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睜睜看著兒子走向身死族滅,為父者勸不動攔不住,心如湯煮,痛何如哉。
這個令乃父痛苦不已的人是漢初的晁錯。晁錯銳意革故鼎新,熱衷更改法令,但為人失之嚴峻剛直苛刻,曾任太子(景帝劉啟)舍人、家令,擅長論辯,號稱智囊。
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論及削弱諸侯、更改法令,總計有三十篇。孝文帝并未采納,但認可他是個奇才,提升其為中大夫。
劉啟即位,晁錯擔任內史,寵幸勝過九卿。晁錯常與皇帝單獨言事,每有獻納,景帝無不聽從,遂致一切法令無不變更,九卿多側目。
公事私議,而且避開三公九卿,弄得鬼鬼祟祟,這不是正常的政治生態(tài)。信任并重用一個內史(掌治京師與全國財經(jīng)事務),置三公九卿于何地?丞相申屠嘉早就看不順眼了,尋得晁錯擅穿太上皇廟短墻之罪,打算殺掉他。無奈景帝庇護,派使持節(jié)至相府救走晁錯。申屠嘉也忒沒度量,竟因此氣得吐血而亡。
景帝無比信任晁錯,將其升為御史大夫,進入三公行列。
得邀圣寵,春風得意,晁錯的干勁很茁壯,性本目中無人,身居高位,終于具備了施展政治抱負——削藩的各種條件,“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文景時代,有些諸侯富比朝廷,晁錯預見到讓諸侯繼續(xù)坐大,形成強枝弱干局面,國家有可能重蹈春秋戰(zhàn)國覆轍。削藩動機正確,只是動作操之過急。
失地的諸侯恨死了晁錯,就差一時未敢遽動,這狀態(tài)令晁錯產生錯覺,錯估了風險,決定趁熱削吳。眼看壯志得酬,正自興高采烈,忽來一個蒼頭白發(fā)老丈,一見晁錯,就皺眉問道:“你莫非尋死不成?”
晁錯一瞧,乃是老父,問他何故來京。晁父說道:“我在潁川過得安逸,聞你為政用事,硬要侵削王侯,疏人骨肉,外間已怨聲載道,究屬何為?特來問你!”晁父深知疏不間親道理。
晁錯解釋:“怨聲原是難免,但今不為此,恐天子不尊,宗廟不固。”
晁父猛然站起長嘆說:“劉氏得安,晁氏心危,我年已老,實不忍見禍及身,不如歸去罷?!闭f完出門登車一溜煙似的走了。晁錯返入廳中,躊躇多時,總覺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只好違背父囑,一意孤行。
時機不到的強行削藩,終于激成七國之亂,造反諸王以“清君側”為名興兵出師。為息諸侯之怒,景帝聽從袁盎計策,下旨斬殺晁錯,滅其族。使者到達潁川,晁錯的老爹已于半月前服毒自盡。其余如母妻子侄等悉數(shù)拿解入都,集體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