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
Yixing clay teapots that commonly used to brew tea in China are made from clay produced near Yixing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techniques have been inherited through the teacher-student or families relationship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Gu and Li” is a typical inheritance model owing to these legendary masters, Gu Jingzhou, Li Changhong, Shen Quhua, etc.
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印象中,提到宜興,第一個反應只有兩個字:“紫砂”。對宜興而言,紫砂壺就像一個閃閃發(fā)光的LOGO,以一種人盡皆知的姿態(tài),端端正正地印在這座城市上,使一座平凡的小城名聲鵲起,而對于紫砂壺而言,宜興市的丁蜀鎮(zhèn)才是它真正的故園。
不同于大商場柜臺和工藝品展廳中的氛圍,丁蜀鎮(zhèn)的紫砂,揭去了高大上的面紗,以一種毫不掩飾的原生態(tài)面貌呈現(xiàn)出來。裸露著暗紅顏色的紫砂礦;自家院中堆放成塊的紫泥;簡單實用的大大小小的紫砂工作室;工作室里橫七豎八的工具和各式各樣尚未完成的紫砂壺。褪去浮夸的外衣,剪掉煽情的橋段,刺破種種高貴冷艷的幻想,眼前的一切都以一種質樸天然的方式展示著紫砂壺的前世今生,宣示著這才是紫砂天堂的真實模樣。
據統(tǒng)計,以紫砂為支柱產業(yè)的丁蜀鎮(zhèn),有10萬人從事紫砂壺制作及相關行業(y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這里已然形成了一個從原材料到制作到銷售的龐大產業(yè)鏈和成熟的紫砂市場。
但世世代代以紫砂為生的藝人們,卻還保留著嚴格的師承關系和家族式的發(fā)展脈絡?!邦櫭}李門”就是其中很有影響力的典型代表,只不過因為顧景舟、李昌鴻、沈蘧華等大師的名字,使得“顧脈李門”在宜興紫砂的傳承中,帶上了一抹傳奇式的光輝。
已年近九旬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先生,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講起“顧脈李門”的發(fā)展歷程,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紫砂壺誕生于明代供春之手,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濃厚的文人氣息。清代的紫砂大師陳曼生,將文人字畫和紫砂造型相結合,他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壺,每一把壺上都帶有字畫,“字隨壺傳,壺以字貴”,相映成趣,將紫砂壺的文人氣質推到了頂點。后來紫砂壺進入宮廷,為皇族顯貴們所追捧,為了適應皇室風范,質樸的紫砂壺被飾以髹漆、琺瑯彩等工藝。紫砂壺便在文人派的基礎上,派生出了宮廷派。紫砂大師顧景舟的奶奶的爺爺,就是皇宮里的制壺師,家中世代以制壺為生,漫長的家族文化,才熏陶出了一位制壺天才。顧景舟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極高的書法繪畫造詣,用李昌鴻老師的話說“有文化就有理解的能力”,遂能在傳統(tǒng)文人派的基礎上,為紫砂壺的發(fā)展注入現(xiàn)代美學概念,并形成了幾何形壺的個人風格,開創(chuàng)了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
顧景舟大師不但對紫砂壺藝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在紫砂文化傳承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年的紫砂行業(yè)并不像如今這樣興旺發(fā)達,根據李昌鴻老師的回憶,他年輕的時候,宜興政府成立了紫砂合作社,合作社里的紫砂藝人還不滿100人。為了搶救民間工藝,江蘇省先后批準成立了三個工藝學習班,分別是揚州漆器學習班、惠山泥人學習班和宜興紫砂學習班。1955年9月,通過考核,李昌鴻被錄取,成為宜興紫砂工藝學習班的學員。學習班只有26名學員,分雕刻、成型兩個專業(yè),共5個班,成型班有4個小組,李昌鴻老師就被分在顧景舟小組,和他同組的還有沈蘧華——后來成了他摯愛的妻子。紫砂壺的制作很講究流派傳承,因為每個老師的風格、手法都不同,李昌鴻和沈蘧華都繼承了顧景舟紫砂壺藝的脈流。改革開放后,李昌鴻老師開始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便提出了“顧脈李門”的說法。
計劃經濟時代,子女沒有辦法和父母學手藝,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取消了這一規(guī)定。李昌鴻和沈蘧華老師共有兩男兩女四個孩子,都在父母的引導下從事紫砂壺藝。改革開放給紫砂壺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習紫砂壺的人也漸漸增多,紫砂市場上開始出現(xiàn)競爭,有技術上的競爭,也有規(guī)模上的競爭。面對市場經濟給紫砂壺界帶來的新形勢,1992年,57歲的李昌鴻辭去了宜興紫砂廠副廠長、總工藝美術師、黨總支副書記的職位,借助江蘇省宜興陶瓷工藝公司和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有力條件,創(chuàng)立了合資企業(yè),并把四個子女也拉進了他創(chuàng)業(yè)的隊伍,正式打出了“顧脈李門”的旗號。
“顧脈”的風格,以光器為主,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李門”的特色,是將文人字畫與紫砂壺藝相結合。然而一代有一代之風貌,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思想,李昌鴻和沈蘧華老師如今已是四世同堂,李昌鴻大師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他希望這些年輕人不但能夠傳承紫砂壺技藝,更能夠將紫砂文化發(fā)揚光大。將紫砂藝術提到了文化的層面,是幾代紫砂藝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繁盛的時代,終于成為可能。
紫砂文化的發(fā)展,講求傳承,更講求創(chuàng)新。李昌鴻老師認為,紫砂文化的創(chuàng)新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不能守著先人留下來的作品吃老本,而是要不斷地設計出新的產品和新的品種;二是要用新時代的理念,將文化融入到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去,將作者的思想和智慧充分展示在作品中,使人能夠通過欣賞和使用,了解到紫砂壺中一脈相承的文人氣質,也充分體驗到時代風貌賦予紫砂藝術的新的審美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