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
【摘 要】《為奴十二年》是導演蒂夫·麥奎因執(zhí)導的一部反映黑暗奴隸制題材的傾心之作,影片通過對黑人奴隸所羅門為奴經(jīng)歷的描述,詮釋了自由主義精神的內(nèi)涵。影片呼吁勇于反抗不公正的對待,為了實現(xiàn)自由勇于進行自我救贖,以及換位思考,尊重并重視他人的自由。
【關(guān)鍵詞】《為奴十二年》 自由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C-0114-02
《為奴十二年》上映后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與靈魂震撼。該部影片敢于正視美國的歷史污點,對黑人奴隸制進行了深刻的揭露。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視野,該片所敘述的內(nèi)容已成為過去,只是美國發(fā)展中的一次慘痛的經(jīng)歷。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fā),該片又散發(fā)著厚重的自由主義精神,對當今社會有著極大的警示意義。
一、影片簡述
《為奴十二年》是一部反映美國黑奴歷史的影片,由著名導演史蒂夫·麥奎因執(zhí)導,切瓦特·埃加福特、邁克爾·法斯賓德和露皮塔·尼永奧等聯(lián)袂出演,上映于2013年12月。在2014年第71屆全球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該片榮獲了最佳劇情獎。而在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該片又一舉斬殺了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影片獎等多項殊榮。影片又名《自由之心》、《被奪走的十二年》,故事情節(jié)根據(jù)真實故事而改編。
主人公所羅門·諾瑟普是一位頗具天賦的小提琴演奏家,與妻兒生活在紐約州的薩拉加斯普林斯,身份是一個自由民。一次偶然的機會所羅門結(jié)識了兩位白人,卻被這兩位白人騙到華盛頓變賣為黑奴。雖然所羅門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自由民,但還是被奴隸販子拉到市場上出售,并被改名為“普特拉”。隨后所羅門被種植園主福特所買去。福特雖然是一位奴隸主,但信仰上帝,有些仁慈之心,也沒有故意刁難所羅門。在所羅門提出疏通水渠提高木材運輸效率的對策后,福特出于感激送給他一把小提琴。但所羅門所做的一切招致了一位白人約翰·提畢茲的不滿,一直故意刁難所羅門。一次在修建房屋的過程中,約翰·提畢茲讓所羅門扒光衣服挨揍,所羅門無法忍受約翰·提畢茲的虐待,對其進行了還擊。事后約翰·提畢茲召集同伴把所羅門吊在了樹上,打算對其實施絞刑,后經(jīng)過白人監(jiān)工與福特的救助活了下來。福特說為了保護所羅門要把他賣給其他奴隸主,盡管所羅門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自由民,但福特還是說他有債務要還,不得不這樣做。
所羅門被轉(zhuǎn)賣給了艾普斯,經(jīng)受了人生最困難的歲月。艾普斯生性殘暴,認為虐待奴隸是《圣經(jīng)》中上帝的旨意,并一再曲解《圣經(jīng)》的解釋,告誡奴隸要安于現(xiàn)狀。他要求每個奴隸每天至少采收200磅棉花,否則將被施以鞭打。后來艾普斯的農(nóng)莊遭受了蟲災,他認為所有的這些都是因為奴隸們觸犯上帝所帶來的,于是把這些奴隸轉(zhuǎn)租給了附近的糖料種植園主。在糖料種植園期間,種植園主讓所羅門演奏小提琴,并允許他把掙來的小費自己保存。艾普斯農(nóng)莊的蟲災過去后,他們又回到了棉花莊園。所羅門把拉提琴的所有收入交給了一位白人,懇請他為自己寄一封信,不料這位白人收了錢后卻告發(fā)了所羅門。所羅門無奈之下,悄悄地把信燒毀,看著恢復自由之身的希望慢慢變成灰燼。所羅門命運的轉(zhuǎn)機開始于白人木匠巴斯來到棉花莊園之后。巴斯反對奴隸制,認為奴隸也是人,應該公平地對待。在所羅門與巴斯共同建造露臺之時,所羅門說出了自己的經(jīng)歷,勾起了善良巴斯的憐憫之心,在所羅門的反復請求之下,巴斯同意為所羅門寄信。隨后紐約州州長來到棉花莊園,點名見所羅門,在詢問了所羅門一系列問題之后,把所羅門帶回了紐約。至此,所羅門在經(jīng)過12年的屈辱之后,重獲自由。
《為奴十二年》上映之后,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反響,除演員出色的演技與導演精心的制作外,這部影片還散發(fā)著濃郁的自由主義精神內(nèi)涵。主人公受盡屈辱,卻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期盼,始終把自由作為自己的信仰,并一再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最終獲得自由之身。
二、《為奴十二年》中的自由主義精神
(一)追求公平,反對不平等對待
面對自由要有一個堅強的內(nèi)心,把自由當成尊嚴和主權(quán)一樣捍衛(wèi),只有時刻樹立堅定的自由信念才能保持自由之身。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在比賽中遭到了恐怖分子的爆炸襲擊,對美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稙榕辍冯S后推出,似乎在告訴普通公眾,面對一些破壞自由與公眾的行為,在心里要樹立堅定的自由信念,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
《為奴十二年》是一副揭示自由可貴的美麗畫面,是一部敢于正視歷史的巨作。影片中的所羅門被欺騙成為一名奴隸,親身經(jīng)歷了一絲不掛被奴隸販子檢查身體的屈辱;在黑船中親眼看到一位白人奴隸販子因一件小小的事情殺死一名黑人奴隸,隨后向丟掉廢棄物似的把其拋入大海;看到了黑人奴隸因完不成棉花采摘任務被處以鞭刑的畫面;經(jīng)受了白人沒有原則的挑釁與侮辱;見證了一位黑人奴隸因勞累而死的慘狀。所有的這些,都向觀眾傳遞了奴隸制度的可憎與殘酷,強化了觀眾心中的壓抑感。自由主義精神宣揚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要求成員在集體生活中為了追求共同利益,對自身利益作出一定的讓步,而每個成員之間都是自由與平等的,每個人為了維護自由和平等應盡對等的義務。影片中黑奴所遭受的一切恰與自由主義正好相反,少數(shù)人的利益凌駕于多數(shù)人的利益之上,顯然是一種有違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為?;蛟S只有經(jīng)受過苦難和壓迫,才能真正體會到自由的珍貴。《為奴十二年》通過對黑色壓抑氣氛的營造,勾起了觀眾對沉重歷史的回憶,讓其感觸到黑人奴隸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或許有人會想到,假如自己有一天失去了自由,那將會是一種多么痛苦的煎熬。對比今天的生活,觀眾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對破壞公平行為的憎恨。
(二)自我救贖、堅守自由信念
《為奴十二年》打動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主人公不屈不撓,時刻堅守自由信念,并為獲得自由進了多次的自我救贖。影片中也描繪了一些麻木不仁的黑人奴隸,他們目光呆滯,對命運的不公逆來順受。以棉花莊園的一名老年黑人奴隸為例,他的表情極其麻木,對待苦難和酷刑也早習以為常,最終因勞累死在了勞作的地里。而所羅門面對一次次的虐待,并沒有失去追求自由的斗志,反而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去探索自由之路。綜觀全片,所羅門為追求自由做出了五次自我救贖:第一次是聯(lián)合同伴反抗。所羅門被騙之后與其他奴隸一同被關(guān)在黑船之中,想著與其他兩位奴隸一起進行反抗,不料其中的一位被奴隸主所殺,另外一位被之前的主人帶走。第一次的自我救贖還未實施便以破產(chǎn)告終。第二次是懇求福特的幫助。所羅門在遭受約翰·提畢茲和同伴的絞刑之后,被奴隸主福特救活。所羅門寄希望于這位善良的奴隸主能夠幫助自己,并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自由民,不料福特因為債務纏身而沒有理會所羅門的請求。福特的軟弱讓所羅門備受打擊,又一次嘗到了失敗的痛苦。第三次是自我逃亡。所羅門被賣到棉花莊園之后,利用為女主人買日常用品的便利打算中途逃亡,不料在林中遇到了因逃亡被絞死的黑人同伴,逃亡計劃又一次因失敗告終。備受打擊的所羅門并沒有放棄自我救贖,盡管每天繁重的勞動使他筋疲力盡,但在夜晚他還是悄悄地用樹木做筆,桑葚為墨,偷偷地寫好了一封求救之信。后因為白人的告發(fā),所羅門只好把費盡千辛萬苦寫出的信燒掉。這是所羅門第四次為追求自由作出的舉動,同樣以失敗告終。第五次是取得巴斯的幫助。在巴斯和艾普斯聊天的同時,所羅門一邊干活,一邊聆聽巴斯的話,得知巴斯反對奴隸制度。后創(chuàng)造機會與巴斯一起修建房屋,向其敘述了自己的不幸,贏得了巴斯的同情,最終靠巴斯向紐約州傳遞了信息,實現(xiàn)了久違的自由。
為了獲得自由,所羅門隱藏了自己所受的教育,表明裝作順從,內(nèi)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回到家園,變成自由之身。正如影片中所羅門所說的“我不想要生存,我想要生活”。失去自由的存在是毫無意義而極其痛苦的,自由和生存同等重要,只有二者兼?zhèn)洌攀钦嬲娜松?。正是依靠這種堅定的信念,所羅門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詮釋了自由的可貴。
(三)換位思考,重視他人自由
導演麥奎因并未把《為奴十二年》定位成一個講述美國黑奴歷史的影片,因為除沉重的歷史描述與再現(xiàn)外,導演還在這部影片中注入了更多對今天有重大啟示的內(nèi)涵。與以往的奴隸制題材電影不同,《為奴十二年》中的主人公出身并非奴隸,而是一個自由民。在遭遇不公正對待之后,主人公醒來之后身份發(fā)生了翻轉(zhuǎn)性的變化,這不禁讓觀眾產(chǎn)生了換位思考。曾經(jīng)的所羅門對奴隸制的存在持以漠視態(tài)度,如在電影開頭的時候,所羅門在商店里為妻子挑選禮物,一位奴隸進來試圖尋求所羅門的幫助,但所羅門面部表情中顯示出了一種冷漠和無助。觀眾對比這一情節(jié)或許會想到,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像電影開頭時的所羅門那樣,對他人的利益與自由持以默然態(tài)度呢?而有一天我們也在一夜之間失去自由,我們還能實現(xiàn)救贖嗎?這正是影片讓人沉思的地方。如果人們從意識上仍然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那么侵犯自由的事件將永遠存在。重視他人的自由有時候也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某些情形下維護他人的自由并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可能個人的一次小小的舉動就足以改變另外一個人的一生。影片中幫助所羅門實現(xiàn)獲得自由夢想的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或者大英雄,而是一位平凡的木匠。麥奎因此時在告訴觀眾,每個人都可以幫助他人實現(xiàn)自由,完成救贖。正如麥奎因所說:“這部電影獻給所有曾經(jīng)遭受奴役的人們,同時也獻給2100萬當今仍被奴役的人們”。
三、結(jié)語
身體上的奴役與心理上的奴役相比,后者更能使一個人喪失心智,消沉低落。面對奴役和不公,要堅守心中對自由的渴望,只要心中之火不滅,一切罪惡與腐朽也不能把人摧垮。正如《為奴十二年》中所展現(xiàn)的那樣,面對困境與壓迫,要時刻懷有自由之心,永不屈服。
【參考文獻】
[1]孫明鈺,劉明璐.簡析電影《為奴十二年》改編成功之處[J].金田,2014(6)
[2]黃道玉.緊緊拉住上帝的手——解讀《為奴十二年》中黑人奴隸的信仰[J].名作欣賞,2014(11)
[3]曲輝.《為奴十二載》自由是種無法遺忘的習慣[J].三月風,2014(8)
【作者簡介】莫 穎(1973- ),女,廣西寧明人,研究生,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語言文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