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秀(1990-),女,漢,山西太原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tài)美學。
摘要:鮑姆嘉通往往因其對美學學科的命名而為人所熟知,但他在美學史上的貢獻不僅僅局限在他提出的“Aesthetics”,他的一些美學思想也頗有見地,比如“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對感性認識的重視和強調(diào)、對“完善”的詮釋、對美學學科的定位、對藝術的理解等,都具有一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總結(jié)和研究。
關鍵詞:鮑姆嘉通;美學思想;Aesthetics
一、 鮑姆嘉通美學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和哲學背景
(一)德國啟蒙運動
17、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由德國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發(fā)動,它有利于德國的民族統(tǒng)一,為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和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做了準備,它在文學方面的代表是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狂飆突進運動。德國啟蒙運動從新古典主義運動開始。一場大辯論:德國文藝應借鑒英國還是法國?這是萌芽中的浪漫主義與即將沒落的新古典主義的交鋒。高特雪特(18世紀上半葉德國文學界權威,任教萊比錫大學)極崇尚法國新古典主義(高乃依、拉辛等),這一思潮的信條和規(guī)則集中體現(xiàn)在布瓦洛《論詩藝》中,比如嚴守三一律等公式化的、刻板繁瑣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推崇理性、明晰、典雅的風格(這是拉丁民族的傳統(tǒng)和性格,適于法國但不適于德國,德國從中世紀以來就偏于情感、想象、自由,例如中世紀德國的民間文學,包括傳奇、愛情詩等)。布瓦洛的出發(fā)點是笛卡爾的理性主義;高特雪特具備布瓦洛的一切毛病,討厭一切出乎陳規(guī)的新鮮事物。大辯論分為萊比錫派(高特雪特)和蘇黎世派(波特瑪和布萊丁格)。審美趣味上,高特雪特只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只寫宮廷生活、顯赫人物;蘇黎世派則正相反,喜歡民間生活題材和浪漫的自然風景,擁護盧梭“回到自然”的口號,推崇英國文學(如想象奇特的《失樂園》和英國民歌),關注中世紀德國民間文學,對浪漫主義運動有積極推動作用。理論觀點上,高特雪特片面強調(diào)理性(笛卡爾和布瓦洛都重理性而輕想象,幾乎用數(shù)學要求文藝);蘇黎世派不否定理性,但更強調(diào)想象,“詩的模仿不是取材于現(xiàn)實世界而是取材于可能世界”[1],這是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和自由要求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這場大辯論以高特雪特的慘敗而告終,標志著時代風氣的轉(zhuǎn)變,由主要受法國影響轉(zhuǎn)為主要受英國影響,由新古典主義轉(zhuǎn)為浪漫主義,是社會階級力量轉(zhuǎn)變的反映。
鮑姆嘉通的觀點接近蘇黎世派,其美學理論建立在萊布尼茨-伍爾夫哲學體系的基礎上。(鮑與伍都任教于哈列大學,這里曾是萊布尼茨派理性主義的中心)
(二)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認為,人的大腦好比有紋路的大理石,即人生來就有先天的、先于經(jīng)驗的理性認識。另外,他將其宇宙論中的連續(xù)性原則用到認識論中,認為人的認識由低級到高級逐漸上升,中間無間隔。
1、明晰的認識:①明確的認識(理性認識)——邏輯分析——聽到每朵小浪花的聲音及其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種認識能構成知識、把握事物本質(zhì)。
②混亂的認識(感性認識)——籠統(tǒng)印象——生動但未經(jīng)分析—聽到整個大海的呼嘯,雖未經(jīng)細分,但也有了對小浪花的“微小感覺”,感覺到了,但不可明確說明,只能通過直覺把握,“總有點說不出來的什么”。 這種認識“混亂”但并不“朦朧”,而是“明晰”的,它也能構成知識,可以借此認識或直覺到事物的本質(zhì)。這正是美的要素。可見,萊布尼茨已把審美限于感性活動或直覺活動,而與理性活動相對。鮑桑葵說:“明晰和混亂的區(qū)別在于能否用詞來充分表示那個材料、能否用通常的符號(指一般概念語言)傳達給別人?!?/p>
2、朦朧的認識: ①半意識②下意識——只見現(xiàn)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不能構成知識,但要注意區(qū)別于“混亂的認識”。
3、審美趣味或鑒賞力就是由上述“混亂的認識”或所謂“微小的感覺”組成的。
關于預定和諧的觀點。萊布尼茨認為,世界好比一架鐘表,各部分及整體都被安排得妥妥貼貼,鐘表匠就是上帝。上帝將其絕對完善性最大限度地賦予了它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因此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因而也是最美的一個(這里的美主要表現(xiàn)為寓整一于雜多)。這反映出啟蒙運動者的樂觀情緒。
(三)伍爾夫
伍爾夫無甚獨特見解,只是將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系統(tǒng)化、通俗化。他指出,美學上注重“完善”這一概念,指對象的完整無缺、整體與部分相互協(xié)調(diào),即萊布尼茨所說的“和諧”。伍爾夫給美下的定義:“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客觀方面),只要那件事物易于憑它的完善來引起我們的快感(主觀方面)”。鮑姆嘉通關于美的定義直受到了伍爾夫的影響。
二、鮑姆嘉通的美學思想
鮑姆嘉通堅信上述“混亂的認識”(即感性認識、“說不出來的什么”)是邏輯學所不能涵蓋的,他認為,確實存在一種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對立。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感性認識的獨立性,具有重要意義。
鮑姆嘉通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其1735年的博士論文《關于詩的若干前提的哲學默想錄》以及1750年的專著《美學》第一卷等著作中。
首先,鮑姆嘉通接著伍爾夫,將萊布尼茨的理性哲學進一步系統(tǒng)化,提出建立一門感性學,這就是美學名稱的由來。他發(fā)現(xiàn),人的心理能力分為知(理性認識——真——對應于邏輯學、情(感性認識——美——?)、意(意志——善——對應于倫理學),“知”和“意”都有相應的研究學科,而唯獨“情”沒有,可見哲學系統(tǒng)中有一個漏洞,于是他建議建立一門感性學或感覺學,或叫做感性認識的科學、低級認識論,即Aesthetics。這個詞是鮑姆嘉通自己造的,源于希臘語Aisthesis——感性。這門新學科作為一種哲學認識論被提出,而且是低級的感性認識論,與高級的理性認識論——邏輯學相對,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于是萊布尼茨提出的 “混亂的認識”在學科系統(tǒng)中有了著落。
其次,關于美學的對象問題。鮑姆嘉通認為,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感性認識的完善”有兩種不同解釋:①憑感官認識到的完善;感性認識的不完善則是丑。即:完善是事物自身的屬性,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美,可以憑借理性認識到,也可以憑借感性認識到,通過理性認識到的完善叫真,通過感性認識到的完善叫美。②完善的感性認識,指感性認識中的認識內(nèi)容、表象秩序、表現(xiàn)三者相和諧。其實,“美是完善”這種觀念是笛卡爾以來歐洲大陸哲學家的傳統(tǒng)看法,這種美或完善來自最高實體上帝,上帝就是絕對的完滿,他所安排的宇宙體現(xiàn)最大的完善。萊布尼茨就認為,從個體事物到整個宇宙,由于上帝的存在,都呈現(xiàn)出完滿的性質(zhì);每個單子是一面以各自方式反映宇宙的鏡子,宇宙被上帝規(guī)范在一種完滿的秩序中,因而單子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完滿的。
“感性認識”在萊布尼茨-伍爾夫哲學中有特殊意義,它雖是“混亂的”,卻是“明晰的”,雖未經(jīng)邏輯分析,卻可以呈現(xiàn)生動的圖像,它是審辯美丑的能力,即審美趣味或鑒賞力。這種感性認識可以是對外在事物的直接感覺、記憶中的印象、情感、想象、虛構、直覺、感性判斷力等。也就是說,教人以正確方式思維的是邏輯學,它研究高級認識,教人以美的方式思維的是感性學,它研究低級認識。
“完善”指憑感官認識到的美,與對象或物質(zhì)本身的美不同?!俺蟮氖挛锟梢杂妹赖姆绞饺ハ?,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丑的方式去想?!盵2]通過藝術處理,對象本身的美或丑可以顯得完善或不完善??梢姡U姆嘉通認為,離開認識主體,自然物本身可以有美;但美學所研究的是憑感官認識到的美,這種美不能脫離認識主體,因此這一定義兼顧了客體的性質(zhì)和主體的認識作用。鮑姆加通延用了伍爾夫“完善”這一概念及其原有含義,如完整無缺、寓整一于雜多(多樣性統(tǒng)一:最完滿的整一須調(diào)和最豐富的雜多)、異中找同、整體與部分協(xié)調(diào)等,但也加入了新內(nèi)容:格外強調(diào)雜多意象的明晰生動,即審美對象的個別性、具體形象性。完善要靠生動明晰,而生動明晰要靠①形象的豐富性(具體的特殊的個別事物),②鮮明性(對事物混亂即豐富的表象進行充分描寫,彰顯其詩意),以及③情感深厚。
①“個別事物的觀念最能見出詩的性質(zhì)”[3],因為它“完全確定”,即極端具體,全然由具體形象呈現(xiàn)。鮑姆嘉通認為,意象所含內(nèi)容越具體豐富它就越明晰,因此也就越完善、越美。例如賀拉斯用“棕櫚”這一具象而不用“勝利的獎品”這一抽象詞語??茖W只認識對象的一般性而藝術則認識其個別性。②感性認識雖然未經(jīng)邏輯分析,卻能呈現(xiàn)出生動的圖像,其追求的目標是事物顯現(xiàn)給感性認識的那一線審美之光,即明晰性、鮮明性、形象生動性。鮑??f:“他認為美就是當表現(xiàn)于理性認識中時被稱為真理的那種屬性在感覺中的表現(xiàn)?!盵4]“混亂” (或叫做“類理性”)就是詩意所需要的豐富性。栩栩如生的感性表象不是通過定義和推理獲得,而是通過對豐富表象的藝術處理而獲得。既清楚(形象生動鮮明,內(nèi)涵具體豐富,詩意深遠厚重,可以意會)又混亂(未經(jīng)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抽象概括,未上升到理性認識,難以用概念化的語言準確傳達,類似中國詩歌講究的含蓄性)。鮑姆嘉通在其著作中主要討論的藝術形式是詩,他指出,“一篇完善的感性語言就是一首詩?!盵5]“一個感性觀念所包含的因素越多它就越明晰,因而也就越是詩的?!盵6]據(jù)此,鮑姆嘉通還認為藝術欣賞者要有天賦的洞察力、感悟力、想象力等靈性。③“情感愈強烈,就愈明晰生動?!盵7]“越能激發(fā)情緒的意象越富于詩的性質(zhì)?!盵8]18世紀德國正被基督教的宗教道德所籠罩,極端崇尚理性主義,認為感性認識不值得研究,對感性的興趣被當做傷風敗俗或是對理性、科學、哲學的貶低,因而導致對感性認識和藝術缺乏嚴肅的思考,使這一領域始終有一片巨大空白。鮑姆嘉通在感性認識中看到了理性認識的類似物——“類理性”,它也能揭示真理,只是揭示的方式不同罷了。他認為,雖然清晰的理性認識具有哲學研究的優(yōu)先地位,但也不能據(jù)此而認為研究感性經(jīng)驗、想象、虛構、情感等就有損哲學的尊嚴,這些感性認識是走向認識高級階段、發(fā)現(xiàn)真理的前提和必要環(huán)節(jié),不應忽略和歧視對這種低級認識的研究;低級的認識客觀存在,不能刻意壓制它,而應該研究它、發(fā)揮它,這是上天賜予人們的才華。鮑姆嘉通的上述觀點著實提高了感性認識的地位,這是他的重要貢獻之一。
第三,美學按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前者研究感性認識所共有的、無所不包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的概念;后者研究藝術,美學的研究可以應用于一切藝術,對于各種藝術有如北斗星。美學可以有三種解釋:①作為哲學認識論中的一部分,是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論證感性認識的獨立性,稱為感性學;②作為研究美的本質(zhì)和一般規(guī)律的學說,稱為美學;③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xiàn),作為一般藝術理論的學說,稱為藝術哲學。
三、鮑姆嘉通美學思想的貢獻及局限性
朱光潛認為,鮑姆嘉通畢竟給美學增添了新內(nèi)容,而不是僅為美學起了個名?!八谛鹿诺渲髁x者所標榜的理性之外,把想象和情感提到第一位,在新古典主義所標榜的普通人性和類型之外,把個別事物的具體形象提到第一位,這些都是重大的觀念轉(zhuǎn)折?!薄八m然一只腳還停留在萊布尼茨-伍爾夫的理性主義圈子里,另一只腳卻已踏上浪漫主義的岸邊了?!盵9]可見其在美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鮑姆嘉通始終是從理性出發(fā),以演繹、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美學問題,試圖在理性基礎上論證美學的必要性。他將感性與理性分得太清,將二者明確對立起來,影響深遠,康德至克羅齊都在不同程度上將感性與理性活動割裂開了。鮑姆嘉通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對美學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在當時的德國已經(jīng)相當難得了。(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2][3][5][6][7][8] [德]鮑姆嘉通.美學[M]//劉小楓,主編.德語美學文選(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美]鮑???美學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