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瀟遠
【摘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被譽為一部“反對種族歧視的偉大著作”。本文通過對哈克和吉姆等人物的形象象征及他們在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分析,揭示了當時美國種種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及種族歧視的實質。作者通過小說表達了構建民主社會的愿望,表現(xiàn)出了解放黑奴的意識,反對種族壓迫,提倡種族平等和對自由的向往。
【關鍵詞】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種族歧視 ?種族平等 ?自由
一、介紹
(一)作者背景與小說社會批評意義的聯(lián)系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擅長寫具有諷刺意味的小說,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作家”。馬克?吐溫幼時家境貧困,12歲時因父親去世輟學,開始到印刷所當學徒,稍大一點便外出找活干。少年生活坎坷,21歲在密西西比河上4年領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樣的人。也使他了解到了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不平等現(xiàn)象和種族歧視。1861年,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他隨哥哥去內華達;先卷入找礦熱潮,后去報館工作,從此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他擅長以幽默、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批判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歧視的各個方面。他雖以輕松,幽默,詼諧,有趣的筆調描繪了美國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但作品中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本作品正是一部反映美國社會存在種族問題的小說,批判了奴隸制度的罪惡,寫出了處于奴隸制下黑人們的悲慘生活,譴責了種族歧視的社會行為。體現(xiàn)了作者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種族壓迫,提倡種族平等,通過作品喚起更多人的民主自覺。
(二)小說簡介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聰明、善良、勇敢的十三歲白人男孩哈克貝利,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脫醉酒父親,假裝死亡以獲取自由,接著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結識了從主人家出逃的勤勞樸實、熱情誠實的黑奴吉姆。他們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他們沿途逃避追捕,經歷了種種奇遇與坎坷,諸如“遭遇沉船上海盜的謀財害命”,“目睹大家族之間的宿怨爭斗”,“殘殺波格斯事件”,“‘國王與‘公爵的欺騙勾當”,“對吉姆的營救”等等。最后哈克貝利幫助吉姆獲得了自由。小說塑造了一位富有尊嚴的黑奴形象,敢于抵制奴隸壓迫,尋找自由之地;同時贊揚了哈克貝利的機智善良,勇敢地沖破社會制度的束縛,從良心上覺醒并堅定了反對奴隸制度的決心。作者將哈克定為當時社會一個反奴隸制典型代表形象,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意識到必須徹底廢除奴隸制,追求一個真正民主和自由的社會。
二、種族主義的背景與小說的聯(lián)系
小說創(chuàng)作于1876年,內戰(zhàn)前,奴隸制在人們看來是想當然的,它被視為一種自然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特性。白人認為黑色是野蠻的,未開化的和愚蠢的,黑人就是白人的奴隸。甚至許多白人覺得,雖然他們不是足夠幸運擁有很多資產,畢竟有靈魂,所以他們永遠不會貶低自己與可怕的奴隸勞動。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結束了落后且野蠻的奴隸制。但馬克·吐溫意識到,奴隸制只是從法律上被廢除了,可在現(xiàn)實社會中種族壓迫的情況仍然很嚴重。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已經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黑人仍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得不到自由,受到歧視、壓迫和剝削,更不用說經濟和政治的權利和利益。馬克·吐溫,代表民主和人道主義,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現(xiàn)實意義。它描述了一個虛構的故事情節(jié)完全真實的生活情況,將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奴隸制在一個有趣的和虛構的故事中展示了他眼中關于奴隸制的意見。小說中有許多例子表明,黑人奴隸只是處理事物的工具并且被當成是白人的私人財產。如哈克的父親,雖然自己社會地位低,但也認為黑人不如白人,他說:“到選舉的日子,只要我沒有喝的走不了路,我是打算親自去投票的,但是當他們告訴我在這個國家有一個州,他們會讓黑奴投票,我就不投了。我說我永遠不會再去投票了?!薄八麄兎Q,一個自由黑奴要在本州待滿六個月才能被拍賣?!庇秩纾斔_莉姨媽詢問哈克為什么這么晚才到,是什么事耽擱了,是輪船擱淺嗎,哈克回答說:“倒不是因為擱淺--這不過耽誤了我們一點時間。我們船上的一只氣缸炸了?!彼_里姨媽問有沒有人受傷,哈克答道:“沒有,只是死了一個黑奴?!彼_里姨媽說:“啊,這真是幸運;因為有的時候有人確實會因為這樣而受傷?!彼酪粋€黑人不算是有人受傷,可見,在白人眼中,和人根本算不上是人只是一個工具或牲畜。
因此,如何確保黑人的權利,讓他們享受真正的平等的經濟和政治仍然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種族問題在美國社會也仍然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所以,作者寫這部小說試圖喚起人們一種新的意識,改變舊時固有的思想,批判這個時代的錯誤,能從根源上徹底廢除奴隸制。
三、作者對當時美國社會的批評
(一)通過人物語言反映對奴隸制度的批評
小說以一個十三歲兒童的冒險經歷為線索,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整個故事情節(jié)。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感和親切感,進而讓讀者身臨其近跟著主人公哈克的各種經歷走進了他的回憶中,與他和吉姆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通過哈克的眼睛描寫了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譴責了罪惡的奴隸制度。作者還在小說中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用了很多美國南方方言,密蘇里州黑人土話,西南邊遠林區(qū)地道的土話和普通的村話等。就此,馬克·吐溫自己就說到:“本書采用了許多方言土語以達到幽默的效果,這些語言上的差別,并非是隨意捏造出來的,或是想當然的這么認為的,而是花費了很大的苦心,學習了解這些方言土語后的結晶?!弊髡叽罅渴褂眠@些方言,俚語,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例如寡婦道格拉斯,酒鬼父親帕普,兩個騙子“公爵”和“國王”以及黑奴販子等為代表象征虛偽、貪婪、自私、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揭穿美國社會民主自由的虛偽,道德品質的錯位,暴漏了美國當時社會的拜金主義和種族歧視的實質;又如哈克,這個機智聰明,富有冒險精神,好開玩笑但本性善良,有同情心,說話簡練明快并帶有方言口音,在逃亡中幫助吉姆找回自由的男孩,他代表了那些反對奴隸制度,提倡種族平等的先進者的思想;及憨厚淳樸,老實善良,因自小就是奴隸,沒有受過教育,說話方言味更濃,甚至難以理解的黑人吉姆所代表的長期被奴隸制,種族歧視所迫害的黑人奴隸和黑人吉姆口中常說的自由州所表現(xiàn)出的渴望擺脫種族壓迫,向往自由民主的熱烈情感和愿望。
(二)通過人物形象反映對奴隸制的批評及批評意義
1、哈克內心的糾結和所表現(xiàn)出的反對奴隸制的精神
每部小說的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擁有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態(tài)度。主人公哈克是一個正直勇敢,善良機智的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逃亡時,遇到了從沃森小姐家逃跑的黑人吉姆,知道吉姆是為了擺脫被主人賣到南方,他并沒有告發(fā)吉姆,而是幫助吉姆到達“自由州”。但是哈克從小生活在蓄奴制社會,種族歧視是社會的常態(tài),長期受到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因此,在幫助吉姆逃跑的過程中,他顯得很猶豫,內心很矛盾。通過這種內部斗爭,馬克·吐溫表達了他對荒謬的奴隸制批判和在法律的社會個人良知的重要性的觀點。剛開始,哈克將吉姆看做是黑奴,覺得他沒有多少文化,對他的話不以為然,經常戲弄他,將打死的響尾蛇放在吉姆的毯子腳旁邊,還想,等到吉姆突然看見的時候,就有好戲可看了??僧斔吹郊繁簧咭?,吸取了教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開始相信吉姆說的話。漸漸地,隨著兩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久,哈克發(fā)現(xiàn)吉姆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覺得吉姆是個好心腸的黑人。尤其看到吉姆思家心切,情緒低落時,哈克相信他關愛思念家人的心情和白人是一樣的。這似乎不合常理,可我看的確如此。于是兩人成了共患難的朋友。但是受當時美國社會奴隸制度的影響,所有人腦海里從小就被灌輸?shù)氖前兹颂焐群谌藘?yōu)越,種族歧視等思想,幫助黑人逃跑是違背當時的社會道德的,就像哈克說的:“誰要做了像我對吉姆所做的一切就要下地獄,受到永恒的烈火的煎熬。”這些思想使得哈克內心備受煎熬,當他第一次幫助吉姆脫險,他的感覺糟透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了錯事,怎么努力學好也沒用了。在哈克的潛意識里還是歧視黑人的,例如,當他看到國王的可恥行為后說:“我發(fā)誓我以前要是見過這么不要臉的人,就罰我當一名黑奴吧”。 因此,當吉姆越是接近自由州,哈克的內心譴責越深,越覺得左右為難。他的心里亂極了,甚至寫信告訴沃森小姐吉姆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寫完信后他覺得非常痛快,平生第一次覺得自己全身的罪惡被洗干凈了。說自己差點就迷失正道,下了地獄。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罪惡的奴隸制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也反映了作者對種族壓迫、種族歧視這些扭曲的社會形態(tài)的憎惡及批判態(tài)度。最后哈克又想到每次幫助吉姆后,他總是發(fā)自內心的感激哈克,并說“親愛的,老吉姆永遠不會忘掉你的恩德”。每次遇險哈克活著回來時,吉姆都非常欣慰,熱情地張開雙手擁抱他說:“上帝保佑,你又回來了,我多么高興啊”?!拜喌轿抑蛋嗟臅r候,吉姆并沒有叫醒我。他總是這樣,只是想讓我多睡會?!彼磷『粑?,認真考慮了一分鐘,然后對自己說:“那好吧,就讓我去下地獄吧。我要想辦法讓吉姆擺脫奴隸的境地?!惫说牧夹淖罱K克服了所謂的社會道德,為自己的良心做決定。他看到吉姆的善良和友好,意識到奴隸制是不道德的。這是一個良好的心戰(zhàn)勝了畸形的社會意識,民主、正直、善良、友好,這些品質戰(zhàn)勝了偏見、無知、虛偽、殘忍。通過哈克態(tài)度的轉變,馬克·吐溫正在向人們展示對未來的希望,如果一個無知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奴隸制是那么的可怕、罪惡,那么有一天這個國家會醒來,制止這種畸形的社會形態(tài)。
2、吉姆在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反對奴隸制的精神
在整個小說中,吉姆也是一個主要的角色。他是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在剛開始被湯姆索亞捉弄,將吉姆綁在樹上,還把他的帽子掛在他頭頂正上方的樹枝上,但事后吉姆卻說是妖巫對他施了法術,他們騎著他飛遍了全世界。這一經歷使得吉姆變成了這帶最被人敬仰的黑奴,還有黑奴不辭勞苦從遠處來聽他的經歷。后來,吉姆為了不被主人賣到南方和哈克開始逃亡生活,由于黑人奴隸逃跑在當時社會是不允許的,所以政府懸賞抓逃跑的黑奴。一路上,白天他總是要躲起來以防被被抓。這體現(xiàn)了奴隸制社會對黑人的迫害,他們沒有白人所享有的自由,更別說從社會獲得平等權利。不能享受教育,使得他們變得愚昧,無知和迷信,受到白人的歧視。就如湯姆計劃用一些英雄式的方法救出吉姆時,哈克說:“吉姆是個黑奴,他不會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干,也不會明白為什么歐洲會有這樣的風俗,所以我們只得放棄”;在讓吉姆寫日記時,哈克又說:“吉姆根本不會寫字啊”。吉姆告訴哈克他逃跑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緣故,而是希望能夠到達廢奴州,賺錢將自己的妻子贖出來過幸福的生活。這對當時美國社會的黑人而言都是一種奢求和幻想。吉姆總是留心察看著是不是到了卡羅鎮(zhèn),每隔一小會就會跳起來說道:“自由州到了”;夜里因為思念家人在船板上偷偷的抽泣。這些都反映了當時奴隸制下黑人的悲苦生活。
在馬克吐溫筆下,吉姆代表愛和象征著真正的善意,他善良、真摯、淳樸。一路上都在無微不至的照顧哈克,到哈克輪班也不忍叫醒他;總是說哈克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在最后,甚至冒著被抓的危險,堅決留下來幫助醫(yī)生照顧受傷的湯姆。通過這些描述,我們看到了黑人和白人一樣有感情并懂得感恩。吉姆的形象揭示了奴隸制的罪惡,顯示了廢除奴隸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吉姆的條款,哈克“精神之旅就失敗了。因為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吉姆成為真正的英雄,而不僅僅是一個受壓迫的和殘害的黑人奴隸。他是這部小說的真正富有遠見的中心。沒有吉姆,哈克的冒險就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行動,而不是一個偉大的關于反對奴隸制的小說。
3、厚顏無恥的“公爵”和“國王”
在逃亡途中哈克救了兩個白人,可沒想到他們竟然是兩個騙子。他們厚顏無恥,無比貪心,出過許多洋相,也干過很多騙人的勾當,竟然連幾個小女孩的財產都不放過,甚至在最后為了四十塊錢就將黑人吉姆賣了。被村名罵為“禽獸不如的混蛋”,就連溫柔端莊的瑪麗珍妮小姐知道他們的預謀后罵他們是“禽獸”。在哈克眼里,他們是真正的敗類,從沒見過這么不要臉的人,“真是為人性的墮落而感到羞愧啊”。而吉姆卻是一個很好的黑人。因此,哈克想盡早擺脫他們,不再和他們打交道?!皣酢焙汀肮簟痹谶@這部小說中與逃亡的黑人吉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以此進一步說明了美丑善惡不該以種族,膚色來定論。所謂的出生高貴的白人中也有很多像“國王”和“公爵”這樣的貪得無厭,無惡不作,卑鄙無恥的大騙子;而黑人中也不乏像吉姆那樣善良淳樸,忠厚老實的人。馬克·吐溫通過這種對比,揭露和批判了美國社會民主自由的虛偽和種族歧視的實質。
四、小說的社會批評意義
小說描寫了機智勇敢的哈克、善良忠誠的黑人吉姆、寡婦道格拉斯、酒鬼父親帕克、兩個騙子“公爵”和“國王”、當時美國封建的家庭、愚昧無知的民眾以及一路上在追捕黑奴的人和黑奴販子,展現(xiàn)了美國當時社會明主自由的虛偽和種族歧視的實質,表現(xiàn)作者渴望種族平等的愿望。在當時美國社會,種族思想從未真正消除,例如從小說開始吉姆希望哈克不要告發(fā)自己,哈克卻說:“我說過絕不告發(fā)就一定說話算數(shù)。當然嘍大家會罵我是個下賤的廢奴主義者,會因為我保護這個秘密而看不起我?!钡叫≌f最后,吉姆為了救受傷的湯姆·索亞被抓住后,人們的表現(xiàn)“大家都很憤怒,有些人想把吉姆絞死,讓周圍的其他黑奴不敢像吉姆那樣逃跑,他們還惡狠狠地咒罵吉姆,還時不時的給他一個巴掌,不過吉姆都沒有說什么。甚至最后決定如果過了一定的期限,它的主人還不來,他們就把吉姆賣掉?!?/p>
這些都揭露了慘無人道的種族主義。還有小說結尾吉姆獲得自由是由于華森小姐在遺囑中的恩賜,這說明黑人想要獲得正真的平等,不僅是法律能解決的,還需要徹底消除人們思想上的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觀念。綜上所述,小說的中心主題是反對種族歧視和壓迫。通過描繪哈克和吉姆的逃亡經歷,小說廣泛地展現(xiàn)了19世紀中葉美國中西部社會的真實圖景,表現(xiàn)了發(fā)人深省的重大主題——揭露和批判了美國蓄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惡,表達了黑人和白人一樣應享有自由和獨立權利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反對種族壓迫、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進步思想及美好愿望,使人們從思想上根除對黑人的種族歧視。
五、結論
通過閱讀這部作品,不僅能感受到作品的優(yōu)美,更看到了一幅逼真的美國社會全景圖,反映了當時生活在美國社會的黑人不能享有與白人同等權利的社會現(xiàn)象。在小說中,通過對主人公哈克和吉姆的形象、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對種族壓迫的批判態(tài)度,提倡種族平等的思想。因此,作者通過這部作品不僅批判了美國當時社會存在的種族剝削和種族歧視制度,揭露了奴隸制度的殘暴,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向往民主自由的希望,更想借此喚起更多人的民主覺悟,實現(xiàn)真正的種族平等。
【參考文獻】
[1]白逸欣《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寫作特點和人物形象[J]云南師范大學報,2000,(2)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3]董衡撰《馬克·吐溫畫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4]葛艷萍淺析馬克·吐溫筆下的吉姆形象[J]牡丹江師院報,1990,(2)
[5]賈文浩《哈克貝利·芬歷險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6]孔慶華《哈克貝利·芬歷險記》[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7]李宜燮美國文學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8]劉存波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美國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
[9][美]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委員會譯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10]王建琦談談哈克貝利·費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