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漪瑋
“課程內容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對教學課程內容的要求,同時還指出“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他們需要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學習過程,因此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里去體驗、去感悟數學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學生計算學習時,教師如果脫離了一定的情景,單純的教學計算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理解,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形象而又實效的情景中主動地進行數學計算的學習與探討,成為新教材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情景在小學低年級計算學習中的應用.
一、教學時的激發(fā)
《新課標》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 數學源于生活,計算便來自于現實生活中,因此我們在計算教學時所選取的素材就得是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通過生活中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想要學習的需要,從而理解計算的意義,更使其了解到計算與生活間的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學有所用.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乘法時,例1展示了一個農場的情景圖,學生通過觀察:這里有喜歡的小動物小雞和小兔,而且小雞、小兔的排列是有規(guī)律的. 接著我們的對話:“小兔是怎樣排列的?”“是兩只兩只排列的. ”“一共有多少只呢?”“6只. ”“你是怎么想的?”“兩只兩只地加起來的. ”“3個兩只加起來的.”“2 + 2 + 2 = 6(只).”到這里我想學生已經明白了3個2相加的意思,進而引出一種新的數學計算方法,這樣3個2相加我們也可以用乘法3 × 2來表示. 那么小雞的只數是幾個幾相加,可以怎樣計算呢?師生通過這樣對例題情景的交流,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另一種運算的熱情,不僅順理成章地體驗了乘法計算,還通過乘法和加法的關系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二、教學中的啟發(fā)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而列豎式計算是數學計算中的一種固定模式,如果學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列,豎式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只能死記硬背,這樣會使得學生的計算基礎打不扎實,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 因而教師應善于應用教學中的情景來啟發(fā)學生對豎式的思考與探索,要讓他們在情境中理清豎式的算理,要知其所以然.
二年級下冊教學除法豎式的計算,由于除法豎式大不同于加、減法的豎式計算,一道除法豎式中蘊含著除法、乘法和減法的運算,是四種運算中最難計算的,也是最難理解的,因此借助情景尤為重要,例題引入分蘋果情景:“媽媽買了12個蘋果,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學生都知道列式是12除以4,那么怎么列豎式計算呢?這時我采用了啟發(fā)式的引導,讓學生思考:12個蘋果,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呢?放了幾盤有沒有放完了呢?放完了該怎么在豎式中表示呢?這些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對列除法豎式的思考與探索,進而交流:12個蘋果,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3盤,商上寫3;每4個放一盤,放了3盤,一共放了12個,在被除數的下面寫12;一共有12個蘋果,放3個盤里放了12個,放完了,就是用一共的12個蘋果減去放了的12個,得0,在最后寫0. 這樣,結合分蘋果的情景,啟發(fā)學生對除法豎式的思考,讓學生體驗到了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每一步計算的實際意義,有助于讓學生對豎式寫法的理解和識記.
三、練習時的回歸
計算來自生活,而計算的最終目的就是回歸到生活中去,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一些簡單的計算技能,但很多時候不是單純地進行一些計算練習,更多的是用情景來進行練習,用情境來驗證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學生通過自己的計算技能能夠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便是學習計算的意義所在. 因此要衡量一個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要看他會不會算,還要看他能不能在具體情景中用計算來解決問題.
二年級上冊乘法單元,學生學習完乘法的意義之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情景,看學生對乘法計算的意義是否掌握.例如,小蘭:“我家栽了2行桃樹,每行6棵. ”小芳:“我家栽了2行桃樹,一行6棵,一行4棵. ”問:“各家栽了多少棵?”這樣的對比題,便會有學生出現把小芳家栽的桃樹也用乘法來計算的錯誤. 如果題目沒有情景,單讓學生計算一個乘法算式和一個加法算式,只是考驗了學生會不會算,而通過這樣的情景對比,學生不僅復習了加法的意義,更鞏固了剛學的乘法意義,能夠區(qū)分兩種不同的運算,學會了用不同的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再如二年級下冊加法單元中涉及加法估算:“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到劇場看演出,一年級有195人,二年級有198人. 劇場共有400個座位,夠坐嗎?”結合這樣的情景進行估算練習,能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大的,有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要完全計算出來,只要用估算就能解決問題,像這樣的情景不但考查了學生的估算能力,還讓學生體會到了估算的意義.
數學家羅素說:“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計算中體現了符號化的數學,而邏輯的意思就是數學要通過理解來記憶學習. 怎么把這二者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呢?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就得研究課程,備好課,吃透教材,自己首先要感受情景對每種數學計算的重要作用,還要考慮怎樣利用現實情景體驗、理解數學計算,這樣便于課堂上把握好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景進行計算教學,也可結合教材的意圖把情景作相應的改變,使得情景不僅能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學習的需要,也能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路,加深意義的理解,更能用所學習的計算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正體現計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