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坡詞中總關(guān)情,也正因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增加了東坡詞中的情韻,打動了讀者千年。然而,在理學興盛的宋朝,東坡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在釋放情感的同時又會有所克制,東坡詞多是以景結(jié)情,以清遠的意境沖淡濃稠的情感,令讀者感受到其開闊的心胸和曠達的情懷。
關(guān)鍵詞:東坡詞;情;理;以景結(jié)情
人都說東坡詩“情理兼盛”,意即詩中既包含豐富的情感,又不乏理性的克制,筆者卻認為這個詞用來形容“東坡詞”也許更為恰當。東坡多情,這情更多地投注在其詞中而非詩中。不僅東坡如此,整個宋朝的文人皆有這種傾向。詩言理、詞抒情是宋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總體趨勢。東坡詞雖多情卻又不沉浸于中,理學精神要求的克制使得東坡詞的結(jié)尾往往是令人沉靜的清曠與高遠。
一、人生自是有情癡
東坡不朽,貴在“多情”。
東坡詞中最能體現(xiàn)其豪放風格的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而其婉約詞的代表則是《蝶戀花》。兩闕詞都是詞中難得的佳作,最能體現(xiàn)東坡詞豪放與婉約兼容并包的特點,巧合的是它們卻都有同一個詞——多情。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東坡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是一種因理想和政治上的失意而造就的“多情”。時光已經(jīng)無情地逝去了,周公瑾年紀輕輕便已有雄功偉業(yè),而我蘇軾空令歲月蹉跎,至今于政治上無任何建樹,曾經(jīng)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隨著頭頂滲出的白發(fā)而漸行漸遠,怎能不感慨萬端呢?在《蝶戀花》中,墻內(nèi)正值青春韶華、無憂玩樂的佳人勾起東坡對自己青春年華的懷念,當佳人笑聲漸悄時,一同消失的還有東坡記憶里的笑聲,這笑聲中有他自己的,有弟弟蘇轍的,也有愛妻王弗的。當他突兀地陷入孤身自處的現(xiàn)實,他只能無奈地悲嘆“多情總被無情惱”,這是一種對親情、對世事無常的“多情”。所以說,東坡的情無處不在,他把不能自持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他的詞中。
“多情”是東坡一生不能超越的關(guān)隘,他也曾自嘲“苦被多情相折挫”(《蝶戀花》)。然則東坡詞,可貴的便是這份不能自持的“多情”。正因情多,才會使無奈、困惑、眷念、執(zhí)著這些復雜又永恒的情感主題才一直縈繞其中,使得東坡詞穿越千年的風塵,至今仍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二、此事卻關(guān)江與月
東坡詞情多而不凝滯于中,終究是還是和東坡深受理學精神的支配有關(guān),每當情至濃處,東坡總能宕開一筆,以高遠的意境沖淡濃稠的情感。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結(jié)尾處“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典型的以景結(jié)情,這是蘇東坡和李清照、李后主極為不同的地方。去讀易安詞,讀者會發(fā)現(xiàn)李清照在抒情時總是追求一種淋漓盡致的表達,當愁緒襲來,她絕不隱藏絕不克制,就是要它洶涌而出傾瀉而下,要讓人完全地沉浸在愁緒里不能自拔?!斑@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也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愁緒無法排遣,反而讓人更添絕望之感。李后主亦是如此,“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這愁緒是要人深深地沉浸其中的。可是蘇軾絕不這樣,他的詞中有一種理性在,讀者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他詞中的克制。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他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那些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和自己的政治失意形成鮮明對比,誰能說他的愁不夠多、不夠深?他也自嘲自己“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那要如何,一味沉浸其中?這便不是蘇東坡了,他的情緒很快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江”給人遼闊之感,“月”則是高遠的象征,東坡將無處排遣的悲愁和遼闊高遠的江月結(jié)合在一起,融于天地間永恒不變的事物中,以達到釋放愁情的目的。讀者怎會不折服于東坡遼闊的心胸和曠達的情懷?東坡詞的超脫之處,正見于此。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亦是以景代情,高遠的意境及時遏止住即將一瀉千里的愁思?!短K軾詞集》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行香子·過七里瀨》)
“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保ā督亲印す律街耖w送述古》)
“情亂處,青山白浪,萬垂千迭?!保ā稘M江紅·懷子由作》)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保ā朵较场罚?/p>
“舞罷魚龍云海晚,千古恨,入江聲?!保ā督亲印罚?/p>
“魂斷,魂斷,后夜松江月滿。”(《如夢令·題淮山樓》)
無不是以景結(jié)情,化多情于高曠的意境中。
可以說,正是這些清風與江月,才使得東坡詞完全不同于柳、歐詞的纏綿幽咽,一掃女兒家的脂粉氣,多了些大丈夫的偉岸與灑脫。
三、結(jié)語
李清照和柳永的詞情感太過,讀者與之的距離過近反覺俗淺;黃庭堅和辛棄疾的詞理志太盛,讀者與之的距離又過遠反覺高冷。唯東坡詞,既能入乎其內(nèi)為塵世俗情所困,道出一個凡夫俗子對情的執(zhí)著與無奈,又能出乎其外放逐心靈于高遠的天地間,保持一份士大夫文人當有的清曠胸懷。這層審美的距離不近也不遠,恰到好處地打動讀者的心弦,于是東坡詞為民眾喜聞樂道了千年。
參考文獻:
[1]蘇軾.蘇軾詞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M].人民文學出版社
[3]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
[4]周汝昌、唐圭臬等.唐宋詞鑒賞辭典(第二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簡介:孫倩,女,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