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保
名臣晁錯是漢景帝的智囊,因主張削藩而聞名于世。然而,不幸的是,削藩引發(fā)了七國之亂,使他最終被漢景帝誅殺。
有人認(rèn)為,漢景帝是在推卸責(zé)任,無辜的晁錯只是他的一枚棋子,關(guān)鍵的時刻可以舍棄,晁錯死得太冤了。也有人認(rèn)為,晁錯是死有余辜。
其實,晁錯被殺,從種種跡象上看,完全是一場仇殺。司馬遷說:“欲報私仇,反以亡軀?!?/p>
154年,一個叫袁盎的人請將軍竇嬰幫忙安排他見漢景帝,說是有平息吳王叛亂的辦法。在漢景帝屏退了左右包括智囊晁錯后,袁盎才說:“今奸臣晁錯,擅自削諸侯的領(lǐng)地,所以諸侯才被迫起兵。現(xiàn)在唯有犧牲晁錯,歸還吳、楚等國的土地,才可以重獲和平?!睗h景帝聽后,反復(fù)思考了好久,說:“不知道他們的誠意如何?不過,我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放棄對和平的追求?!?/p>
就這樣,晁錯的生死被決定了。
雖然晁錯是被漢景帝下令處死的,但袁盎負(fù)有很大的責(zé)任。為什么袁盎要出如此歹毒的主意?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
在朝中,他與晁錯水火不容,這是大臣們都知道的。有晁錯的地方,袁盎不會去;反之,有袁盎的地方,晁錯也不會去?!皟扇宋磭L同堂語。”
漢文帝時,晁錯的確不得重用。可是到漢景帝時,晁錯大受重用。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老師,漢景帝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特別敬重他。所以,晁錯自從當(dāng)上御史大夫之后,就利用職權(quán)之便,開始收拾袁盎。晁錯讓手下人查袁盎當(dāng)吳國丞相時,有無收取吳王劉濞的金銀珠寶。袁盎也不是什么清官,很快就被查出了問題。
為此,袁盎被查辦了。按照當(dāng)時的刑法,他死罪難逃。還好,漢景帝法外施恩,只是將其貶為平民了事。
袁盎雖逃過了這一劫,但晁錯并沒有打算放過他。事隔不久,吳、楚等七國就叛亂了。晁錯又看到了再次收拾袁盎的機(jī)會。
晁錯對手下的丞吏說:“袁盎收了吳王劉濞的金銀財寶,蒙蔽皇帝說劉濞不會造反。現(xiàn)在,劉濞造反,我打算把袁盎定罪,說他參與了劉濞的陰謀?!?/p>
丞吏回答說:“吳王劉濞已經(jīng)起兵,現(xiàn)在即使殺掉袁盎,也于事無補(bǔ)。再說袁盎只是貪圖錢財,不可能參與吳王謀反?!?/p>
由此可見,袁盎在許多人的眼中,還是一個比較忠毅的人。后來有一個刺客受命刺殺袁盎,也曾說過:“君長者,不忍刺君?!庇纱艘嗫梢娫皇且粋€很不錯的人。
丞吏不贊同,晁錯也不好再堅持。但是,卻有人將這件事偷偷告訴了袁盎。袁盎可不想等著晁錯來收拾自己,因而就有了他星夜尋求竇嬰幫助的事。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為人比較正直,和袁盎相似。另外,他也看不慣晁錯,和晁錯也有點隔閡。在一次朝中的會議上,漢景帝讓大家討論削藩的意見。晁錯力主削藩,和大臣們辯論,語氣極其狂妄。竇嬰雖然說不過晁錯,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由此,兩人結(jié)下了梁子。
所以,袁盎去找竇嬰幫忙,竇嬰一定是竭其所能。袁盎除去晁錯的計謀,估計也是竇嬰幫著謀劃的。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漢景帝為什么要采納袁盎的建議呢?他為什么不再去找晁錯商量對策呢?這也不能完全怪漢景帝,因為晁錯雖是智囊,卻盡出一些讓他不滿意或不能接受的主意。
一是晁錯認(rèn)為,削藩只會引起吳國叛亂,誰知削藩以后,卻有七個國家同時舉兵,聲勢之浩大,讓漢景帝擔(dān)心不已。
漢景帝一定非常后悔,對晁錯的削藩非常不滿。此時,他也許能明白他父親雖然欣賞晁錯,但是并不采納他的削藩政策的原因了。
二是晁錯認(rèn)為那些大臣都不可靠,讓漢景帝御駕親征,由他坐守都城。漢景帝對軍事并不熟,讓他去帶兵打仗,他自然是不想去的。他也并非認(rèn)為那些大臣都不可靠,如竇嬰、周亞夫在他看來就不錯。老爹漢文帝臨死之前曾告訴他:“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睗h景帝在心里一定會這么想:“這樣的智囊,行嗎?”
反過來看,晁錯也真夠笨的,竟然幻想著讓漢景帝御駕親征。他忘了,漢景帝不是雄心勃勃、能征善戰(zhàn)的漢高祖。漢景帝當(dāng)皇帝還沒有三年,就發(fā)生了七國之亂。對于皇帝這個職業(yè)而言,他還是一個新手,并不具備豐富的經(jīng)驗。戰(zhàn)爭的結(jié)果讓他特別擔(dān)憂,他多么希望能夠和平地結(jié)束戰(zhàn)爭。至于諸侯的領(lǐng)地,他可以還給他們。
此時此刻,袁盎帶著他的和平計劃來見漢景帝。可想而知,這對漢景帝多么具有誘惑力,他雖然不太相信吳、楚等國的誠意,但依然想試一試??蓱z的晁錯就這樣成了漢景帝幻想的犧牲品。
袁盎更是不簡單,他可以揣測漢景帝的心理,對癥下藥,從而一舉除去晁錯,達(dá)到復(fù)仇的目的。
不過還有一點疑問,就是袁盎提建議后的十幾天內(nèi),漢景帝都干了什么?他是不是還征詢了其他人的意見?
可能漢景帝咨詢了許多人的意見,而且這些人的意見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拿晁錯做試驗品。
中國有一句古語,就是“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對于晁錯的死亡原因,晁錯的父親曾經(jīng)預(yù)言過。
在晁錯主張削藩,并且變更法令之時,他的老父親特意從家鄉(xiāng)到京城來找他,并質(zhì)問他:“你剛掌握大權(quán),第一件事就是削減封國的領(lǐng)土,離間、疏遠(yuǎn)人家的骨肉,所有的怨恨都會集中在你一個人身上,你為的是什么?”晁錯回答:“你說得對??墒遣贿@樣的話,中央政府沒有威嚴(yán),皇家就不能平安。”老父親說:“姓劉的平安了,姓晁的就要危險了。”
然而,晁錯并沒有認(rèn)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他認(rèn)為父親是杞人憂天,只要有皇帝撐著,就不會有事的。
兒子的固執(zhí)讓老父親很生氣。既然說服不了兒子,老父親就決定服毒自殺。這似乎是對兒子充滿了怨恨,不過也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老父親想利用自己的死,來感化兒子,讓兒子替家族多考慮考慮。不過,晁錯仍然沒有改變主意。
父子之間的對答,清晰地告訴我們,晁錯的死因是:“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p>
當(dāng)時,晁錯在朝中雖然很有權(quán)勢和地位,但是很不得人心。他為人嚴(yán)峻刻薄,不近人情;他雖然聰明,但是瞧不起人,不懂得謙卑;他為政主事,喜歡標(biāo)新立異,經(jīng)常變更法律條令,盡做一些容易得罪人的事。
漢景帝在聽取袁盎的建議后,應(yīng)該找過很多大臣談話,可是沒有人替晁錯說一句好話,都認(rèn)為他該死。
有意思的是,晁錯的刻薄寡恩,除了他自視極高的因素外,還與他推崇申商刑名之術(shù)有關(guān)。漢景帝是他的學(xué)生,晁錯也喜歡教他申商刑名之術(shù),因而,漢景帝殺晁錯,也可謂是得到晁錯的真?zhèn)鳌?/p>
晁錯被殺的原因,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晁錯想殺袁盎,卻激起袁盎的反撲;而朝中眾官僚對晁錯也很不滿,一幫人一致主張除去晁錯。站在漢景帝的立場上,晁錯是被錯殺了;如果站在袁盎的立場上,晁錯卻是死有余辜。
編 輯/孫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