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事人申請證據調查的法律規(guī)制問題

      2015-05-30 16:27:51占善剛
      理論探索 2015年4期
      關鍵詞:民事訴訟

      占善剛

      〔摘要〕 在采行辯論主義的民事訴訟中,法院原則上只能依據當事人的申請才能進行證據調查。為保障法院正確地進行事實認定,避免訴訟遲延,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必須具備一定的要件,主要有:證據調查申請應特定化證明主題與證據方法,證據調查申請應適時提出,證據調查具有必要性。這三者分別從申請內容、申請時期、證據調查必要性等不同層面規(guī)制了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行為。

      〔關鍵詞〕 民事訴訟,證據調查,證明主題,適時提出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4-0108-05

      在民事訴訟中,基于辯論主義的要求,法院原則上不能依職權調查證據,須依當事人之申請始能為之。①根據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的規(guī)定,并結合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96條第二款所作的解釋可知,②在我國民事訴訟中,法院能夠依職權調查證據也僅限于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事項。通常情形下,當事人欲獲得于己有利的事實認定,必須積極地申請法院調查證據。由于證據調查的結果直接關系到法院如何認定案件事實,對當事人訴訟的成敗有著重大的影響,故是否準許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顯然不能委諸法院自由裁量,而應設有一定的判斷基準。征諸各國立法通例,其主要體現(xiàn)為:(1)證據調查申請應特定證明主題與證據方法;(2)證據調查申請應適時提出;(3)證據調查具有必要性。這三者分別從申請內容、申請時期、證據調查必要性等不同層面規(guī)制了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行為。

      一、 當事人申請證據調查應特定化證明主題與證據方法

      (一)證據調查申請應特定化證明主題。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乃是請求法院就一定的證據方法進行調查以證明其所主張的事實。從證明責任角度考察,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即為其應負證明責任的證明主題或立證事實。在證據調查申請中,當事人如果未明確地表示證明主題將使法院無從判斷立證事實是否需要進行調查。顯而易見的是,在是否需要進行證據調查仍存在疑問的情形下,法院即遽然實施證據調查,不僅使對方當事人花費不必要的勞力與時間而遭受不利益,也會導致法院實施的證據調查歸諸徒勞而浪費司法資源。因此,在各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特定證明主題而申請法院調查證據均被認為是濫用證明權而不合法。特定證明主題不僅要求當事人具體地陳述對裁判具有重要性的事實,而且要求所陳述的事實有一定根據而非僅僅基于推測。故當事人雖具體地陳述了證明主題,但僅為射幸式地陳述,試圖借助于法院的證據調查而進一步具體化其主張也是不被允許的。例如,原告以因使用木材防腐劑導致其健康受損為由將制造商作為被告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訴訟中,原告主張其免疫系統(tǒng)與中樞外圍神經系統(tǒng)因木材防腐劑之涂刷而受到不可恢復之損害并申請法院進行鑒定。原告申請鑒定即為不合法的證據調查申請,因為作為證明主題的事實,原告的健康受到損害以及該損害應歸咎于木材防腐劑的使用僅為原告的推測。〔1 〕 (P134 )

      學說上一般認為,在諸如環(huán)境污染、消費者權益損害等現(xiàn)代型訴訟中,與案件有關的資訊或情報往往構造性地偏在于一方當事人手中,另一方當事人并不能充分知曉案件的具體事實經過。因而對于該當事人而言,其在申請法院調查證據時即難以甚至不能具體地陳述作為證明主題的案件事實,而只能抽象地提示證明主題或基于推測主張作為證明主題的事實。此種場合,應例外地承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合法。〔2 〕 (P125 )

      (二)證據調查申請應特定化證據方法。為方便法院判斷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是否應予準許以及需進行要調查的證據之范圍,避免侵害對方當事人的防御權并實現(xiàn)適切、迅速地進行證據調查之目的,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時,除須特定證明主題外,還應特定需要調查的證據方法。證據方法的特定必須達到足以能讓法院識別其需要調查的證據為何種證據的程度,如當事人申請法院傳喚某人作為證人,應具體表明該人的姓名、住所等能識別被法院傳喚作為證人的身份等事項;舉證人申請法院命令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證據,應具體表示該文書的名稱、作成人、作成的日期等識別文書的事項;舉證人申請法院命令勘驗標的物持有人提出勘驗標的物,應表明勘驗標的物之名稱及品種、所在地等足以與其他標的物區(qū)別的事項。在民事訴訟中,鑒定人通常由法院指定,故舉證人申請鑒定,只須表明需要鑒定的事項而毋須具體表明鑒定人。

      為使法院能初步地判斷進行證據調查是否有必要,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除應特定證明主題與需要調查的證據方法外,還應具體表明立證趣旨,也即證明主題與需要調查的證據之間的關系。例如,原告申請法院傳喚A為證人,以證明其與被告訂立的買賣契約成立。在證據調查申請中,原告除須具體表明作為證據方法的證人A的身份信息與作為證明主題的買賣契約成立之事實外,還必須具體地表明證人A乃買賣契約的居間人,于訂立契約時在場等彰顯證據方法與證明主題之間關系的事項。

      綜觀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應特定證明主題與證據方法的規(guī)范雖然付之闕如,但從《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原告在起訴狀中具體地陳述能支撐其所提訴訟請求的事實乃起訴的合法條件之一。根據平等原則“同類事物應為同一處理”的原理,則我們可以合乎邏輯地推斷,被告在其所提的答辯狀中,也應具體地陳述能夠反駁原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與理由。由于原被告雙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除屬于免征事實而毋庸當事人舉證外,均為當事人應負證明責任的事實而構成證明主題,故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應特定證明主題乃當然的解釋。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發(fā)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18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的證據的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庇纱艘?guī)定可以看出在我國的民事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也應特定需要調查的證據方法。不過從該項司法解釋的文義來看,其似乎僅針對書證、物證等物的證據方法的證據調查申請而設并未囊括證人等人的證據方法因而并不周全。因為根據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無論是物的證據方法還是人的證據方法,均要求具體表明需要調查的證據方法。為全面地規(guī)制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行為,筆者認為,《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18條顯然需要作目的性擴張解釋,以便其也能作為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人的證據應遵循的規(guī)范。

      二、當事人申請證據調查應當適時提出

      在民事訴訟中,為保證訴訟的快速推進與程序的順暢進展,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qū)的民訴立法例皆采適時提出主義,規(guī)定當事人應在訴訟的適當階段提出各種攻擊、防御方法。③作為攻擊防御方法的一種,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自然也應當在訴訟的適當階段提出,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將會產生于己不利的后果。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82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都應該在言詞辯論中,按照訴訟的程度和程序上的要求,在為進行訴訟所必要的與適當的時候,提出他的攻擊和防御方法,特別是各種主張、否認、異議、抗辯、證據方法和證據抗辯。同法第296條第2款規(guī)定,違反第282條第1款而未及時提出攻擊或防御方法,如果法院依其自由心證認為逾時提出足以遲延訴訟的終結并且當事人究其逾期有重大過失時,可以予以駁回。又如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56條規(guī)定,攻擊和防御方法應當根據訴訟進行的狀況于適切的時期提出。同法第157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由于故意或重大過失逾期提出攻擊或者防御方法,法院認為其將由此導致訴訟遲延終結時,法院依申請或以職權,裁定駁回。此皆為適例。

      從前文提到的德國、日本《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為確保適時提出主義能得到實質貫徹,充實并推進案件的審理,在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雖不會遭受罰款、拘留等公法上的制裁,但很可能被法院以證據調查申請不合法為由而駁回。其結果,需要法院進行調查的某特定的證據即無從被法院采納作為事實認定的根據。就當事人而言,其再也不能申請法院調查該證據也即導致了失權的后果。④法院裁定駁回當事人未適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要件:

      第一,舉證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逾時,此為客觀要件。通常認為,所謂逾時,是指當事人本能夠于更早的時期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并且在此階段提出也有適當的機會卻未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判斷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是否逾時,應視法律或者法院是否就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規(guī)定或指定有明確的期間而定。如果法律或者法院已就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規(guī)定或指定有明確的期間,則當事人超出該期間始提出證據調查申請既可認定為逾時。與此相反,如果法律或者法院并未就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規(guī)定或指定有明確的期間,則法院應當綜合該訴訟的具體進行狀態(tài),當事人于更早的時期提出證據調查申請是否具有可期待性等因素判斷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是否逾時?!? 〕 (P80 )

      第二,當事人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具有可歸責性,此為主觀要件。所謂具有可歸責性,是指當事人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在主觀上乃是基于故意或重大過失,輕過失則不包括在內。重大過失要件的判定,應綜合考慮當事人本人的法律知識程度、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的證據種類等因素。當事人逾期提出證據調查申請這一事實本身通??梢酝贫ó斒氯舜嬖谥卮筮^失。例如,當事人遲至最后的言詞辯論期日始向法院申請傳喚早就為其所知的證人即可認定當事人具有重大過失?!? 〕 (P81 )

      第三,法院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并對該證據進行調查將會導致遲延訴訟的終結,此為遲延要件。關于訴訟遲延內涵的理解,理論上存在相對遲延與絕對遲延兩種不同的觀點。所謂相對遲延,指的是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假如沒有逾時提出預計終結訴訟的時點,與法院采納當事人逾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并調查該證據預計終結訴訟的時點相比較,后者所花費的時間如果長于前者,則構成訴訟遲延。所謂絕對遲延,指的是法院駁回當事人逾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不進行證據調查預計終結訴訟的時點,與當事人假如適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預計終結訴訟的時點相比較,后者所花費的時間如果長于前者,則構成訴訟遲延。將訴訟遲延理解為相對遲延還是絕對遲延,對于法院是否采納當事人逾時的證據調查申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例如,假設被告本應于答辯狀中申請法院傳喚證人乙作證,卻遲至言詞辯論期日才提出該項證據調查申請,又假設須被傳喚的證人乙于言詞辯論期日前仍在國外旅行,因此法院傳喚該證人作證只能另行指定證據調查期日。此種情形下,若持相對遲延的觀點,則法院應采納被告的證據調查申請,傳喚證人乙出庭作證。因為即便被告于答辯狀提交時即申請法院傳喚證人乙出庭作證,證人乙在第一次言詞辯論期日仍因為未回國而不能出庭作證。其結果與被告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相同故應認為沒有造成訴訟遲延。相反,若持絕對遲延的觀點,則構成了訴訟遲延。因為在被告遲至言詞辯論期日才提出證據調查申請,申請法院傳喚乙出庭作證時,法院如果駁回被告的該項證據調查申請,可以免卻對證人乙另行指定期日進行詢問,訴訟終結所需時間顯然要比采納被告的該項證據調查申請并另行指定期日詢問證人乙而結束訴訟的時間短?!? 〕 (P203 )

      就我國民事訴訟而言,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正后,一反此前一直采行的隨時提出主義,改采域外立法例通行的適時提出主義?,F(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65條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納該證據,或者采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睆脑擁椧?guī)范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時提出了證據調查申請乃是以當事人是否遵守了法院確定的舉證期限為標準。一般意義上的由法院依據訴訟的具體進展以及申請調查的證據的性質與種類判斷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是否逾時之情形并不存在?!睹裨V法解釋》第99條對于法院如何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作了明確的解釋,其內容是:“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準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xié)商,并經人民法院準許。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15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于10日。舉證期限屆滿后,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zhí)峁┓瘩g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guī)定的限制。”第二,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逾時申請證據調查遭受不利的后果也是以當事人具有可歸責性為前提?!睹裨V法解釋》第102條將當事人的可歸責性進一步解釋為當事人基于故意或重大過失從而與域外立法例相同。第三,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因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并不必然導致失權的后果,法院對于是否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享有自由裁量權。《民訴法解釋》第102條對法院的自由裁量權作了限縮,規(guī)定當事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逾時提供的證據,一般不予采納,只有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才予以采納。此種制度設計體現(xiàn)了我國民訴立法對促進訴訟與發(fā)現(xiàn)實體真實的衡平追求,因而與域外立法中的適時提出主義并不完全相同。

      值得檢討的是,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65條并未將訴訟遲延作為法院不予采納當事人逾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的要件之一予以規(guī)定并不妥當。因為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在適時提出主義的背景下,無論是民訴立法設定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的期間還是法院指定當事人申請調查證據的期間,均是為了促進與充實訴訟的審理,加快訴訟進展。故法院駁回當事人逾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須以采納之將會導致訴訟遲延為必備要件。自反面言之,當事人即便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逾時提出證據調查申請,但只要未因此導致訴訟終結遲延,該逾時提出的證據仍會被法院進行調查。因為在此種情形下,適時提出主義目的之貫徹并沒有受到實質阻礙。就此而言,筆者認為,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65條設立的證據失權制度不僅有違適時提出主義之本旨,一定程度上也侵蝕了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權。為周全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充實案件的審理與促進訴訟,《民事訴訟法》將來作進一步修改時,顯然有必要在增設訴訟遲延要件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證據失權制度。

      三、當事人申請證據調查應具有必要性

      在民事訴訟中,為保障法院能正確地認定事實以實現(xiàn)裁判結果的公正,并盡可能地迅速審結案件以貫徹訴訟經濟原則,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除須特定證明主題與證據方法、適時提出外,還應具備證據調查必要性這一合法要件。具體包括:

      (一)證明主題須具有裁判重要性。所謂證明主題具有裁判重要性,是指需要當事人證明的案件事實對于法院裁判的作出具有決定意義,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原告所陳述的案件事實能使其所提訴訟請求具有正當性,也即原告所陳述的案件事實若為真實,則能滿足其所追求的法律效果,此稱之為原告陳述的充分性;第二,被告針對原告陳述的案件事實所作的防御性陳述是重要的(erheblich),也即被告的陳述如果成立,將使原告所提訴訟請求喪失正當性基礎而被法院駁回。〔1 〕 (P126 )因此,如果原告陳述的案件事實不充分或者被告針對原告陳述的案件事實所作的防御性陳述不重要,該事實即不構成具有裁判重要性的事實。當事人間雖對該事實有爭執(zhí),但其是否存在并不會影響法院裁判的正當作出,故法院不會考慮對其進行證據調查,因為針對該項事實即便進行證據調查也完全是徒費時間與勞力。德國的民訴法教科書經常舉下面的例子來說明何謂具有裁判重要性的事實。原告K針對被告B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理由是K所駕駛的小汽車因高速行駛偏離馬路而撞壞了原告地產周圍的籬笆。在訴訟中,被告提出抗辯,稱其行駛遵守了交通規(guī)則并且沒有超速,也不知為何會偏離馬路而駛入原告的地產,也許是事發(fā)前所出現(xiàn)的不可預測的技術性障礙所導致的。在該訴訟中,可以認為雙方當事人針對汽車偏離道路的真正原因發(fā)生爭執(zhí)所作的陳述即不具有裁判重要性。因為依《德國道路交通法》第7條第2款之規(guī)定,小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害按無過錯責任處理,也即損害只要是在汽車行駛中產生的,并且不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車主即負損害賠償責任。當事人雖然對汽車偏離道路的原因產生爭議,但該事實對于裁判并不具有重要性,法官對其毋庸進行證據調查?!? 〕 (P237 )

      (二)非屬法院依自由心證裁量認為不必要進行證據調查的事項。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是為了能使其所主張的事實得到法院確信。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法院乃依自由心證判斷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是否真實。如果法院已就作為證明主題的要證事實已得到心證,或者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的證據乃是為了證明與心證同一方向的事實,則證據調查即欠缺必要性。不過,學者一般認為,法院不能以作為證明主題的反對事實(Gegenteil der zu beweisenden Tatsache)已獲得確信為理由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也即當事人如果提出反證而申請法院進行調查時,法院則不能以已得心證為由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法院更不能以當事人申請調查的證據價值極低為由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因為這樣做會導致法院對事實的認定形成預斷而損害事實認定的客觀性?!? 〕 (P143 )此外,因法院是否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對事實認定具有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直接決定訴訟的走向,故即便是否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證據僅為純粹事實上的判斷,法院的裁量權也須受到一定的制約。日本最高法院判例所確定的唯一證據不能駁回法則即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根據該項證據法則,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的證據如果從整個審級來看僅為爭點的唯一證據時,法院對該證據必須進行證據調查。因為法院若排除該唯一的證據而不進行調查,則基于證明責任之規(guī)制,法院只能作出對申請調查證據的當事人不利的事實認定,該當事人必心存不滿而影響對裁判公正的信賴,故需要調查的證據為證明案件事實的唯一證據時,法院必須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

      (三)證據調查不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作出裁判固然應追求真實發(fā)現(xiàn)并為此而需要廣范地采用證據以為事實認定的根據,但迅速審結案件以貫徹訴訟經濟原則也不能忽視。在訴訟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即需要法院調查的證據方法雖然存在,但何時能對其進行有效地調查并不能有一明確的預期,也即證據調查存在不確定期的障礙,如證人、應受法院詢問的當事人病重,法官進行臨床詢問事實上也不可能;證人遷居外地,遷居地不明;證人居留外國或去外國旅行歸期不明;文書或勘驗標的物遺失,發(fā)現(xiàn)很困難等等。此種情形下,法院若一直等待此證據調查的障礙消除,勢必使得訴訟大大遲延,不僅有違訴訟經濟原則,也會影響權利人權利的迅速實現(xiàn)?!? 〕 (P147 )為此,域外民訴立法殆皆規(guī)定,法院進行證據調查若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法院可以不進行證據調查,并以此為由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356條規(guī)定,因為有不定期的障礙致不能調查證據,法院應規(guī)定一定期間,如在期間內仍不能調查,只有在法院依其自由心證,認為不致拖延訴訟程序時,才可以在期滿后對該證據方法進行調查。又如,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81條第2款規(guī)定,法院進行證據調查存在不定期間的障礙時,可以不進行證據調查。再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287條規(guī)定,因有窒礙而不能預定調查證據之時期者,法院得依申請定其期間。但期間已滿而不致延滯訴訟者,仍應為調查。從上述域外法規(guī)定中,我們可以看出,證據調查如果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在德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乃是首先由法院確定對該證據進行調查的期間,期間屆滿前,如果障礙已消除,法院應繼續(xù)行證據調查;期間屆滿后,該障礙始行消除,法院只有在認為進行證據調查不會延滯訴訟時才進行證據調查。而在日本,證據調查若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法院則直接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筆者認為,比較而言,德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更為合理,因為在證據調查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時,法院不予采納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目的在于避免訴訟遲延,故在期間屆滿后障礙才消除的情形下,只要法院調查該證據不至于延滯訴訟,法院仍有必要進行證據調查而不是一律駁回當事人的證據調查申請。

      就我國民事訴訟法而言,關于證據調查必要性的規(guī)范見諸于《民訴法解釋》第95條。其內容為:“當事人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與待證事實無關聯(lián)、對證明待證事實無意義或者其他無調查收集必要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惫P者認為,該項司法解釋乃是從反面規(guī)定了當事人申請調查證據必須具備證據調查必要性這一合法要件。其中,作為例示事項予以規(guī)范的“與待證事實無關聯(lián)”、“對證明待證事實無意義”與前文所提“證明主題具有裁判重要性”、“非屬依法院依自由心證裁量認為不必要進行證據調查的事項”本旨相當。而從“其他無調查收集必要的”這一概括性事項中我們也可以經由目的性解釋解讀出“證據調查不存在不確定期間的障礙”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同樣被要求必須具備。因此,筆者認為,《民訴法解釋》第95條關于證據調查必要性的規(guī)范實乃正確的解釋,足資贊同。

      注 釋:

      ①在域外民事訴訟中,允許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一般限于婚姻案件、親子關系案件等身份關系訴訟。因為在這些案件中,訴訟標的為具有公益性質的身份關系,裁判的效力又及于第三人,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具有高度必要性因而強調法院須依職權調查證據。參見〔日〕中野貞一郎、松浦馨、鈴木正裕:《新民事訴訟講義》(第2版),有斐閣2004年版,第293頁;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臺灣三民書局2002年版,第364頁。

      ②《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薄睹裨V法解釋》第96條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包括:(一)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二)涉及身份關系的;(三)涉及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guī)定訴訟的;(四)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五)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程序性事項的?!?/p>

      ③所謂攻擊方法,是指原告為使其所提訴訟請求有根據而向法院提出的一切裁判資料,所謂防御方法是指被告為反對原告所提訴訟請求而向法院提出的一切裁判資料,兩者合稱為攻擊防御方法。就內容而言,攻擊防御方法不僅包括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而提出的法律上及事實上的主張(包含對對方主張的自認、否認等),也包括當事人為使其主張的事實能得到法院確信而提出的要求法院就特定證據方法進行調查的申請。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認為對方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與證明主題無關,無證據能力等證據抗辯亦為重要的攻擊方法。參見〔日〕上田徹一郎:《民事訴訟法》(第4版),法學書院2004年版,第291頁。

      ④在民事訴訟中,失權制度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訴訟,實現(xiàn)訴訟經濟原則。經由失權之規(guī)制,不僅能促使當事人不遲延地提出各種攻擊防御方法,加速訴訟的進行,也能使集中審理制度或的較好地實現(xiàn)。參見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臺灣學林出版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68頁。

      參考文獻:

      〔1〕Gehrlein,Zivilprozessrecht nach der ZPO-Reform 2002,2001.

      〔2〕〔日〕門口正人.民事證據法大系(第2卷)〔M〕.青林書院,2004.

      〔3〕〔日〕小室直人等.新民事訴訟法(Ⅱ)〔M〕.日本評論社,2003.

      〔4〕Jauernig,Zivilprozeβrecht,25.Aufl,1998.

      〔5〕Musielak,Grundkurs ZPO,5.Aufl.2000.

      責任編輯 楊在平

      猜你喜歡
      民事訴訟
      庭審實質化:應強化當事人親自出庭
      文書提出命令在我國的適用
      我國民事訴訟中誠信原則的適用性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9:26:05
      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探討
      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釋明權制度
      淺談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懸賞取證
      淺析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拒絕作證權
      淺談我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56:14
      泗洪县| 漠河县| 嘉禾县| 钟山县| 西乡县| 潍坊市| 怀安县| 临安市| 福州市| 扎兰屯市| 萨嘎县| 随州市| 栾川县| 漳州市| 临城县| 大理市| 嘉祥县| 平武县| 河池市| 微山县| 永清县| 长汀县| 英山县| 二连浩特市| 平阴县| 佛冈县| 株洲县| 株洲市| 通江县| 洛南县| 叶城县| 吴堡县| 米脂县| 宁陕县| 讷河市| 安国市| 屯门区| 中山市| 罗定市| 防城港市|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