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有
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說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君子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這里不做全面的解釋,只對有關“德性”的內(nèi)容做點闡發(fā)。明明德,就是弘揚明德。那么什么是明德?在《尚書·康誥》里面有個故事: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到了衛(wèi)這個地方,那是殷商的老窩。弟弟問該怎么治理這個地方呢?周公說:“若保赤子”“明德慎罰”。這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態(tài)度:你要像看護小孩子一樣看護他,少用懲罰的手段。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周公的“德性”。宋明的理學家說,人的內(nèi)心都有天地的偉大之性,但是我們被欲望蒙蔽了,我們身上的動物性時常遮蔽人性,“明明德”就是把動物性驅除,把人性發(fā)揮出來?!皟?nèi)心的偉大之性”就是“德性”?!暗滦浴痹谖覀儸F(xiàn)實生活中該怎么理解?“尊重他人,遵紀守法,客觀公正,人格平等”應該是其基本內(nèi)涵。面對洛人先生,無論是閱讀其人,還是閱讀其文,“德性”一詞不時在腦海閃現(xiàn)。并且深深感到,其“德性”的光輝處處燦爛,溫暖人心,激勵人志,針砭時弊,用真心呵護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
作家的創(chuàng)作,總是與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洛人先生可謂家學淵源深厚。其父是文化人,閑暇之余也舞文弄墨,其“舊學底子,有韓蘇之味”(沙草語)。其本人做報人多年,文字的敏感性、思維的批判性日積月累,成就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哲學基調和卓然文采。他敢于大膽懷疑舊說,但不是隨意新解;他敢于諷刺時弊,但不是淺嘗輒止。可以說,他對于“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jīng)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談到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我想到了柳宗元的文字:“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流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jié),激而發(fā)之欲其清,固而沉之欲其重?!备叛灾?,洛人先生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其作品思想性深刻、現(xiàn)實性強烈。
洛人先生的著作頗豐,每本讀之都如醍醐灌頂。這里僅以《銅豆齋隨筆》一書為例,談些淺陋之見。
一、探源立論,持正不讓
歷史沒有機會彩排,事事都是現(xiàn)場直播。既然是直播,自然有精彩的,也有出錯的。出錯的歷史,需要后人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洛人先生能抓住歷史中的某些失誤,“合古今,散同異,聯(lián)之以言,累之以文”,探本索源,據(jù)于理,本乎義,持正不讓。
《李烈鈞歹毒》一文,當讀到李烈鈞邀請昔日同學龔某做副官之職時,還很為其同學情誼純真贊嘆。但后來讀到為了奪龔某之妻而設計的圈套的時候,才明白了題目中“歹毒”的要旨。歹毒者,陰險狠毒也。所謂陰險,表現(xiàn)在欲擒故縱,先是更加重用龔某;再是借刀殺人;三是聽到龔某被殺而“大哭不止”,還每月給龔夫人津貼五百元;四是給龔夫人哥哥安排差事。試想,假如沒有“陰謀”藏在背后,這樣的同學情誼堪稱楷模。恰恰是,陰謀藏在其中,“人格喪盡”的評價也就不過分了。所謂狠毒,李烈鈞為了達到目的,密電老同學孫道仁,讓孫將龔某就地懲辦。真真應了那句狠毒之人總是“殺人不見血”的老話。洛人先生在敘述了李烈鈞的“歹毒”事實之后,才如剝竹筍一般,給出這種判斷的史料根據(jù)。史料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沒有主觀憑空的臆斷。為了弄清這段史料的來龍去脈,我特意翻閱了洛人先生提到的陳巨來敘述此事的那篇文章《李烈鈞與華夫人》。陳巨來,生于清末,1984年才辭世。篆刻大家,文學功底深厚。恰巧他和龔夫人(即華夫人)姐姐的婆母是姑侄關系,所以所言事實應當可信。
很有趣的是,洛人先生起初對李烈鈞欽佩有加,欽佩他武能帶兵打仗且功勛卓著;文能給孫中山獻挽聯(lián)且卓有文采。但一旦了解了李烈鈞的另一面之后,兩害相權取其“重”,李烈鈞美好的形象隨之坍塌且送上了中肯的評價——歹毒。這樣的價值評判,正彰顯了洛人先生德性之“客觀公正,人格平等”的內(nèi)涵。
文史類雜文,其味在史料的證“是”或證“偽”上。洛人先生由于扎實的文史功底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所以他的文史類文章在探源論證方面都充實而清晰,如《王敬肅詐降》中的詐降原因分析,《專家的失誤》中的“莫須有”釋義等,都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二、即事論理,以小喻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心態(tài)好像跳躍得一刻也無法停滯。在行為上就表現(xiàn)為喜歡“快”或者“速成”,因此快餐成了飲食的便利;文化上拒絕經(jīng)典,呼喚“快餐”。洛人先生作為有良知且經(jīng)歷豐富的學者,深知“快餐”僅能解一時之饑渴,要想肌體“健碩”,選擇真材實料的東西才是正途。但是,洛人先生又不是固守教條的老學究,所以在行文中努力探討既能迎合時代需要又能藏貯書柜的“真材實料”。由此,他的文章善于從小處落筆,攝取生活中一些平常的小事,借題發(fā)揮,從而收到以小喻大、發(fā)人深思的效果。
右派帽子對人的摧殘,其嚴重程度散見多處。洛人先生則通過李汝倫套用的詞牌《如夢令》輕松詼諧地表達出來——“堪用,堪用,尚有百來斤重”(《畢可稚詼諧》)。惜墨如金的一句話,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具有以小喻大之效。表面寫的是人的體重,實則透出了非人折磨之后身體和心情的真實狀況:身體是垮掉了,但心情的樂觀更顯示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強大。
更有趣的是畢可稚到醫(yī)院看病一事的描寫,給讀者留下的思考更多。洛人先生是這樣敘述的:
我覺得,可稚兄最令人稱道的是《散詞·就醫(yī)》,可謂妙趣橫生,許多朋友讀后皆絕倒。詞曰:“昨夜回家,不小心絆了一跤。在當時未覺多疼,明早起皰。醫(yī)院掛號,找專家,看后連連把頭搖:很嚴重,需要動手術,打石膏。聞此言,知不妙,需準備,洗個澡。醫(yī)生猶豫后連忙開藥,藥房索價二百四,心憂手術更多少?未敢取,歸來個把月,皰自消?!眳^(qū)區(qū)百余字,實為一篇刺世妙文。白衣天使,已墮落為白衣天狼矣(《畢可稚詼諧》)。
當前的經(jīng)濟、人文環(huán)境,醫(yī)患關系緊張原因復雜,但部分醫(yī)生“小病大治”“過度檢查”等失德行為無疑有助推作用。
很顯然,這樣的文章所述事情不大,篇幅也不長,但警世作用則大之又大。此等為文,其德行之“尊重他人,遵紀守法”之內(nèi)涵躍然紙上。
三、刻畫形象,生動諷刺
魯迅先生曾形象地給諷刺下定義說:“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夸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必須是藝術的地——寫出事物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事物,就稱為‘諷刺”。這就是說,諷刺并不是說風涼話,也不是破口罵人,而是要生動地刻畫出那些丑惡的形象,使他們丑態(tài)畢露,自現(xiàn)原形,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洛人先生的雜文,就正是“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的典范。比如《“紅顏知己”與“青衫知己”》,對青衫對應的紅顏,做了條件的框限,“紅顏與青衫之間,互相看重的是對方的才學與品格”“情婦與紅顏知己是兩碼事”等。這些“精煉的”或“有些夸張的筆墨”刻畫的形象細膩而傳神;角色分類全面而中肯。對青衫與紅顏之間強調的是“知己”,給人的感覺是純潔和高尚,幾乎沒有色情、齷齪之嫌。但寫到徐志摩與幾位紅顏的事情,卻別有一番滋味,不妨摘錄如下:
在民國的文人中,徐志摩是個花心大蘿卜,他是陸小曼、林徽因和凌淑華三位才女的青衫知己。應當說,他這個青衫知己當之無愧。這主要是指他用情不專。對徐志摩的這次精神出軌,作為妻子的陸小曼并不過分計較。徐死后,陸小曼仍有挽聯(lián):“多少前塵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恨向誰言,一身病愁,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p>
……但“欲死未能因母老”,顯然是作秀?!叭碎g應不久”,極言自己一身病愁,也言過其實,陸小曼之后的路還很長,其后還有翁瑞午的出現(xiàn)。她承諾的“遺文編就答君心”好像也沒有兌現(xiàn),所以,所謂青衫紅顏的知己神話也是靠不住的。
雜文是帶“刺”的文字,雜文是諷刺的藝術,沒有諷刺也就沒有雜文。洛人先生的雜文之所以受人青睞,就在于他成功地運用了雜文的諷刺手法。鋪排青衫與紅顏的種種特征,給讀者的信息好像是贊頌,但讀到徐志摩和陸小曼,則讓讀者幡然醒悟。杜牧在談到杜甫的詩、韓愈的文時說:“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就是說,杜詩、韓文,都能切切實實地搔到癢處,刺中時弊的要害,觸及問題的癥結,起到良好的揭露和針砭的社會作用。洛人先生的雜文,和杜韓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可貴的是,先生在談青衫與紅顏這類敏感話題時,沒有一味地諷刺“虛情假意”的一面,還客觀而真情地贊頌了“令人稱道的兩位,一位是北宋的名妓李師師,一位是民國初年的小鳳仙”。這顯示了作者的魄力和心智的高度成熟。文章只有如此地客觀公允,才能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才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信服和心靈的滿足。
魯迅先生曾說:“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并非要按捺這一群到水里?!甭迦讼壬鷮?957年“反右”事件的記述即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述:
一切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警示后人,杜絕悲劇的再次發(fā)生。當年被打成右派的老人,更應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出來,作家、文學愛好者也應該抓緊時間,采訪當事人,記錄這些人間悲劇,這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丁酉學》)
這樣的為文心態(tài),在洛人先生多篇文章中都可以找到端倪。如《專家的失誤》中“領導面前是專家,專家面前是領導”的詼諧;如《家珍》中頗費筆墨地刻畫了“處女保貞術”“亡命旗”“防盜網(wǎng)”中國的創(chuàng)造之后,調侃地寫道:“如果上述三項成立,我又為中國增添了三大發(fā)明,我立功了?!逼鋵崳@種“功”如沾上身的臭蟲,躲之惟恐不及,哪還有“邀功”之理。作者如此寫,是正話反話,提醒國人。此種態(tài)度正應和了德性之“如保赤子”的本質。
四、文筆優(yōu)雅,品之如飴
洛人先生的文章,從思想性看,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梢哉f,有著時代的眉目,有著歷史的烙印。這正是其文學地位屹立河洛乃至全國之前列的實力所在。但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闡釋了文采的重要性:“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縱觀洛人先生的文章,不僅“質”佳,而且“文采”亦斐然。
先生的“文采”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用心學習、感悟的結果。從其文章中可以窺見其藝術手法的歷練軌跡:
文史類雜文寫作有難度。要文史相融,有史少文則澀,有文缺史則弱。我的文風受黃裳、徐鑄影響頗深。黃裳為文,縱橫捭闔,收放自如,風趣幽默,史料性強……(《我寫文史類雜文》)
正由于此,他的雜文文筆優(yōu)雅,議論既具有雄辯的、不容辯駁的說服力,又具有生動性和形象性,使讀者品之如飴,享受輕松和愉快。
洛人先生在《我寫文史類雜文》一文中有這樣的敘述:“寫這類文章,需要大量翔實的史料支撐,因而又刺激我多讀書的欲望……”當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釋然了一個問題:洛人先生雜文史料如此豐富,是他原來的記憶還是當下的不斷學習?不逾矩之年手不釋卷,令我敬佩的同時,亦給他的德性光輝如此燦爛找到了注腳。《中庸》里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主張“好學近乎智”?!墩撜Z》中孔子論述“六言六弊”的故事,把“好學”與智的關聯(lián)性講得更加清楚。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樱嵴Z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p>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從德性論來說,某一單個德性對人的意義,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他德性相輔相成地發(fā)揮其作用的,而在德性的相輔相成的結構里,“好學”占有其突出的地位……
責任編輯 ?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