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雪珂 張雅明
摘 ?要:本文通過對比“學習中國”APP與“黨政圖書館”這兩大政治類數字出版平臺在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上的不同,分析總結了我國政治類數字出版平臺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指出目前我國政治圖書數字出版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對政治類數字出版領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政治類圖書 ?數字出版 ?“學習中國”APP ?“黨政圖書館”
政治類圖書在圖書出版行業(yè)地位特殊,它是國家政治思想傳播的有效方式,也是普通公民了解國家政治形勢和提高自身政治理論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數字出版方面,人民出版社的“黨政圖書館”是我國最早對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的一次探索,而時隔七年之后的“學習中國”APP再次引發(fā)了業(yè)界與學界對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的關注與研究。本文從觀念、內容和形式三個方面對“黨政圖書館”和“學習中國”兩大數字出版平臺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學習中國”APP在數字出版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同時發(fā)現(xiàn)我國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的不足,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背景介紹
“黨政圖書館”又名“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它依托人民出版社的政治類圖書資源,于2008年開始創(chuàng)建,收錄圖書9000余萬冊,幾乎覆蓋我國出版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著作和法律法規(guī),分析整理7000多萬個理論知識點,并具有“金典”特色查詢功能,可謂是我國對于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的第一次重要探索。而“學習中國”APP是在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支持下,由中央黨校中國干部學習網研發(fā)的一款移動端數字出版產品,它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思想理論數據庫為支撐,以“實景地圖”和“理論地圖”為特色,于2015年4月2日起在各移動終端的APP Store發(fā)布,是我國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在移動互聯(lián)網領域的重要嘗試。
兩大數字出版平臺前后相隔七年,“學習中國”APP實現(xiàn)了從互聯(lián)網平臺到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的跨越,并且在傳播觀念、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方面均有所突破。從“黨政圖書館”到“學習中國”APP,體現(xiàn)了我國政治類圖書在數字出版領域的進步。
二、兩大數字出版平臺的對比分析
無論以人民出版社豐富的政治類圖書資源為依托,還是以中央黨校權威專家為背景,兩大出版平臺都可謂“師出名門”,擁有絕對準確和豐富的內容資源。但據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介紹,“黨政圖書館”的對外傳輸效果并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觀點來源于《走在時代前面,做一名立得住的出版人——訪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一文,作者張君成。]而被寄予厚望的“學習中國”APP在滿足讀者需求方面實現(xiàn)了許多突破。
在傳播觀念上,“學習中國”更“接地氣”。在定位上,“黨政圖書館”將自身描述為“用科學技術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創(chuàng)新工程”,注重突出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是我黨建黨90年來思想理論成功網上展示的平臺。而“學習中國”APP則致力于和普通大眾實現(xiàn)完全對接,并尤其注重對青少年理論學習的培養(yǎng),希望讓理論學習走出象牙塔,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政治理論修養(yǎng)。由此可見,“黨政圖書館”更像是一個黨的思想理論成功展示欄,而“學習中國”則少了很多“高高在上”,將自身定位為一個青少年和其他大眾了解黨的思想理論和國家大事的工具。角色的轉換使“學習中國”這個數字出版平臺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這就為“學習中國”帶來了更多的流量和關注,這也是一切信息傳播得以成功進行的前提。
在傳播內容上,“學習中國”更加注重讀者的閱讀感受。首先,“學習中國”更注重信息解讀。“學習中國”APP背后有5000余名專家資源,可以隨時對最新的時政內容進行貼合大眾口味的閱讀,降低大眾對政治類內容的閱讀壓力。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學習中國”APP針對這個政策發(fā)表了解讀文章《透視“一帶一路”朋友圈:潛力巨大,含金量很高》,將“一帶一路”政策類比為騰訊集團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將其它國家的支持比喻為“好友的點贊和評論”,這種通俗的內容解讀是拉近政治類出版內容與讀者距離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其次,“學習中國”注重知識點梳理。雖然知識點梳理是“黨政圖書館”的主打功能,但“學習中國”的知識點梳理是以知識地圖的形式將重要政治內容進行有機組合,制成一個個層級分明的樹狀圖,內容條分縷析,非常直觀,可以幫助政治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不高的民眾用最明了和省時的方式對重大政治事件進行了解和學習。另外,“黨政圖書館”以文字整合和搜索見長,而“學習中國”更傾向于內容可視化。政治類出版內容本來就艱深晦澀,容易產生閱讀壓力,長篇的文字更容易打擊大眾的學習興趣。為解決這個問題,“學習中國”將文字內容簡短化和通俗化的同時,盡量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進行內容傳播,以滿足普通大眾的閱讀需求。如“學習中國”APP的特色應用“微課程”,用5分鐘的視頻對艱深的政治詞匯進行解釋梳理,巧妙地應對了普通公眾對政治理論學習的抵觸心理。
在傳播形式上,“學習中國”更具“代入感”。移動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更具互動性和社交化,由于移動終端有屏幕尺寸小、閱讀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特性,注重閱讀體驗、更具“帶入感”、有更大社交傳播價值的數字出版產品才能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勝出?!皩嵕暗貓D”是“學習中國”在傳播形式上的重要創(chuàng)新。這一板塊將習近平每天出席的重要活動和講話內容整理到實景地圖中,讀者點擊圖表即可了解內容。而且讀者還可以使用手機自動定位功能了解在某一地點國家主席所出席的重要活動。這種可視化的新聞呈現(xiàn)形式是激發(fā)讀者興趣的重要創(chuàng)新,尤其符合了青少年讀者移動互聯(lián)網的使用習慣。此外,“學習中國”將陸續(xù)推出百余個動漫微視頻來豐富目前的內容傳播形式,這是繼《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這一成功的政治傳播之后對政治視頻短片傳播的再次重要嘗試。2013年10月,一個名為《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的動漫視頻短片風靡全國,并引起國外主流媒體的關注和贊揚。短片將新一代領導人做成動畫形象,并形象地講述了其從政歷程,一改傳統(tǒng)政治領導人宣傳片的嚴肅與呆板,打破了我國政治視頻短片傳播的記錄。而“學習中國”將要推出的動漫視頻短片無疑將再次引發(fā)普通民眾關注政治視頻短片的新熱潮。對比“黨政圖書館”在滿足讀者閱讀需求方面的不足,“學習中國”豐富的傳播形式是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政治類圖書出版平臺發(fā)展中的重大突破。
三、我國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的不足
與“黨政圖書館”相比,“學習中國”的傳播觀念更加親民,傳播內容更貼近普通民眾的閱讀需求,在傳播形式上也實現(xiàn)了許多突破,體現(xiàn)了我國政治圖書數字出版從互聯(lián)網到移動互聯(lián)網的巨大進步。但相較國外政治圖書數字出版和我國其它數字出版領域,我國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在平臺化建設和社交媒體傳播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無數個成功的互聯(lián)網產品證明,“平臺思維”是互聯(lián)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產品開發(fā)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方式。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聚合網民的平臺,無論是提供思想交換的場所還是提供新鮮資訊,實現(xiàn)與讀者的互動以及讀者間的互動是增強用戶粘性和實現(xiàn)持續(xù)關注的重要手段。目前“學習中國”APP與讀者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較少,僅僅體現(xiàn)在對內容的“點贊”和“評論”功能上,我國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平臺建設應該用更加包容的姿態(tài),提高自身的開放度,一個真正向網民打開大門的移動互聯(lián)網產品才是一個能夠永葆生機的數字出版平臺。另外,“學習中國”許多的創(chuàng)新內容都足以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關注熱潮,但轉發(fā)功能的缺失使“學習中國”喪失了許多接近青少年群體的機會。在借助社交媒體提升影響力方面,我國政治類數字出版平臺應該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如BBC十分重視與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合作,許多新聞內容往往是在facebook上引來大量轉發(fā)和討論后,網民又重新登陸B(tài)BC官方網站進行持續(xù)關注,這樣就可以借助社交網站超高的流量為自身平臺提升人氣。
通過對比分析“黨政圖書館”和“學習中國”APP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政治類數字出版平臺無論在傳播理念、傳播內容還是傳播形式上都實現(xiàn)了突破,“學習中國”作為移動端的第一次探索,為未來政治類圖書數字出版平臺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相信未來的政治類數字出版產品將更具交互性和社交網絡傳播能力,成為一個個能量巨大的移動傳播平臺。
參考文獻:
[1] ?何民捷.搭建網上思想理論傳播平臺——訪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N].人民日報,2011-12-08:1-3
[2] ?李萬鵬. 對我國思想政治類圖書出版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2-09:78-79
[3] ?許運娜.談談時政類圖書的營銷策劃——以人民出版社時政類圖書為例[J].出版廣角,2011-12: 54-55
[4] ?張君成.走在時代前面,做一名立得住的出版人——訪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J].出版廣角,2014-01(上): 38-41
[5] ?沈世婧.《之江新語》引時政圖書閱讀新高潮[J].出版人,2014-06: 44-45
[6] ?梅華峰.加強政治圖書出版市場競爭的探索[J].新聞前哨,2014-05: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