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名家范文】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魯 迅
因為長久沒有小孩子,曾有人說,這是我做人不好的報應,要絕種的。房東太太討厭我的時候,就不準她的孩子們到我這里玩,叫作“給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現在卻有了一個孩子,雖然能不能養(yǎng)大也很難說,然而目下總算已經頗能說些話,發(fā)表他自己的意見了。不過不會說還好,一會說,就使我覺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敵人。
他有時對于我很不滿,有一回,當面對我說:“我做起爸爸來,還要好……”甚而至于頗近于“反動”,曾經給我一個嚴厲的批評道:“這種爸爸,什么爸爸!”我不相信他的話。做兒子時,以將來的好父親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兒子的時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況且我自以為也不算怎么壞的父親,雖然有時也要罵,甚至于打,其實是愛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潑,頑皮,毫沒有被壓迫得瘟頭瘟腦。如果真的是一個“什么爸爸”,他還敢當面發(fā)這樣反動的宣言么?
但那健康和活潑,有時卻也使他吃虧,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誤認為日本孩子,罵了好幾回,還挨過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這里還要加一句說的聽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話:近一年多以來,這樣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沒有了。
中國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實在是很難分辨的。但我們這里的有些人,卻有一種錯誤的速斷法:溫文爾雅,不大言笑,不大動彈的,是中國孩子;健壯活潑,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館里給他照過一張相,滿臉頑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來又在中國的照相館里照了一張相,相類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謹,馴良,是一個道地的中國孩子了。
為了這事,我曾經想了一想。
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師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勢,兩國的照相師先就不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機攝取他以為最好的一剎那的相貌。孩子被擺在照相機的鏡頭之下,表情總是變化的,時而活潑,時而頑皮,時而馴良,時而拘謹,時而煩厭,時而疑懼,時而無畏,時而疲勞……照住了馴良和拘謹的一剎那的,是中國孩子相;照住了活潑或頑皮的一剎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fā)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鞍职帧焙颓拜叺脑挘倘灰惨牭?,但也須說得有道理。假使有一個孩子,自以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滿臉笑容,實際上卻總是陰謀暗箭,我實在寧可聽到當面罵我“什么東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個東西。
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fā)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顫?,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于“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甚至于稱之為“洋氣”。又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氣”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我偏扶乩;他們穿短衣,我偏著長衫;他們重衛(wèi)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壯健,我偏生病……這才是保存中國固有文化,這才是愛國,這才不是奴隸性。
其實,由我看來,所謂“洋氣”之中,有不少是優(yōu)點,也是中國人性質中所本有的,但因了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了下去,現在就連自己也莫名其妙,統(tǒng)統(tǒng)送給洋人了。這是必須拿它回來——恢復過來的——自然還得加一番慎重的選擇。
即使并非中國所固有的罷,只要是優(yōu)點,我們也應該學習。即使那老師是我們的仇敵罷,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們這里要提出現在大家所不高興說的日本來,他的會模仿,少創(chuàng)造,是為中國的許多論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們的出版物和工業(yè)品,早非中國所及,就知道“會模仿”決不是劣點,我們正應該學習這“會模仿”的?!皶7隆庇旨右杂袆?chuàng)造,不是更好么?否則,只不過是一個“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這里還要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聲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張,決不是“受了帝國主義者的指使”,要誘中國人做奴才;而滿口愛國,滿身國粹,也于實際上的做奴才并無妨礙。
八月七日
(本文發(fā)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日《新語林》半月刊第四期)
技法解碼
本文從小事寫起,由表及里分析,由果至因挖掘,辨明是非正誤,講的是大道理,很有啟發(fā)意義。兒子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說的聽的都不舒服?同一個小孩在中國和日本照的相迥乎不同,為什么?原因在于中國和日本照相師對“好孩子”的評價標準不同。中國人的“好孩子”標準是馴良,聽話,好靜。日本人的標準則不同。全文從自己小孩照相之小事談到國人培養(yǎng)后代的大事,分析原因,層層推進,指出正誤,提出希望,給人醍醐灌頂、酣暢淋漓之感。
【學生跟帖】
做好吃的三明治
□劉沁怡
一片飄著香氣的面包,依次在上面放上煎雞蛋、火腿和黃油,最后蓋上一片反面涂著果醬的軟面包,一個可口的三明治便完成了。這是做三明治的一個套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
但很少有人知道,將黃油和火腿的位置調換一下,三明治會更加好吃。原因是原先位于上層的黃油先入口,油膩感會遮蓋住火腿的咸香味——可見要做出更好吃的三明治只需在制作套路上做小小的修改就行。
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做三明治一樣,我們習慣了某種口感,可在突破常規(guī)后,你會發(fā)現一個更奇妙的味蕾世界。萬花筒是孩子們百玩不膩的玩具,每每轉動一個角度,眼前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這就保持了孩子們的新鮮感——因為它打破了一般玩具的常規(guī)套路,一遍一遍重復地玩,卻沒有重復的畫面出現,因而也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之一。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為世界強國——是改革鑄就了強盛的日本。而曾經叱咤風云的前蘇聯(lián)由于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逐漸僵化,在1991年轟然坍塌。
歷史也在告誡我們:不能墨守成規(guī)。成規(guī)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就像數學上的定理一樣,只能套用和模仿,而不能靈活改變。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打破常規(guī)。例如,當大多數人都視大學為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時,全美最好的音樂學院的一名女生卻毅然退學,做起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她那怪異的音樂風格,瞬間風靡全世界。她就是當今最著名的音樂人之一——Lady Gaga。
但是打破常規(guī)并不意味著一切都要推翻重來。如果將火腿、黃油都放在面包的最上面或者干脆不加面包,那就不是三明治了,更談不上好吃或不好吃了。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都曾輟學,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引領了他們自己的時代,這是因為他們認準了自己的方向。打破常規(guī)的前提是要尊重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而不是毫無規(guī)則、漫無目的地打破。
改變兩種食材的位置,便可改變三明治的口味。其實,在社會生活中也是如此。當你在生活中遇到瓶頸、遭遇困境的時候,換種方式思考,打破常規(guī),另辟蹊徑,或許你會做出更好吃的“三明治”。
點評
本文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都采用了由表及里的論證方法,通過現象深入本質。本文由生活小事(吃和玩)入手,點出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意義。再列舉日本明治維新和前蘇聯(lián)瓦解的例子,從正反兩方面證明改革才能帶來活力,僵化必將自取滅亡的道理。最后告誡人們改革也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這樣,文章完成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論證。在論述中,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相結合,很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