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
荀況《勸學(xué)》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釋為“達到”,這個解釋不準(zhǔn)確,萬泉源在《〈勸學(xué)〉中的“致”和“至”》(《語文學(xué)習(xí)》1997年第5期)中解“致”為“使達到”,非常恰當(dāng)。現(xiàn)行蘇教版教材依然解“致”為“達到”,張忠森先生撰文《釋義應(yīng)從原始義出發(fā)》(《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1年第5期),由《勸學(xué)》中的“至”和“致”的釋義教學(xué)而提出文言文字詞教學(xué)應(yīng)該盡量從字的本義出發(fā)。張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說文解字》對于“至”和“致”的解釋,列舉了語言例,然后總結(jié)說:“從上文對‘至與‘致的本義考查,我們可知兩字的根本區(qū)別:‘至,到達之義,是一種主動性的,不受外界力量的驅(qū)使;‘致,送詣之義,是受外界力量的驅(qū)使。在‘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致明顯有‘使……到達之義,是受車馬等外界力量的驅(qū)使到達千里之遠。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之‘至,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只要自己一步步的朝前走,終有一天能到達千里之遠,不受外界驅(qū)使。這樣區(qū)別之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基本上就可以掌握這兩個字?!备哦灾?,張先生的意思是“至”是“主動性的”“到達”,“致”是“受外界力量的驅(qū)使”的到達,張先生顯然試圖簡單明了地區(qū)分“至”和“致”以利于掌握,但是這個似是而非的解釋無論是對詞的本身意義的解說,還是放在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中,都是不恰當(dāng)?shù)摹?/p>
“至”和“致”是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解釋得非常清楚。
“《廣韻》:‘至,到也?!队衿罚骸粒瑏硪?。《書·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对姟め亠L(fēng)·東山》:‘我征聿至?!缎⊙拧まぽ罚骸鰟t銜恤,入則靡至?!赌印まo過》:‘遠道不至?!抖Y記·雜記下》:‘大功將至。注:‘至,來也?!段倪x·馬融長笛賦》:‘歲五六而至焉。注引《字林》:‘至,到也。到的意義也寫作‘致?!肚f子·外物》:‘廁足而墊之,致黃泉?!夺屛摹罚骸拢烈?。本亦作至?!吨荀滤憬?jīng)下》:‘引繩致地而識之。注:‘致,至也?!?/p>
“《說文》:‘致,送詣也?!稄V雅·釋詁一》:‘致,至也?!抖Y記·中庸》:‘其次致曲。注:‘致,至也?!墩撜Z·子張》:‘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注:‘致,至也?!睹献印るx婁下》:‘可坐而致也。注:‘致,至也?!盾髯印し窍唷罚骸亩聦崱Wⅲ骸?,至也?!稘h書·武帝紀(jì)》:‘存問致賜。師古曰:‘致,送至也。按,‘送至即《說文》所謂‘送詣?!豆珜O弘傳》:‘致利除害。師古曰:‘致,謂引而至也。按,師古解‘致字最確切,‘致是使至。在上古時代,‘至是不及物動詞,‘致是及物動詞?!?/p>
如王力先生所言,“至”和“致”都有“到達”義,比如上引《莊子·外物》《周髀算經(jīng)下》例中,“致”就同“至”,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至”是“到”,是不及物動詞,“致”是“使到達”,是及物動詞?!爸痢弊鳌暗竭_”是陳述對象的“到達”,“致”作“使到達”是陳述對象“使某人或某事物到達”,形式上就是“致+賓語”。上述引例可以為證,“其次致曲”的意思是“次一等的人可以使事理的某一方面顯示(推究事理的某一方面)”,“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的意思是“君子學(xué)習(xí)來使道到達(獲得道)”,“可坐而致也”的意思是“可以坐著使冬至日到達(推算出以后一千年的冬至)”,“文而致實”的意思是“能辯說而使實在真誠的內(nèi)容顯現(xiàn)(達到實在真誠)”,“存問致賜”的意思是“慰問使賞賜到達(給予賞賜)”,“致利除害”的意思是“使利益到達(獲得利益)去除患害”,同樣,《勸學(xué)》中的“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也是“使到達”,只不過它的特殊在于“使”的對象是“假輿馬者”的自己,而且在文中被省略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借助車馬)使自己到達千里遠的地方”,張先生引用了《說文解字》對于“致”“送詣”的解釋,卻誤解為“受外界力量的驅(qū)使”,“使到達”和“受外界力量的驅(qū)使”意義完全不同,張先生的解釋是不符合“致”的意義用法的。
再從文章的內(nèi)容表達看,荀子《勸學(xué)》旨在勸勉人們勤奮學(xué)習(xí),第二節(jié)文字從學(xué)習(xí)的作用角度闡述“學(xué)不可以已”,荀子認為君子超越常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假于物”,強調(diào)的正是人的主動性。這一節(jié)文字的核心句子是“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前文和后文,荀子用“登高而招”對于“高”的借助、“順風(fēng)而呼”對于“風(fēng)”的借助、“假舟楫者”對于“舟楫”的借助所取得的效果來闡明君子要善于學(xué)習(xí),借助前人和他人的智慧,因此,無論從闡述句對中心句的支撐,還是從前后文句的連貫看,都不可能在“善假于物”的統(tǒng)馭之下和四個連續(xù)論述的比喻句中摻入一個強調(diào)“受車馬等外界力量的驅(qū)使到達千里之遠”的句子,而應(yīng)該順理成章地用“假輿馬者”,對于“輿馬”的借助和前后文句構(gòu)成系列論述來闡明觀點。
語言學(xué)界有個說法“例不十,法不立”,對一個詞的意義解說必須有大量的語言例作為佐證,張先生在文中沒有提供更多的例子。實際上,“致”作“使到達”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用法,下面的句子都是例證,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為了譯文的簡便通順容或相機處理,但它的基本意義是確定不移的。
(1)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莊子·逍遙游》)
(2)衡善機巧,猶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后漢書·張衡傳》)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4)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勾踐滅吳》)
(5)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淢。(《史記·夏本紀(jì)》)
(6)如此,漢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史記·河渠書》)
(7)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列傳》)
(9)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史記·刺客列傳》)
(10)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史記·趙世家》)
(11)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記·魏公子列傳》)
(12)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史記·淮陰侯列傳》)
(13)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14)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15)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蘇軾《教戰(zhàn)守策》)
(16)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17)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18)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19)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20)及過,泚固致大綾三百匹。(柳宗元《段太尉逸
事狀》)
(21)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韓愈《祭十二郎文》)
(22)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
事實上,古漢語中還有很多由“致”作“使到達”而構(gòu)成的詞語,像“致士”的意思是“招致賢士,使賢士至”,如“伯柳達仇人,解狐薦冤家,方回叩頭以致士,禽息碎首以推賢”(《抱樸子·詰鮑》);“致仕”的意思是“把官位還給國君,辭官歸居”,如“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傳·宣公元年》);“致身”的意思是“獻身出仕”,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致政”的意思是“歸還政事”,如“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xué),七十致政,唯衰麻為喪”(《禮記·王政》);“致意”的意思是把自己的用意表達與人,如“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戰(zhàn)國策·趙策》);“致敬”的意思是“表達敬意”,如“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孟子·告子》)。現(xiàn)代漢語中依然保留這種用法,如“致函”、“致電”、“致辭”、“致敬”、“致禮”、“致力”、“致謝”、“致意”等等,“致”都帶著賓語,作“使到達”解。
其實,從字的構(gòu)成看,“致”從“攵”,“攵”同“攴”,章太炎先生說:“凡作事之字多從攴?!保ā墩绿渍f文解字授課筆記》第三篇下)章先生釋“敏”說明:“古人作事皆從攴”。漢語中有很多從“攵(攴)”的字,像“敲”、“啟”、“效”、“政”、“數(shù)”、“改”、“敕”、“斂”、“敵”、“救”、“赦”、“敗”、“收”、“攻”、“畋”、“牧”、“教”、“攽”、“敉”、“攷”等等,都是帶主動色彩的,沒有解作“受……”的。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