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文霞
摘 要:“無為”道家指清靜虛無,順其自然。老子的無為思想是老子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是一種處事的方法,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對中國人的文化底蘊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本文將從老子無為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無為思想的含義以及影響等幾個方面簡要論述老子的無為思想。
關(guān)鍵詞:老子;無為;道;思想
老子道德經(jīng)短短五千余字,言已盡而意悠遠。正如梁代蕭統(tǒng)評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蓖ㄓ^老子之文,所立之意為何?無疑是“道”。在作者看來,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原,是萬物的準則。為了遵循這個準則,我們要做的就是“無為”。
一、無為的含義
1.道的含義
《說文》云:“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睆堘纺杲忉屨f“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做道”。在老子之前的文獻中已經(jīng)有“道”字,如《易經(jīng)》中“履道坦坦”、“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逼渲械雷纸杂械缆分狻D敲?,老子的道指什么呢?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崩献诱J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或宇宙本原,既然是世界的本原,那么天地自然產(chǎn)生,萬物運行都必須遵循其道,因此這里道又有遵循的意思。這里,就有一個矛盾,那就是世界的本源是道,道既是道路,又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某種規(guī)則。其實這里道又有權(quán)威的含義在里面,就像法律一樣。法律一詞既表示所有我們必須遵守的法律,也表示我們必須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辦事,因為法律本身具有權(quán)威性?;氐健独献印飞蟻?,既然,我們都必須遵循道,那么,就祥遵循法律內(nèi)容一樣,我們必須遵循的道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我認為是無為。
2.無為的含義
《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睙o為,表面上解就是無所作為即什么都不做。但是按照老子的無為即無不為講,不做即是做,無為是另一種作為。老子的無為思想有幾種含義。
首先,在個人修身養(yǎng)性方面:“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柔聲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都告訴我們清凈寡欲,不要過度追求個人欲望,要懂得守柔貴弱,謙退處下的道理,不要妄自作為。
其次,在社會教化方面,“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等表明,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社會教化方面不提倡宣揚,即不提倡樹立典型示范,要在無知無覺中教化民眾。
最后,在治理國家方面,“治大國,若烹小鮮”、“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薄ⅰ笆ト酥危禾撈湫?,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則無不治”治國的無為思想表面上看是愚民,其實正是在道的思想下的一種順其自然,使民眾自我開化的一種政策。因為在道看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有其調(diào)節(jié)的方式,不是一層不變的,因此,不需要我們過度作為。
二、老子無為思想的意義
1.老子無為思想對后世哲學的影響
每一種思想的出現(xiàn),其意義不僅在于這種思想所表達的內(nèi)容,還在于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啟發(fā)。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以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更起了重要的作用,最明顯的繼承發(fā)展老子無為思想的是莊子。莊子將老子的無為思想更加具體化的表現(xiàn)出來。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莊子·駢指》說: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駢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義之行,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
這篇講人的行為必須合乎自然,順乎人情,反對以仁義來誘惑天下,這正是對“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進一步闡發(fā)。
在國家治理發(fā)面,《莊子·應(yīng)帝王》篇中: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
這篇講統(tǒng)治者順應(yīng)人性之自然,不用政令法律去干涉,使民自足自安。
2.老子無為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當今中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在人與自然方面,老子的無為思想告訴我們不能過度使用資源,要愛護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可循環(huán)的利用自然資源,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次,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在不斷尋求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同時,思想上也越來越追求進取,張揚個性。但是這種過分的追求不僅使他人緊張,也是自己心力交瘁。在這種情況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會讓心靈回歸到自然的狀態(tài),順應(yīng)自然,合乎人情。最后,道家的無為思想與儒家的有為進取思想共同構(gòu)成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重要部分,使得我們在為人處事時一攻一守,進退得當,形成了中華民族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學。
參考文獻:
[1]蕭統(tǒng).文選序[M].昭明文選譯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4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德)貢特·奈斯克、埃米爾·克特琳.回答——馬丁·海德格爾說話了[J]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69
[4]錢穆.關(guān)于<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M].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22
[5]劉鶴丹.老子思想溯源[D].成都巴蜀書社,2012:31
[6]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M].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3
[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