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英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課程新理念,既契合課程改革的時代語境,又回應了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關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處境尷尬,逐步趨于邊緣化?;趯υ搯栴}的認知,本文試對王榮生教授的“選文”類型鑒別理論之于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開發(fā)的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選文類型鑒別;教材重組;資源整合;統(tǒng)籌實施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課程新理念,既契合課程改革的時代語境,又回應了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關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處境尷尬,逐步趨于邊緣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如何把握綜合性學習與常規(guī)閱讀課堂二者之間的關系比較糾結(jié),對于如何處理語文綜合性學習追求的實踐性和高度關注知識的應試教育評價觀念的矛盾感到迷茫;加之個人知識水平的局限而導致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不足,遂以語文綜合性學習有費時費力之辛勞、無立竿見影之成效而進行弱化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的偏差,也反映出因缺乏方法論的引領而對語文教材選文類型及其功能發(fā)揮方式認識的模糊,自覺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意識的缺失,更遑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基于上述認知,本文在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和教材特點的基礎上,試對王榮生教授的選文類型鑒別理論之于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開發(f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引起對該課題的思考、探討與爭鳴。
一、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及教材特點的把握
依據(jù)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作為新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并列呈現(xiàn),凸顯了“綜合性學習”在新一輪課改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在綜合性學習中注重其綜合性、實踐性,在讀、寫、聽、說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習方式的綜合,相關資源的整合,且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nèi)外、校園內(nèi)外,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加強其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使其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承載課程內(nèi)容的教材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它以“選文”為“正宗”為“主流”,編寫時注重“開放性和彈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也要求教師對“選文”類型及其功能發(fā)揮方式有清晰的認識,能自覺重組、整合教材,能合理吸納相關資源,能統(tǒng)籌實施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選文”類型鑒別理論及其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方法論意義
王榮生教授“通過對中外語文教材的比較和研究”,把語文教材里的選文鑒別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并指出“不同類型的選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發(fā)揮方式”。關于“定篇”,主要是“了解和欣賞”名家經(jīng)典,達到“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至于“例文”,則是以“選文”作為例子,通過例子去學習有關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作為“樣本”,主要在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為輔的閱讀過程中得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關于“用件”,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紹資料、使學生獲知所講的事物。
選文類型的鑒別理論,為厘清選文、重組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實施策略。鑒別為“定篇”的選文可單篇處置也可多篇整合,通過吸納各學科、各領域的豐富資源作為提供資料的“用件”,促使學生在充分“了解與欣賞”選文的基礎上生成問題,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習領域不斷向縱深處延展。對于“例文”類選文,可以借鑒夏丏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的體例,先對知識作介紹即所謂“文話”,再以“選文”做例子進行探討,例子不局限于課文,以掌握知識為要。作為“樣本”的選文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讀體驗為主,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質(zhì)疑為主題,在分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選文中的“用件”多是引起話題文,人教版每個單元后的專題也多和選文主題相關,據(jù)此展開綜合性學習即可。
三、以選文類型鑒別理論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的實踐探索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以選文類型鑒別理論對教科書中的選文加以厘定并進行了主題開發(fā)的嘗試。
1、從定篇的角度看主題開發(fā)——指向傳統(tǒng)文化的熏習
對于古詩文,一般作定篇處理,指向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熏習。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整合的點,重組教材并吸納學科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的相關資源,生成主題并統(tǒng)籌實施。如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首先由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包括蘇轍、宋孝宗、王國維、林語堂等對蘇軾的評價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以簡短演講“蘇軾的傳奇一生”讓學生大致了解其生平,隨后指導學生把初中階段蘇軾的作品按寫作的不同時期分組,默讀,初步感受;其次,輔之以名家對蘇軾不同時期作品的鑒賞與解析,再讀詩文,說感受,再從中選一篇做鑒賞,之后出示權威學者的鑒賞文章,引導學生琢磨;最后,在學生不由自主地對蘇軾及其詩文表示贊賞時,提出探究主題“我的超級偶像蘇東坡”,引導學生課下觀看《百家講壇之蘇軾》,到圖書館里去借閱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等,且把探究結(jié)果以日志或博文形式發(fā)表。
2、從例文角度看主題開發(fā)——指向語文知識的熟習
對例文的定位凸顯了用“用教材教”的理念,即通過例子學習語文知識。
以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為例,本單元為戲曲單元,包括四篇選文《威尼斯商人》《變臉》《棗兒》《音樂之聲》,教學時,筆者以“在戲劇的大舞臺上漫步”為主題對四篇選文進行整合,步驟如下:一是引導學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找關于戲劇知識的資料作簡單摘抄,看一部喜歡的電影并試著去印證戲劇知識,再看一看本電影的影評;二是要求學生結(jié)合四篇選文舉例說說作品是怎樣通過人物對話交代人物關系的;三是比較《威尼斯商人》和《變臉》,思考兩文矛盾沖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鋪墊;四是出示同一個情節(jié)的兩個文段:巴金的小說《家》和曹禺改編自小說的劇本《家》,讓學生讀后試著說說戲劇和小說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差異;五是從教材或課外讀物中,選擇一篇符合條件的非戲劇類作品或者把題材相關的幾篇作品加以整合,改編成一部短劇或小品并加以排演。總之,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戲劇的認識逐步加強。
3、從樣本角度看主題開發(fā)——指向人生經(jīng)驗的演習
對于樣本類型選文的教學,側(cè)重依據(jù)學生的讀,引發(fā)學生的議,從讀與議中生成主題,進而對主題進行探究;也可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對主題進行預設。
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時,筆者整合了三四兩個單元中的四篇課文《傅雷家書兩則》《致女兒的信》《孤獨之
旅》《心聲》,預設的主題是“成長中的笑與淚”,讓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議一議這四篇課文的主人公是如何在笑與淚中成長的;說一說自己是如何面對成長中的苦與樂的;想一想文中主人公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方法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對教材重組、整合之后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學習,更有利于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與文本的互動中自覺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世界。
4、從用件角度看主題開發(fā)——指向觸類旁通的學習
我們把教材中的一些選文鑒別為用件后,可根據(jù)其特點發(fā)揮其功能。比如:把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六篇課文全部作為關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的用件,把學生引向“到民間采風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上去。
再如:新學年伊始,面對剛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針對如何上好第一堂語文課,筆者做了如下探索:以《自駕游覓語文》為主題,以游戲形式進行綜合性學習。首先為學生設置一個特定的情境:假如你擁有一艘語文學習方舟,可以載你九天攬月,海底捉蛟,穿越時空……目的是找到學習語文的途徑和方法,那么你將去向哪里?接著,定好游戲規(guī)則,強化競爭與合作。繼之以方法指導,把課本里的內(nèi)容全部作為“用件”處理,引導學生以教材扉頁的“寫在前面”為綱,以“目錄”所列內(nèi)容為探究對象,分組探究學習語文的途徑和方法。最后展示成果,要求運用教材內(nèi)容互證。寓教于樂的活動方式,使學生在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的同時對進入初中后的第一本語文教材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也為第二單元《漫游語文世界》活動的順利開展及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9
[3]夏丏尊、葉紹鈞《國文百八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11
[4]王君《芻議語文新課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學語文教學2007.07
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開發(fā)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CJYC1401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