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
近日,有三則關于“日標”大米的新聞,有兩則被熱炒,一則靜悄悄,頗能說明點什么。
一是繼搶購日本電飯鍋和馬桶坐板后,中國旅客又搶購日本大米,1500元人民幣買5公斤!二是剛剛被遼寧省盤錦市農委認定:那被搶購的300元一公斤的日本“一目惚”牌大米,就是盤錦為日本訂單種植的,相同品種品質在盤錦售價僅12元一公斤!三是據報道,南京出了一種“超日標”大米,瑞士SGS權威檢測機構檢測,318項農藥和重金屬含量遠遠低于304項的日本檢測標準,綜合品質也遠遠超過日標大米,故名“超日標”。一公斤52元,在南京金鷹超市供不應求,似乎擊碎了“日標”大米最好的世界公認神話。這則新聞,卻沒有引起媒體和社會的多熱的關注。
三則有關“日標”大米的新聞,有熱有冷,說明了什么?
至少說明一些國人崇拜洋品牌的熱衷與盲目,說明對國產商品缺少產品自信、品牌自信,產業(yè)自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荒唐?一讀者讀到南京產出并熱銷“超日標”大米的新聞后在來信中寫道:“在追捧歐洲嬰幼兒配方奶粉、新西蘭進口牛奶之后,國人又將目光對準了售價昂貴的日本大米。人們都以為我們自己生產不出高標準、高質量、好吃的大米,又怎能不讓國人去購買日本大米呢?如今,那優(yōu)質、安全、好吃的‘超日標大米,重新恢復了我們的自信和希望!”
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是一個民族的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這種自信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和必要實踐基礎上的。筆者了解到,南京生產“超日標”大米的企業(yè),首先就有一種產品和產業(yè)自信。該企業(yè)老總張申偉認為,中國是具有7000多年稻作歷史、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農業(yè)企業(yè)有歷史傳承,有現實需要,有社會責任生產出超過日本標準的大米。
因此,他們制定出超過日本標準14項的稻米高標準體系,按照設計農業(yè)的最新理念和高標準要求,嚴格篩選稻米生產基地,創(chuàng)新生產經營主體和機制,將安全、優(yōu)質、健康生產的理念和標準,貫穿稻米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僅為確保生態(tài)綠色植保效果,他們的植保團隊,全部由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使用最先進的大型植保機械和技術,產出了超過日本標準的優(yōu)質大米。
但是,這則新聞報道以后,并沒有引發(fā)像前兩則新聞那樣的熱炒效應。習慣于熱衷、獵奇于負面新聞的人們,在驚呼“日標”大米的價格奇高、國人消費心理的畸變的時刻,卻相對較少有人關注和關心于國產“超日標”大米的分量與貢獻。而農業(yè)企業(yè),特別是稻米生產企業(yè),當它已經竭盡全力投入“超日標”大米的生產經營,更沒有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產品宣傳營銷,更需要我們的政府和社會,給予關注和支持時,卻“燈火闌珊”“孤芳自賞”。
三則有關“日標”大米的新聞,一熱一冷,除了說明了點什么,還告訴我們:一個行業(yè)的產品自信、產業(yè)自信,乃至一個國家的民族自信,不僅要建立在理性認識和科學實踐的基礎上,還要建立在增強這種自信的輿論和社會環(huán)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