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敏
摘要: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過的這30多年,曾一次次以實績擊破所謂“中國崩潰論”一樣,隨時間流逝,中國有自信以實踐的邏輯打破世界歷史的宿命,走中國特色之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特色;跨越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述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fā)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
簡而言之,中等收入陷阱可概括為:比起較富或較窮的國家來說,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會相對較慢。
二、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
從全球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可歸結成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結構轉型錯失時機;二是體制變革太過滯后;三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決策失誤;四是遭遇創(chuàng)新瓶頸;五是忽視發(fā)展的公平性問題。這些原因的具體表現(xiàn)在這里將不多做贅述,但是針對中國而言,中國具有其獨特的社會經濟背景,因此可能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也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結合中國國情,我們從一下四個方面闡述可能是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
1、經濟因素。在我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各類要素,包括:土地、資源、能源、勞動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邊際報酬不斷下降,因此我國發(fā)展的比較優(yōu)勢也在不斷減少。此外,中國正處在城鎮(zhèn)化加速時期,還出現(xiàn)了所謂“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劇、交通擁擠、公共服務欠缺、形成各類貧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問題。
2、社會因素。經濟增長是把“雙刃劍”,它本身既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給人民帶來福利;又帶有摧毀性的一面,加劇不平衡。國內外研究都表明,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政府與社會之間、勞資之間、貧富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不斷累積,這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反過來對經濟增長造成巨大的阻礙,即“經濟增長的負效應”。中國當前也面臨著此類問題,貧富懸殊亟待解決。
3、政治因素。改革是一個調整既得利益的過程,是在財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v觀古今,中國的眾多變革,很多都是因為侵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而舉步維艱。此次跨越式的發(fā)展也不會例外。
4、國際因素。西方國家總對我國的發(fā)展指手畫腳。在國際大環(huán)境中,中國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們若想快速騰飛,就得找到獨具特色的經濟增長點。
上述四種因素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給我們經濟的突破性發(fā)展造成極大的阻力。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敗實例分析與啟示
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101個經濟體中,到2008年只有13個步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日前還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就此提出警告。僅有約十分之一的成功概率!確實成功概率小得可憐,但是成功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論是從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身上我們總能得出一些啟示和教訓。下面將分別以韓國和拉美分別為成功和失敗的代表來分析。
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中,韓國是個很好的例子。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還是一個相當落后的國家,1953年人均GDP僅為67美元,1963年人均GDP上升到163美元,10年僅增加不足100美元。此后,韓國實行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社會轉型戰(zhàn)略,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實現(xiàn)了 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1995年,韓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成功從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2011年,韓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15位,亞洲第4位,人均GDP達到2.4萬美元。
韓國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經驗:實施符合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確保國家發(fā)展成果全民共享;積極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反觀拉美國家。拉美大國資源豐富,曾為歐洲殖民地,經濟發(fā)展條件得天獨厚。在20世紀初,阿根廷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曾名列美洲第二,僅低于美國,高于加拿大。但在大蕭條后,拉美國家出現(xiàn)了激進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嚴重地傷害了經濟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政府債臺高筑,陷入了嚴重債務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和貨幣急劇貶值的惡性循環(huán)。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fā)展階段,并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拉美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經濟政策對國家經濟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即使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但在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也需要考慮社會公正因素,政府需要通過公共政策引導和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是從拉美國家經驗教訓中獲得的重要啟示。
對比拉美和韓國的跨越之路,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適合”二字對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那么,對于中國而言,具有中國特色的跨越之道必然是中國成功實現(xiàn)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保障。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特色之道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過的這30多年,曾一次次以實績擊破所謂“中國崩潰論”一樣,隨時間流逝,中國有自信以實踐的邏輯打破世界歷史的宿命,走中國特色之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自信何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在北京會見21世紀理事會成員時的表態(tài),簡潔清晰,斬釘截鐵地說:“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绷曋飨淖孕挪⒎强昭▉盹L,有實力才有底氣,他提出的三點自信來源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支撐:一是來自于內生動力與增長實力;二是來自于道路選擇與制度保障;三是來自向學之心和開放心態(tài)。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問題上中國人能底氣十足,除了有這三點自信外,更多的還是我們有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跨越之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未來八年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涉及的改革達300多項。各項政策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都足可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心和魄力。
一是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一旦宅基地可以在農民那里變現(xiàn)、轉讓,能夠實現(xiàn)交換價值,農民與城市人的收入的差距就可以大大縮小。
二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tǒng),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清理規(guī)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行業(yè)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中國中低收入者社會保障將得到改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縮小當前的城鄉(xiāng)差距。
三是持續(xù)強調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不僅是當前中國產業(yè)和經濟發(fā)展轉型升級的必要,而且也是有著國際教訓的警醒。中國近30年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從經濟總量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再發(fā)展可能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尷尬,而突破瓶頸,創(chuàng)新是國家的必然選擇!
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教文衛(wèi)投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和教育。21世紀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大力倡導科教興國,只有教育搞好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源源不斷的輸送高水平人才,才能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更快更好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鋪路。
五是鼓勵創(chuàng)業(yè),放低市場準入,擴大內需。正當時,國家大力鼓勵創(chuàng)業(y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實現(xiàn)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突破性轉變,增強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還可以解決掉很大部分就業(yè)問題。人民安居樂業(yè)了,才會更多的消費,拉動消費的增長。
當然,目前國家的特色之道遠遠不止以上幾點,但是總而言之,通過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抑制貧富懸殊;打破壟斷,激發(fā)經濟內生活力;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減稅降費釋放消費活力等改革措施,才能真正把資源能源推進、大舉投資和出口型經濟拉動轉到內需消費為主、才能把越走越窄的壟斷經濟轉到活力四射的民營企業(yè)和民間投資上,也才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從當前國家的發(fā)展情況來看,深層次的全面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開,我相信到2020年,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夢。(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鳳凰財經 《習近平: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中國青年雜志之《阿根廷的中等收入陷阱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