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美學思想體系是純粹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美學,它以“道”為核心,以“自然美”為精神內(nèi)核;從“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觀點出發(fā),闡釋了宇宙空間內(nèi)的萬物生存之道。道家認為:人與自然界都具有平等的審美體驗,通過審美可以進入超脫、淡然、淳樸、自由的精神境界,在無功利的審美過程中,體現(xiàn)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進而達到生命本性的回歸和精神家園的重建。在此,擬從三個方面來論述道家美學的精神意蘊:道家自然美的內(nèi)涵、道家自然美的表現(xiàn)與道家自然美的當下意義。
關(guān)鍵詞:道家;自然美;當下意義
道家美學是純粹意義上的自然、自由的美學形態(tài),主張以自然為本,在追求藝術(shù)真善美統(tǒng)一的過程中,道家始終把真和美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實現(xiàn)自然、本真之美,提倡素樸、原初的狀態(tài),換言之,道家美學的精神內(nèi)核是自然美。自然美“在美學史上是個引人關(guān)注的問題?!盵1]自古對自然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曾繁仁先生認為:“自然之美不是實體之美,而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關(guān)系之美。它不是主客二分的客觀的典型之美也不是主觀的精神之美,而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關(guān)系之美?!盵2]那么,道家理論體系中,如何詮釋自然美的內(nèi)涵,是本文首要探討的問題。
一、道家自然美的內(nèi)涵
道家的自然美是關(guān)系美,所謂關(guān)系即是指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關(guān)系,也是人與物之關(guān)系,更是人類與大自然之關(guān)系。事實上,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孤立的、抽象的主觀自然美或客觀自然美,任何美都是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的辯證之美,美處在共存的關(guān)系中,因此,自然美的內(nèi)涵不是單一的,具體說來:
其一:辯證之美。老子認為:一切事物皆應(yīng)順其自然發(fā)展,不應(yīng)對其施加外力而改變其本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簡言之,對其本質(zhì)特性不加以破壞,才是自然。老子的觀點本身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當然也體現(xiàn)了辯證之美,對人類而言,自然界是作為客體存在的,于是,善待主體、尊重客體是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更是有效的生存法則。具體的要求我們在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的同時,也要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才能讓主體和客體恰當?shù)慕蝗谂c滲透,進而,領(lǐng)悟辯證之美的意義?!兜赖陆?jīng)》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3]上述所言,提到了美與惡,有與無,善與不善,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的辯證關(guān)系,八對范疇鮮明的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思想,說明美與惡、有與無的并存,更彰顯難易相成,得失平衡的道理。實際上,“世界上所謂善惡美丑的分別都是因為設(shè)立了標準才出現(xiàn)的,肯定事物的同時必然否定某些事物?!盵4]道家提倡自然之道,講求主客之間的辯證。在此種思想的引導下,我們不會輕易被事物外表蒙蔽,更不會以偏概全,它教會我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而減少對事物判斷的誤差,并提高對事物本質(zhì)面貌的認識,從而達到對事物自然美的原始觀照,在辯證中看到自然美的深刻意蘊。我以為,老子辯證法的意義亦在于此。
其二,本性之美。體味本性之美的題中要義是本性回歸,所謂本性回歸就是要讓生命回歸到最原初、最真實的一面,道家倡導素樸、天真、自然的狀態(tài)?!兜赖陆?jīng)》中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盵5]“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盵6]這兩句話反映了共同的主題:即復歸本性和質(zhì)樸的重要意義。樸也,真也,美也,生活中,當行動單純,心靈淳樸,私欲減少,欲望降低,自然做到本性回歸。老子認為,回歸質(zhì)樸是物類的本性使然,因而,老子主張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要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中生長,不顧外在的束縛和禁錮,把生命中最真實、最天然的部分展現(xiàn)出來。他觀念中的返璞歸真也要求把萬物復歸原位,此種自然美是“一種天地人各在其位的本然狀態(tài),進入這種本然狀態(tài)才能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人與萬物美好生存的境遇。”[7]
莊子也主張精神上的本真、自然,倡導隨緣自適,要求按照生命本真意味生活,并努力追求生命本體價值。莊子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zhì),人類融入于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養(yǎng)生,尊生,做生命的主宰,主張人的精神要順從自然法則,按照自然界運行的普遍規(guī)律來把握生命,不僅如此,在形體上莊子也試圖要達到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guān)系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莊子以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了我們形體,所以,不要因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要始終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忘初心,回歸本心,在本心中體味自然美的韻味。
其三,和諧之美。道家美學是關(guān)乎人類存在本身的民間美學,它是屬于所有人的美學形態(tài),它能夠帶給每個人精神盛宴,道家美學對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關(guān)注的,道家關(guān)注帶有烏托邦性質(zhì)的社會生活,在重塑人類精神家園的核心體系中,此種社會類型的提倡并不是空想,而是給予人類精神家園構(gòu)建的可行方法,即我們要敢于相信審美烏托邦,更要堅信通過烏托邦之美所達到的和諧之美。老子筆下有這樣的描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此處,老子明確表達了自己對理想世界(烏托邦社會)的構(gòu)想,在那里,人類可以自由、逍遙、依其本性的生活,不受任何外在物質(zhì)或精神枷鎖,這是無為自化、無欲無知的素樸社會,只有這樣的空間,才能讓人類找到足夠的精神依托和精神存在感,從而享受美好社會帶來的和諧之感,和諧之美產(chǎn)生具有和諧氣息的安全感,帶有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安全感的空間是人類生存的最佳家園。老子筆下的審美空間,給予人類存在感,以及更為深刻的家園意識。家園意識體現(xiàn)深刻的哲學韻味,它時刻提醒我們,追求生命中的“自然美”,保持生命的素樸本色,建構(gòu)自身獨特的精神世界。海德格爾有句名言:“詩意的棲居”,我以為,這里的棲居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居住,而是精神上的逗留、精神上的美好存在,此種存在涵蓋了生態(tài)觀、人文觀、審美觀完好統(tǒng)一的理念,是對物質(zhì)生存空間的超越。
上述所言均為自然美的內(nèi)涵,不同的內(nèi)涵承載不同的文化意蘊,自然美作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應(yīng)是多樣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二、道家自然美的表現(xiàn)
第一,主張自然無為。老子認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盵9]簡短的幾個字將道家美學的精髓概括的淋漓盡致。道家思想體系中提倡自然,并引導百姓順應(yīng)自然,在順應(yīng)自然的同時,還要無欲無求,以自然無為為大美,即以人的情感、精神的純自由狀態(tài)來展現(xiàn)美。自然無為的根本是減少欲望,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所謂有所為,是要審時度勢,適當取舍,做重要之事;所謂無所為,是要適當放棄或不去做某些事情。老子主張要從內(nèi)、外在兩方面來實施無為之政。從大方面來講,國家要禁止各種誘惑,比如舉賢、重貨等;從小方面來講,要減少個人私欲,只求身心健康,飽食終日。于是,百姓生活在混沌、古樸的社會之中,自然能體會無為與自然的益處,更能感受到宇宙的廣闊和自然的偉大?!白匀蛔鳛槊雷罡镜奶匦允潜緛砣绱?,不假外求,無任何外力施于其上。因此就天地萬物而言,自然就是萬物并生而不悖的自然生態(tài),是天地萬物的本來就有的無限生命力,以及這種生命力表現(xiàn)出的有序性、和諧性;就作為個體的人而言,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與自得其樂,是個體心靈的無蔽狀態(tài)?!盵10]事實上,《道德經(jīng)》中也闡釋了這樣的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盵11]老子以為, 人只有破除束縛,心思單純,減少欲望,自由自在,才能最大化的獲得精神自由,最大化的感悟自然美,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意味著回歸人心的淳樸,達到自然無為。實際上,自然無為是極高尚的精神境界,自古人類所主張的復歸都是對科技時代異化的克服。老子的復歸主要依靠個體心靈的自由解放。個體心靈用大胸懷、大氣度、大格局、大境界去擁抱宇宙之寬闊和自然之偉大,才能體會到大美之境界。
第二,反對人為修飾。道家筆下的自然美,是自由的、個性的、本真的、天然的,不加任何人為修飾。道家處處講求適性,使個體的感情獲得自然流露,此種自然而然、反對刻意雕琢的自然美,也不排斥對殘缺美的追求。莊子筆下有許多形體丑、心靈美的藝術(shù)典型,借助這樣的抒寫,莊子主要想凸顯德行和品性等內(nèi)在修養(yǎng)的重要性:
《莊子·德充符》中講:“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圣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也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12]
此處,德可以理解為道德、德行、品行;充具有充滿、充實之意;符即是符號、標志;德充符即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標志。換言之,在莊子筆下,道德的完善和品行的高尚可以遺忘其形體,更可以忘掉形體之缺陷。在這一篇中,莊子提到了曲足、駝背、缺唇、頸生大瘤等形式的不完美,一個是形殘,一個是貌丑,但他們卻擁有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他們無視形體上的缺陷,注重對精神世界的修行,與此同時,還按照自己的本真愿望,自由、率性的生活。這是內(nèi)在的美,是不加人為修飾的本真美,也是莊子所說的“大美”。此種美是渾然天成的,可以超越世俗的界限。的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美是一樣東西的美,大美則是無法描述的宇宙、天地萬物之美,老子提倡的美不是通過外在之物或外在形態(tài)展現(xiàn)的,而是表現(xiàn)在自己的心靈體驗中,更是內(nèi)在修行的重要表現(xiàn),這種獨具內(nèi)涵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最自然的美。
第三,追求天人合一。無論是主張自然無為,還是反對人為修飾,都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再現(xiàn)。所謂天人合一,即天和人的融合與歸一,毫無疑問,這是更為高尚的修為,道家美學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此方法的真諦便是敬畏上天,信奉天人感應(yīng)。莊子所說的虛靜狀態(tài)是通往天人合一的路徑,只有無為、自然才能進入虛靜狀態(tài)。老子所說的無欲以及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說明自然美的真諦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在道家的觀念中,自然美之所以能夠作為最高的價值范疇存在,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人與天地萬物最根本的同一性,即人與自然是一體化的,因此,作為人類,要和自然保持友好、和諧之關(guān)系。自然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必須時刻保持與自然的同一,只有人類和自然同一發(fā)展了,那種來源于生命本真存在的“天地之大美”才能得以展現(xiàn),人類不是凌駕于這種大美之上的萬能物主,而是與自然有平等意識的生命載體,大美的體味和習得要靠人類的精神和心靈體驗。因此可見,人類的修心養(yǎng)性是必要的,更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前提。老莊都鼓勵素樸、天真、不加任何人為修飾的自然美,說明“真正的自然之美只有在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之日才會完全呈現(xiàn)出來,即人的心靈真正恢復到‘赤子之心的時候——當人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之時,自然才會向人呈現(xiàn)自己的‘大美,這一切又有待于人類社會真正實現(xiàn)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合一?!盵13]
三、道家自然美的當下意義
道家美學“作為東方古典形態(tài)的、具有完備理論體系和深刻內(nèi)涵的存在論哲學美學思想與人生智慧,業(yè)已成為人類思想寶庫中的一份極為重要的遺產(chǎn),也是當代人類療治社會與精神疾患的一劑良藥?!盵14]換言之,道家美學是治愈人類精神疾病的良方。因此,領(lǐng)悟自然美的內(nèi)涵,不僅可以豐富個人的精神生活,更可以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作貢獻,因而,在生活節(jié)奏飛快,物質(zhì)相對充盈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挖掘道家自然美的多元化當下意義。
首先,自然美是個人精神疾病的治愈良方。個人是社會中的最小分子,盡管是最小分子,他仍需要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向存在,即不僅要獲得充足的物質(zhì),更要有富裕的精神享受。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容易得到滿足,而緊隨其后的精神生存危機也漸入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信念,開始缺失自己的信仰,開始迷失自己的生活,毫無疑問,這些懷疑、缺失、迷失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更會危機人類的精神健康,從而導致精神疾病的滋生。此時,我們是否該反思當下,是否該回歸傳統(tǒng),重新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還人類一個澄明、空靜的生存空間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jīng)歷過五千余年的風風雨雨,積淀成了令我們自豪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道家美學是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更是非常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它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的確,文學是關(guān)系到人類生命存在本身的重要精神載體,而道家美學則是從審美角度來聯(lián)系人類生存命運的。葉舒憲教授在其《文學治療的原理與實踐》中這樣認為:“從文化生態(tài)的角度來講,文學藝術(shù)的功能在于維系作為語言符號的人的精神生存和健康,”[15]可見,文學藝術(shù)具有精神治療的作用,同理,道家美學也具有精神治療作用,它告訴我們要相信自然、敬畏自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它讓我們學會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在心齋、坐忘中體味物我兩忘的高尚境界;它給予人類愉悅、快樂的精神空間??傊?,道家美學作為人類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能讓我們享受異樣的人生內(nèi)涵,因為“文學以整體擁抱世界,但是歸根結(jié)底它所擁抱的是人生,文學的意蘊是人生的意蘊”[16]簡言之,道家美學與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息息相關(guān),所以,掌握道家美學的精神內(nèi)核,能夠治愈人類的精神疾病,撫慰人類的心靈,使人類有正確、合理的自然觀、生命觀。
其次,自然美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是個人賴以生存的載體,因此,道家自然美給予個人精神養(yǎng)料的同時,也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以及莊子的至德之世,都是具有烏托邦性質(zhì)的社會型態(tài),而這樣的社會空間是藝術(shù)化的、審美化的,此種空間的建構(gòu)并不是憑空想象的,它是建立在關(guān)乎人類生命存在本身基礎(chǔ)上的。說到生命存在,我們會想到生命存在的物質(zhì)方面和精神方面,也就是我們該怎樣生活和如何生活的有質(zhì)量的問題。所謂生活的質(zhì)量需要物質(zhì)和精神的全面發(fā)展、平衡發(fā)展,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家美學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修行方法,道家美學體系中,提出了若干的美學范疇,如道、自然、樸、玄與妙、虛靜、美;破除通行價值觀之權(quán)威性、破除通行的思維方式、向往神妙境界;這些范疇都關(guān)系到人類生命存在的宇宙之道、生活之道、生命之道、生存之道。把握好生存乃至于生命之道是擁有更高質(zhì)量生活的根本。
所謂高質(zhì)量生活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與外在都達到了應(yīng)有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即是和諧。自古以來,和諧社會是人人向往的,只有社會和諧,生活安定,我們才會過上相對完善的生活。道家傳承的自然美讓我們對道產(chǎn)生神秘的、豐富的想象,使每個人都想追求素樸、自然的生活,都希望通過心齋、坐忘來提升生活質(zhì)量。久而久之,我們生活的空間將充斥著恒久的意義,自然、和諧也就水到渠成。有人說,人類不該相信烏托邦般的社會,人類要活在現(xiàn)實中,可是,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不對藝術(shù)化和審美化的世界心存向往,整個人類社會的精神生活空間又何以保證?事實上,人類需要審美化的心靈世界。然而,幾千年前,道家就為人類營造了這樣的世界,讓后人心生向往,并努力接近。我想,這便是道家自然美所散發(fā)的恒久價
值吧!
最后,自然美是人類生態(tài)平衡的基本保證。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個人和社會都是地球家園中的重要分子,因而,我們的任務(wù)就是要保護號地球母親。經(jīng)濟學家芭芭拉·沃德與生物學家勒內(nèi)·杜博斯撰寫的《只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guān)懷和維護》,其中明確提出了“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的觀點,在書的最后,作者也明確指出:“在這個太空中,只有一個地球在獨自養(yǎng)育著全部生命體系。地球的整個體系由一個巨大的能量來賦予活力。這種能量通過最精密的調(diào)節(jié)供給了人類。盡管地球不是受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難以預測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養(yǎng)著、激發(fā)著和豐富著萬物。這個地球難道不是我們?nèi)耸篱g的寶貴家園嗎?”[17]的確,地球是我們寶貴的家園,于是才要求我們加倍的保護。道家美學中的自然美便是對保護家園的最好詮釋,道家美學是純粹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美學,具有當下的生態(tài)意義。道家當時就認為,人與自然必須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實現(xiàn)自然界的平衡發(fā)展,才能把根植于生命本源的自然美呈現(xiàn)出來,不論是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在當下的社會,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觀念都是意義重大的。體會自然美的內(nèi)涵和底蘊是保護地球家園的前提,踐行自然美理念是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唯有如此,才能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統(tǒng)一,實現(xiàn)維護地球家園生態(tài)平衡的目標。
尤西林先生認為,自然美是一種作為生態(tài)倫理學的善,即自然美不僅關(guān)系到生態(tài)學,也關(guān)系到倫理學,可見,自然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以及傳播人心向善的意義是重大的。誠如其在《人文科學導論》中所言:“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中,有一種普遍而悠久的經(jīng)驗形態(tài),它既非自然宗教崇拜,又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功利權(quán)衡,而是對自然由衷地贊美。這就是自然審美?!盵18]簡言之,保護環(huán)境需要人類對自然的贊美,而不是一味的崇拜,更不是一味的破壞。道家美學中處處閃耀著人與自然平等思想的光輝,平等的同時還需愛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且,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本身亦是人性陶冶的方式。保護自然,人類才能獲得超越的體驗和非凡的審美感受,自然美告訴我們不僅要保持生態(tài)平衡,還要解放自然,因為對自然的解放也是對人類自身的解放。
綜上所述,道家自然美的終極目標是要達到人類自身的解放。自然美不僅是辯證之美、本性之美,更是和諧之美,因此它主張自然無為,反對人為修飾,崇尚追求天人合一。自然美與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關(guān)系密切,因而,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自然美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式如何變化,自然美都是人類正確自然觀和合理生態(tài)觀的前提,自然美是個人精神疾病的治愈良方,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也是人類生態(tài)平衡的基本保證。
注釋:
[1]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8.
[2]曾繁仁.生態(tài)存在論美學視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2010:453.
[3]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39.
[4]李耳、莊周著.夏國強譯注.老子 莊子. [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4.
[5]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51.
[6]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50.
[7]曾繁仁.生態(tài)存在論美學視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2010:463.
[8]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70.
[9]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45.
[10]李青春.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49.
[11]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440.
[12]陳鼓應(yīng).莊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158.
[13]李青春.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 [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50.
[14]曾繁仁.老莊道家古典生態(tài)存在論審美觀新說[J].文史哲,2003,(6),5.
[15]葉舒憲.文學治療的原理與實踐[J].文藝研究,1998,80.
[16]劉俐俐.流浪漢小說:由浪漫到深沉——立足于西部流浪漢小說的歷史回顧[J].小說評論,1996,(2),42.
[17]芭芭拉·沃德、勒內(nèi)·杜博斯.國外公害叢書編委會譯.只有一個地球[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尤西林.人文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6.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曾繁仁.生態(tài)存在論美學視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2010年.
[3]李耳、莊周著.夏國強譯注.老子 莊子[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4]李青春.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5]曾繁仁.老莊道家古典生態(tài)存在論審美觀新說[J].文史哲,2003年.(6).
[6]劉俐俐.流浪漢小說:由浪漫到深沉——立足于西部流浪漢小說的歷史回顧[J].
小說評論,1996,(2).
[7]尤西林.人文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8]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作者簡介:孫宇(1990-), 吉林德惠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文藝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理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