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燦亭
藝貴參悟。嚴羽《滄浪詩話》中評說:“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p>
——題記
像傅獻忠這樣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年輕人,在其對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是從文化沙漠中跋涉過來的。然而曾幾何時,隨著書法熱的興起,傅獻忠憑著自己過人的勤奮,近于癡迷的執(zhí)著,超常的穎悟,良好的筆墨感覺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格,終于成為底蘊深厚的書法家!
學習簡帛古文字書法,首先要“好古敏求”。有能在故紙堆的左翻右找、東撿西查中耐得寂寞、孤獨的殉道心態(tài),因為相對于楷書、行草書、隸書而言,簡帛書法是最難得到社會接受的小眾書體。要擺脫現實利益的誘惑,對注重實際的現代人是一種異常的艱難,而且簡帛書法的學術含量很高,首先要通過文字之學至少要掌握古漢字的構形原理、形體結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書體演進的性質和美學意義,要能體悟簡帛書法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古老的人文意識、天人意識、中庸意識、宇宙意識等文化感和文化上的象征意味。這就要我們有皓首窮經做學問的姿態(tài)。簡帛書法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一門需要深入、持久研習的書體,只有如韓愈《答李翊書》中那樣“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有甘坐冷板凳的心理素質和思想準備,才是能長期堅持不懈地致力于簡帛書法學習和研究的根本保障。如是立志也高遠,用功也深沉,以自得為火候,以涵養(yǎng)為指歸,窮源探本,甘苦歷歷,而后方能有得。
學習簡帛書法這種古文字書法,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就是“古意”。取法和表現都要圍繞“入古”這個核心展開?!肮拧笔呛裰氐臍v史積淀,是無數代先賢承前啟后不斷的積累。以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我們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理智,不是個性而是共性,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繼承。有了對“古”的敬畏、對傳統(tǒng)理法秩序的認同感,我們才能去掉現代人的輕狂和放縱,才能見古人筆墨而起“矜莊”。對于我們從事傳統(tǒng)文化藝術者來說,對傳統(tǒng)的繼承才是當今要務。
傅獻忠的簡帛書法,其線條總是充溢著屈曲與盤郁,用筆的沉穩(wěn)與行進的遲澀內韌,既是他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對藝術本真的渴求。一往流利的輕盈與他無緣,厚重、焦渴、蒼枯、遒勁、渾茫構成他書法線條的形質。內斂的筆勢、含蓄的起止、婉曲的線形、剛毅的內質、穩(wěn)健的結字、古拙的趣味,再次印證他性格的執(zhí)著、堅毅、內向與謹嚴。傅獻忠的簡帛書法喜用焦墨與渴墨,輔之以行筆的舒緩與跌宕,使得線條蒼茫與渾樸,從而達到了血濃骨老、筋豐力遒、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的境界。傅獻忠的簡帛書法,筆畫粗細變化盡管不大,然墨色時濃時枯,造型時正時反,郁曲沉靜,老筆紛披,于虛實中顯靈動,于整飭中見變化,于穩(wěn)健中顯恣肆??芍^深得中鋒用筆圓勁厚實、將濃遂枯、似虛還實之妙。與命運的頑強抗爭,對書藝的一往情深都化作筆墨,融入線條,形諸文字,寄托幽思。
通覽傅獻忠的簡帛書法創(chuàng)作,其特色有三:
一是重氣格。古人云“書畫唯風韻難及”。凡藝,氣韻生動為首要。簡帛書法須求高古。法別高下,情分雅俗,習簡帛書法應溯流而上,沿波探源,以習秦漢以上為高古,此乃避小家氣,顯大氣象。他深知:習書必師古,得古人之神理,縱心而不逾規(guī)矩,妄行而蹈乎大方,思游乎其中,精騖乎其外,得其助而不為所囿。
二是嚴法度。書法之法重在筆墨。傅獻忠十分重視簡帛文字遺產屬性和大美精神,在深刻了解遠古文化背景、文字符號與審美基因對自己產生的感應與共鳴后,思索如何運用當代筆墨精神與技法去展示作者心中的遠古書藝。因此傅獻忠的簡帛書法,尤重筆法墨法,中實逆入,裹鋒落筆,提鋒澀進,使轉活通,曲直合度,轉折以絞鋒作勢,以求圓融,又疾澀得當,血脈通暢,無平滑描繡之態(tài)。藉以濃淡干濕墨法靈活用之,尤善用渴墨,增其虛靈蒼茫之氣象,務求清剛、雋逸、稚拙與蒼渾。值得關注的是,傅獻忠的簡帛書法在堅守傳統(tǒng)的基礎上勇于通變,適應當代生活的審美轉型,注入自我的藝術語言元素,巧中寓拙,含蓄多變,古樸不失率意,變化不失法度,其筆墨變化充分顯現出“寫”的意態(tài)與內涵。
三是識得勢。古人論書,以勢為先。張懷瓘有“作書必先識勢,則務遲澀”的論述,其《書斷》云:“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時人以為僅行草求得勢,實則簡帛書法亦然。識勢,得于心而應于手,得勢才得法,得意。傅獻忠的簡帛書法,重取勢以強風采,往往把握結字之參差、大小、順逆、起伏、燥潤、濃淡、疏密、向背、疾徐、輕重,聚散和書勢欹正之變化,善于處理分間布白,展促向背,因體趨勢,自出機杼。
傅獻忠的簡帛書法,把民間書法的荒率曠放、手寫書跡的流暢靈動引入這種呆板整飭的簡帛文字,大大豐富了這種古老文字的表現力。我們欣賞傅獻忠的簡帛書法作品,沒有遠古時代的生疏和隔膜感,它像一個用現代手法表現出來的古老故事,又像一曲用現代樂器演繹而成的古典音樂,既保留著古雅高潔的古典韻致,又充溢著激越跳蕩的現代旋律,令人思古撫今,心醉不已。
(作者系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書法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