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在 中國,樂器的學習通常在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了,等上學的時候,會一種樂器將成為一種“特長”,在升學中會獲得一定的優(yōu)惠照顧。這種政策的傾斜讓更多家長前赴后繼督促孩子學習樂器。
我認為,音樂教育對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家長不能只出自某種功利心去讓孩子學習音樂。因為,這種初衷會讓孩子過早地束縛在技巧訓練中,過多地重視技巧和技能,而忽視了音樂學習的重要意義。
實際上,孩子在六歲之前,并不適宜強調樂器訓練,而應該更多地體會音樂的美好。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音樂的環(huán)境里,用音樂的手段引導孩子們愛上音樂、欣賞音樂、了解音樂。
對于孩子學習音樂的目的,家長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
四歲的佳佳在不到一歲時就能跟著音樂做一些簡單而有節(jié)奏感的動作,這種“翩翩起舞”引發(fā)了佳佳媽媽的巨大興奮,于是,她每天在家播放音樂給孩子聽。媽媽認為,佳佳具有相當的音樂天賦,她讓佳佳“拜師學藝”,從鋼琴入手,每隔一天都去上鋼琴班,但佳佳卻常??摁[著不肯去。媽媽很困惑,難道佳佳不喜歡音樂了?
像佳佳媽媽這樣的困惑有一定普遍性,究其原因,她是把“音樂學習”和“樂器培訓”的概念混淆了。從音樂教育的角度講,孩子應該從小就接觸音樂,但如果要進行樂器培訓,就需要等到孩子身體機能發(fā)育到一定階段,這樣他們才能夠接受指令,按要求完成授課內容,并能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證重復性的功課訓練。
音樂教育更多的以用音樂為手段,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達到開發(fā)情商、智商的目的。所以,音樂對人而言,越早接觸越好,但要有科學的設計,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以樂器訓練為主的音樂學習階段。
一開始給孩子創(chuàng)造音樂環(huán)境,引導孩子喜歡音樂。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只需要“浸泡式”教育,不需要太多目的性的指導,陪伴孩子一起欣賞,多給他一些“聽”的熏陶,帶動孩子一起心靈感受,間或也可以讓他們嘗試碰碰樂器。
到了三歲左右,建議孩子進入系統(tǒng)性的音樂啟蒙,用科學的方式,在音樂中唱、舞、彈、表演。低幼齡的孩子學習樂器,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在這個特殊的發(fā)育階段,不建議進行樂器學習,但要抓住兒童聽力、認知發(fā)育旺盛的特征進行識讀譜和聽力訓練,而這又是音樂學習過程中最難的,這個時期抓住了,可謂事半功倍。
到了六歲,孩子的身體機能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進入專業(yè)技術技巧的訓練了,這才是家長們普遍認知的樂器學習階段。
孩子不應該被逼著學習樂器,要讓他們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如果孩子對其他事情感興趣,就讓孩子放下手中的樂器多去嘗試。
天才的訓練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家長要保護孩子的“興趣”
菲菲媽媽常常說起自己的遺憾:考過鋼琴十級的菲菲已經完全放棄了鋼琴。她說,過去每天兩小時的練琴讓自己“練到想死”。而且,菲菲的老師也發(fā)現,菲菲雖然技巧高超,但藝術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卻有相當差距。
我常常遇到家長提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具有天賦?其實在孩子低齡階段,無從對“天賦”有準確的判斷?!疤熨x加勤奮”才能成就天才,所以真正通過音樂教育而學有所長的,大概只能是“塔尖”上的幾個人。
專業(yè)人士在辨別人才方面很有一套,通過傾聽表演,可以判斷出演奏者的技巧和藝術想象力,當然,這是一個主觀的過程??陀^上,還需要根據孩子的體力以及身體發(fā)育情況來判斷,比如,有的孩子嘴唇不適合吹奏樂器,也有的孩子手指的長度不夠等。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走專業(yè)化道路,最好讓專業(yè)人士看一看。最重要的是,別讓孩子在錯誤的音樂訓練中喪失快樂。
在孩子成長期間,家長需要好好保護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均衡發(fā)展時保持住當下的特長。不要過于用“天才”的方式要求孩子。例如,一些氣息不流暢的孩子,在鋼琴學習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左右手不協(xié)調的狀況,但也許這個孩子聽力超群。如果這個時間進行補缺式的教育,找出調整呼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訓練,也許會出現一個“天才”。
被動學音樂難有進步,家長不要越俎代庖
大鵬和蘇蘇同時學鋼琴,但兩年下來,大鵬的學習進度比蘇蘇落后不少,對于鋼琴的興趣也不如當初濃厚了。大鵬的媽媽心中不服氣,一樣的學費和課時,大鵬也不比蘇蘇笨,為什么卻是兩樣的結果?于是,大鵬媽媽增加了大鵬的練習時間。
功利,讓不少家長產生了不健康的心態(tài)。在孩子剛開始學習音樂時,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說,沒有想過讓孩子當音樂家,就是培養(yǎng)一下音樂素養(yǎng)。但一段時間過去,不健康的心態(tài)就會產生,一些家長不自覺地在攀比(尤其是條件好的孩子家長中),比進度(會彈奏多少曲子)、比成績和第三方評價,而這種攀比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方面——孩子。音樂不是數理化,孩子學習音樂是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始終在練習,就會有進步。所以,家長需要用長遠的眼光關注孩子的發(fā)展,音樂學習絕不是一天或一節(jié)課的結果,試驗過程中每一個小小的挫折都被放大成失敗,孩子怎么能喜歡彈琴和音樂?
另一種情況是,家長越俎代庖,每次課都拿著本子一個個記錄,回家和孩子坐在琴前一個個幫孩子去扣譜,要求孩子必須要完成某支曲子,而從不管孩子是不是了解這首曲子,是不是樂于彈奏,最后造成一些孩子不懂音樂、不識譜都會彈琴,這種音樂學習方式很恐怖,是被動的,不會有進步。
家長不僅是經濟支持者,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鼓勵者、陪伴者、欣賞者。孩子學習音樂,家長的作用就是做一份經濟預算,準備好鼓勵的話,留出充足的時間去欣賞他(她),認為今天永遠比前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