“病的標本問題反映了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幾方面的矛盾關系。”從病因而論,內因為本,外因為標;就病機而言,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就部位而言,臟腑精氣病為本,肌膚經絡病為標;從醫(yī)患關系論,患者為本,醫(yī)生為標。毛老認為,全面理解標本的內涵是診治傷科疾病的前提,掌握疾病的標本,才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療的關鍵,從復雜的疾病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標本兼顧,對癥處理。在處理骨傷疾病時,應依據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部位,堅持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當標本并重或均不太急時則標本兼治的原則,進行有序的診治?!端貑枴乎蝉氛摗吩唬骸安楸荆闃?。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安楸?,工為標”指的是基于標本兼顧理念的一種醫(yī)患模式。在處理醫(yī)患關系時,毛老強調患者為“本”,醫(yī)生為“標”。醫(yī)生治療應以患者及其病情為本,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告知患者病情的預后、轉歸,并從飲食、起居、功能鍛練等方面給予患者正確的指導,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其精神顧慮,促進其早日康復[10]。另一方面,患者亦需及時與醫(yī)生溝通,詳細而準確地提供病史資料,使醫(yī)生及時準確地掌握病情,制定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在治療過程中密切配合治療。如此,才能正確處理好醫(yī)患標本矛盾。
5 小結
毛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無論身受順境逆境皆處變不驚,矢志不移,堅持探討研究骨傷科疾病的指導理論及診療方法,以“師帶徒”形式言傳身教,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骨傷科人才,為中醫(yī)骨傷科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氣血共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一)[J].中醫(yī)正骨,2012,24(9):710-714.
[2]何孝國,曹建斌.中醫(yī)骨科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社,2007:415.
[3]丁繼華.再談氣血學說[J].中醫(yī)正骨,2004,16(1):51-52.
[4]郭維淮.平樂正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14.
[5]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二)[J].中醫(yī)正骨,2012,24(10):793-797.
[6]趙明宇,趙啟.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探析[J].中醫(yī)正骨,2014,26(8):628-630.
[7]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動靜互補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三)[J].中醫(yī)正骨,2012,24(11):865-869.
[8]董福慧,陳遜文,鐘紅剛,等.骨折愈合應力適應性的研究[J].醫(yī)學研究通訊,2004,33(11):22-23.
[9] 張翠文,李至紅.骨折治療中動靜結合的治療方法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 (10):2784-2786.
[10]張鐵峰,平靜,孟令軍.試論《內經》之“病為本,工為標”[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8(2):5-6.
(收稿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