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芹
初中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閱讀的要求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注重把研究性學習全面融入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問題來帶動學生,用問題來激活課堂,給閱讀教學一片研究的天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閱讀教學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一、啟發(fā)引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初中生天性好奇,他們往往有主動探求奧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內在需求和傾向。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共同學習,從而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的內在興趣和研究欲望。要善于抓住奇巧關鍵之處,激發(fā)矛盾,促使學生懂思、愿思、會思。促進學生探究往往有以下幾個步驟:
1.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從文中字、詞、句的理解探究中,于有疑處存疑,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測生詞的意義,逐個擊破。
2.教師朗讀課文,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主旨與層次結構,對語音語調進行糾正,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和朗讀能力。
3.精讀課文,深入探究文章的思路、主旨和寫作意圖,于無疑處生疑,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常我們閱讀課文,起初覺得無疑,認為沒有什么必要再深入探討下去。這種觀點是極為錯誤的,這樣做會造成對文章內容的不求甚解。如果我們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從細微處入手,對文章的謀篇布局、創(chuàng)作的意圖、表達的技巧作深入探究,就會發(fā)現問題多多。如果將這一問題認真探討,就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許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合作溝通,形成良好的研究習慣
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小組活動,實施分組學習,為學生提供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有分工、有合作,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運用語文工具完成任務,并獲取、分析、處理信息,歸納總結,最后解決問題。
筆者認為,在小組合作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研究的內需
情境教學是一種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我在講《智取生辰綱》一文時,在多媒體上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中與課文相關的電視片段,使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形象認識,他們興趣高漲,對吳用的神機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對課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徹。
2.設計分層活動,給予每個學生研究的機會
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小組活動。但為了照顧大部分學生,教師設計的活動往往是面向中等生和優(yōu)秀學生,后進生由于學習基礎較差和其他原因,總是不愿意或得不到參與活動機會。他們對這們的學習活動越來越不感興趣,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此,筆者提倡教師設計分層活動——讓個體學習和小組互動相結合。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給予不同的活動任務;要求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教師安排的活動內容。
3.體驗學習成功,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體驗過成功的喜悅,直接影響到孩子學習的動力和一生的情感發(fā)展。因此,作為一名稱職的初中語文教學,就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地爭取成功、體驗成功,這樣可以提高孩子成就的動機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養(yǎng)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為手段,指導學生開展合作,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具體安排上,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三、正面評價,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
語文閱讀教學中,評價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老師的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對自己在閱讀學習中取得的成績有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建立起自信,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全面落實發(fā)展。因此,在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還要對其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等因素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歸納、總結和應用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的相互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
1.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要稱贊其勇氣,以親切、肯定的語氣給予熱情的鼓勵,進行真誠的表揚,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的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fā)提問的熱情。這樣,任何學生都沒有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發(fā)言。
2.碰到冷場時,教師要對學生及時鼓勵,調動大家的情結。如:誰來試一下,說錯了不要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通過教師的鼓勵,肯定會有學生響應,經常這樣訓練后,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由于不耐煩而直接提出問題,學生就會失去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問,敢說,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總之,我們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使學生的語文閱讀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大大提高其綜合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大豐市白駒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