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德性

      •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論研究
        學》中,第一次對德性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和說明,使得《尼各馬可倫理學》成為后世研究德性的必讀書籍。對于道德、幸福等問題的論述告訴我們,持久的幸福來自于心靈的善良,做事要遵守適度的原則,過猶不及。“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zhì),存在于相對于我們的適度之中?!盵1]47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做好”和““生活得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西方倫理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作為道德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對古希臘和世界各地的道德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被廣泛使

        文化學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論亞里士多德道德目的中的理性因素
        理學研究中,關于德性行動的正確目的如何獲得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看法①:非理智主義者認為目的的正確是由靈魂的非理性部分來保障的,倫理德性(?θικ? ?ρετ?)不僅為行動提供目的,而且保證目的的正確,而倫理德性是非理性的;與此相反,理智主義者則認為靈魂的有理性的部分為行動提供目的,并且保證目的的正確。在非理智主義者看來,理智主義者的這一主張所面對的最大理論困難就是如何處理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到倫理德性給予德性行動以目的的文本。因為亞里士多德在NEVI. 1

        宜賓學院學報 2023年2期2023-04-05

      • 從“理論互競”走向“多元對話” ——21世紀以來西方德性倫理學的理論演化
        0世紀中葉出現(xiàn)的德性倫理學復興可謂當代倫理學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思想事件。德性倫理學復興伊始便以現(xiàn)代道德哲學“批判者”的身份出場,與其他道德理論保持競相對抗的姿態(tài)。在相互之間的爭鳴、交鋒過程中,德性倫理學不僅獲取了相對自足的理論地位,同義務論、后果論共同塑造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且在路徑、議題、觀點、方法論等方面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品格。如果說早期的德性倫理學還停留于“要德性倫理學,還是規(guī)范倫理學”之類的宏大思索的話,那么,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特別是21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5期2022-12-31

      • 義務論與德性論的視界交融 ——一種康德式的德性
        倫理學的語境中,德性論(virtue ethics)指的主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一種規(guī)范倫理學,這一倫理學意圖復興亞里士多德首度系統(tǒng)闡述的古典德性論。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功利主義(后果論)和義務論的道德理論不同,其所關心的主要是個體的性格而非單個行為的道德正當性。構成這一德性論的主導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生活而不只是我們應當做什么,這就要求界說一種每個人都應當追求的完美生活,類似于亞氏的幸福(eudaimonia)。事實上,也正是在與功利主義以及義務論倫理學的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5期2022-11-27

      • 德性倫理學的困境及出路
        鄭 晴德性,是一種根深蒂固于其所有者的一種習性,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德性倫理則是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在信念、善良本性對道德行為的指導作用?,F(xiàn)今德性倫理學在社會道德層面的建設中雖然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無法提供具體的道德原則清單,從而使其受到了能否提供確切行動指導的質(zhì)疑。德性倫理學雖然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遭受了很多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但是其對社會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仍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一、德性倫理及其特征德性倫理也稱為“美德倫理”,是指以個人的內(nèi)在德性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2022-06-17

      • 德性的自然與不可教的悖論* ——柏拉圖《美諾》中的德性難題
        圖《美諾》在探討德性即知識(明智)時,蘇格拉底反對將德性視為滿足個人身體欲求的習俗技藝,避免將德性知識與非倫理的專門知識混為一談,并凸顯德性的實踐特性。從檢審“德性可教”到最終推論“德性不可教”,蘇格拉底看似得出了前后矛盾的論點,實則轉(zhuǎn)換了各論證中“可教”等關鍵概念的含義。通過否認德性出于自然,蘇格拉底展現(xiàn)了“可教”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可教”從回憶說意義上的內(nèi)在自我探究,轉(zhuǎn)向狹隘的外在灌輸和代際習傳。蘇格拉底區(qū)分了知識與真實意見,闡述真實意見同樣能使人成為好人。

        浙江學刊 2022年2期2022-03-15

      • 德性倫理學的社會智力理論論證 ——以南?!に怪Z為中心的考察
        030006)德性倫理學的復興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德性”心理基礎的關注,使得德性心理學的研究成為近年來德性倫理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研究德性問題的當代心理學家普遍將德性定義為“一種描述行為、認知、情感和動機的特質(zhì)”,該定義的特點是將德性直接與人格特質(zhì)關聯(lián)。智力結構的規(guī)范研究被譽為心理學界最偉大的成就,智力涉及需要心理努力的各項活動。社會智力作為一種獨特的智力實體,涵蓋了“社會記憶、德性發(fā)展以及對社會線索的識別、判斷等一系列反應”(1)Taylor E.H.,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02-15

      • 倫理德性如何以自身為目的 ——基于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的考察
        任梓遠一倫理德性是否具有尊嚴和自身的價值?〔1〕這是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2〕中要處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倫理學的核心問題:我為什么要做正義之事?還牽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什么是對于一個人而言的好生活?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有著很深的分歧。簡要來說,柏拉圖認為倫理德性不能離開知識——善的知識,一旦脫離善的知識,倫理德性會變成流俗的德性,甚至會導致不幸。從這一點可以推出,柏拉圖并沒有強調(diào)倫理德性自身的價值,人們很容易把倫理德

        理論界 2022年4期2022-02-03

      • 蘇格拉底論德性的雙重本性
        )所尋求的是關于德性的普遍定義。這顯示出一種從關心外在的自然到探尋人的內(nèi)在倫理特性的轉(zhuǎn)向。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其倫理學最關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獲得幸福:通向幸福的唯一正確通衢是德性,而德性就是對于善的知識。如此,蘇格拉底倫理學既可以被認為是幸福論,也可以被說成是德性論、理智主義倫理學。蘇格拉底的德性倫理學并沒有受到后世學者們的太多質(zhì)疑,但學者們對幸福倫理學則解釋不一。這是因為,我們可以對蘇格拉底所說的人人欲求幸福作出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解讀。就像有些

        現(xiàn)代哲學 2021年6期2022-01-27

      • 德性的面向:個人抑或社會? ——從江暢《西方德性思想史》說起
        江暢是國內(nèi)較早對德性問題做出系統(tǒng)研究的學者。如果說江暢2011年出版的《德性論》(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對德性問題的基礎理論進行了學理探究,那么2016年出版的《西方德性思想史》(人民出版社出版)則標志著江暢對于德性問題的研究推進、延伸到了倫理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思想內(nèi)部?;突退木肀救偃f言的《西方德性思想史》大作向?qū)W界完整呈現(xiàn)了一幅西方德性思想通史畫卷,是目前為止對于西方德性問題最為全面的歷史考察,可以說功莫大焉。也正是在這部大作中,江暢指出:“社會是由個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12-08

      • 蘇格拉底論德性是否可教
        )中——都論及“德性是否可教”這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與德性的本質(zhì)相連,或者“德性是否可教”與德性是什么的問題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①。就像蘇格拉底所理解的那樣,如果德性的本質(zhì)就是知識,那么我們就會順理成章地得出“德性是可教”的結論②;而普羅泰戈拉則認為德性就像是政治技藝(political art),是技藝性的知識,因此德性是可教的。但是,問題似乎并沒有像乍看起來這么簡單,在《普羅泰戈拉》中,普羅泰戈拉似乎一開始堅信德性是可教的,而自己就是德性的老師,可以使自己

        倫理學研究 2021年6期2021-11-25

      • 德性與道問學
        中庸》所說的“尊德性而道問學”。人需要受教育,不學習便不知“道”,不讀書便不能明理,也就無以成“仁”。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樹人,這一點古今相同。問學的目標在于培育“德性”,德性要通過“問學”來抵達。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學科育人,育人目標要落實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中。儒家文化以道德修養(yǎng)為主,是“尊德性”之學,“德性”是首位的。與“尊德性”相對的,還有“道問學”,即對學問和知識的把握。語文的人文性,其實就是傳統(tǒng)的所謂“德性”,包括道德品質(zhì)、思想修養(yǎng)、審美境界等。語文的工具

        語文世界(教師版) 2021年12期2021-09-30

      • 論康德義務之下的德性概念
        體系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德性論》中提出自己的德性思想。他的核心觀點是:“德性意味著意志的一種道德力量?!薄?〕而這種力量戰(zhàn)斗的對象就是惡習,同時對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進行了批判,認為德性在于行動的原則,而反對德性是中道的觀點。然而,這并不能說明康德的德性概念,甚至可能造成將其類同于亞里士多德自制的誤解。因為康德是在義務論的前提下提出了德性,對后者的理解必須以前者為前提,所以要讀懂它就必須探究二者的關系,首先闡明德性概念的來源;其次,從義務出發(fā)澄清德性的內(nèi)涵,并根據(jù)

        理論界 2021年12期2021-04-14

      • 古典“德性統(tǒng)一論”與當代情境主義
        -19.一文始,德性倫理學的當代復興已經(jīng)走過了60多個年頭。在這個過程中,德性倫理學不僅伴隨著來自倫理學內(nèi)部源源不斷的批判,同時也受到了其他科學尤其是心理學的巨大沖擊,而這一切都使得德性倫理學在這場復興浪潮中危機重重。其中,“德性統(tǒng)一性”(the unity of virtue/virtues)①“德性統(tǒng)一性”在其歷史源頭就呈現(xiàn)出多種樣態(tài),即多種形式的德性統(tǒng)一論闡釋路徑。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種:(1)強統(tǒng)一性:這種觀點認為諸德性只是“德性”這一概念之下的不同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02-26

      • 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思想
        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德性倫理學體系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德性論的理解仍存在一些歧義。本文從考察古希臘德性概念的歷史演變?nèi)胧?,探討亞里士多?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德性概念的內(nèi)涵、基本結構、目的及其實現(xiàn)條件、評判準則,挖掘亞里士多德德性論思想的啟示。一、亞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來源及其內(nèi)涵德性(arete)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為了深入探討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追溯古希臘特有的德性概念的演變顯得尤為重要。在古希臘哲學的鼎盛時期,智者派將愛利亞學派對邏各斯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1期2020-02-22

      • 教師德性構成與培育的理性思考
        名教師所應具有的德性。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應著力于加強教師德性的培育,從根源上解決不良師德現(xiàn)象。一、 德性培育是師德建設的必然選擇師德問題,表象上是教師對師德規(guī)范的違背,但本質(zhì)上是教師的德性出了問題,確切說是教師不具備作為教師應具有的德性。(一) 師德問題:是德性問題而不只是道德問題德性與道德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但兩者存在差異。與道德更側(cè)重于規(guī)范相較,德性是更基礎、更內(nèi)隱、更深層、更穩(wěn)定的品質(zhì)。德性水平?jīng)Q定道德水平,并間接地通過主體的道德行為體現(xiàn)出來。亞里士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2019-12-21

      • “無欲”概念的理智德性維度
        念不僅是一種倫理德性,也是一種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種認知策略,而“無欲”則是一種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無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動機成分,即試圖理解“道”,另一方面,“無欲”有助于認知者保持心靈開放、理智勇氣、思維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夠使認知者可靠地獲得理智善。作為“理智德性”的無欲在倫理、勞作、藝術等其他理智生活領域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盁o欲”是道家哲學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術語??v觀整個中國哲學史,哲學家們大多是在倫理、政治意義上使用

        江西社會科學 2019年10期2019-12-11

      • 論學校公共生活中兒童勇敢德性的培育
        的推進,兒童勇敢德性的培育日益成為學校公共生活的重要議題,但此訴求在實踐中卻面臨諸多困境。由此,基于對學校公共生活中培育兒童勇敢德性必要性的充分認識,探討其困境源流及超越路徑,以期引領兒童勇敢德性培育的未來趨向,促進學校公共生活的整體進步。在學校公共生活實踐中,兒童作為主體,理應積極行動,然而真實情況是當面臨諸如表達自我觀點的機會、富有意義的挑戰(zhàn)時,許多兒童往往出現(xiàn)怯于表達、怯于行動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其原因可歸結為學校公共生活中的兒童缺乏勇敢德性。勇敢

        中國德育 2019年14期2019-10-09

      • 德性倫理學的基本特征及其與道義論、功利論倫理學的根本區(qū)別
        龔 群德性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一種理論范式已經(jīng)為當代倫理學界所認可。然而,德性倫理學雖然在古代有著亞里士多德的典型范本,但在當代的復興歷程并不長,因而,對于德性倫理學基本特征,目前學術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由此導致對于德性倫理學與功利論倫理學、道義論倫理學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仍是一個需要探討的重要理論問題。本文試圖將行為者(agent)作為德性倫理學的中心概念來進行論證,并求教于學術界。一、德性倫理學的基本特征:以行為者為中心對于什么是德性倫理學的根本特征,斯洛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9年4期2019-08-26

      • 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邏輯理路與啟示
        回歸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弘揚德性幸福觀,主張德性與幸福的內(nèi)在一致關系,追求基于德性的幸福生活。本文從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出發(fā),探討該思想的邏輯理路與現(xiàn)實啟示。一、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邏輯內(nèi)涵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中指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1]32,即幸福是一種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于其德性論中展開,認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以德性為前提。什么是德性呢?德性最早體現(xiàn)于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相當于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9年1期2019-03-22

      • 德性”抑或“理性”* ——《道德形而上學》德性論導論中的代詞之謎
        《道德形而上學》德性論導論的同一段話中使用了三個代詞sie,形成了一個謎團。從現(xiàn)有中、英譯本來看,譯者對前兩個代詞sie的翻譯是一致的,都是“德性本身或擁有德性不是義務”;對第三個代詞sie的理解各有不同,于是出現(xiàn)了“義務發(fā)布命令”“理性發(fā)布命令”“德性發(fā)布命令”三種譯法。這三個代詞之謎,很有深究的必要。第一,它們到底含義相同,還是各有所指?第二,第三個代詞的分歧的譯法如何統(tǒng)一?第三,最重要的是,與前兩個代詞相關的譯文“德性本身或擁有德性不是義務”,是否符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5期2019-01-06

      • 德性培養(yǎng):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育面臨著重規(guī)則輕德性的問題,一些學校過多地關注道德行為和結果,一味強調(diào)“學生應該做什么”,而不是“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這顯然與道德教育的應有之意不符。良好的道德教育應該引導個體自覺成為至善的、有德性的人,如果過度強化規(guī)則意識,道德教育不僅達不到理想效果,反而會將個體引向功利主義歧途。在新時代急需高素質(zhì)人才的現(xiàn)實情況下,各級學校不僅要重視科學知識和既定規(guī)則教育,還應將德性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道德教育理念應以德性養(yǎng)成為旨歸:道德教育應樹立

        中國德育 2018年17期2018-11-30

      • 亞里士多德德性論思想與我國當代道德建設
        1一、亞里士多德德性論思想來源亞里士多德從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46年一直生活和學習在柏拉圖學園,許多前人的思想和著作為其倫理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其中對亞里士多德影響最大的是其老師柏拉圖和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蘇格拉底:德性即知識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對哲學的全新理解開創(chuàng)了希臘哲學的先河,使雅典哲學在希臘得到真正的傳播。蘇格拉底對哲學主題的偉大轉(zhuǎn)變,改變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對社會關系的認識甚至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使以德

        新生代 2018年18期2018-11-13

      • 德性倫理學的生存論品格論析
        200241)德性倫理學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德性倫理學關注人的存在,展現(xiàn)人的存在方式,綻放人的生命本性與社會本質(zhì),幫助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倫理學發(fā)展史告訴我們:“過去的倫理學正在遺失一些明顯重要的東西?!盵1]149特別是自規(guī)范倫理學當?shù)赖慕詠?在理性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下,道德哲學關注原則規(guī)范、外在效用,逐漸成為遠離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存在,遺失了對人的生存問題的根本關注。當代德性倫理學要致力于發(fā)展出一套自立、自足的道德理論,展現(xiàn)其旺盛的理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1期2018-04-12

      • 從樊遲三問“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孔麗二、仁,德性內(nèi)涵孔子對樊遲問仁的又一解答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ā墩撜Z·子路》)句中恭、敬、忠三字,揭開了仁的另一層涵義,可稱之為德性。對于德性,蒙培元在《儒家的德性理論與現(xiàn)代社會》一文中把它概括為人的生命存在的內(nèi)在本質(zhì)及其理性自覺??梢哉f,德性作為人的一種內(nèi)在品質(zhì),離不開人性本質(zhì),同主體自身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一體相承。仁愛是仁的內(nèi)在性情,德性是仁在性情之上具體呈現(xiàn)于人身上的第二性。美好的性情通過德性得以顯現(xiàn)出來。德性

        青春期健康 2018年4期2018-04-09

      • 從樊遲三問“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孔麗二、仁,德性內(nèi)涵孔子對樊遲問仁的又一解答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ā墩撜Z·子路》)句中恭、敬、忠三字,揭開了仁的另一層涵義,可稱之為德性。對于德性,蒙培元在《儒家的德性理論與現(xiàn)代社會》一文中把它概括為人的生命存在的內(nèi)在本質(zhì)及其理性自覺??梢哉f,德性作為人的一種內(nèi)在品質(zhì),離不開人性本質(zhì),同主體自身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一體相承。仁愛是仁的內(nèi)在性情,德性是仁在性情之上具體呈現(xiàn)于人身上的第二性。美好的性情通過德性得以顯現(xiàn)出來。德性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4期2018-04-09

      • 德性:教師道德成長的內(nèi)在要求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德性的不斷提升。教師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道德成長的,而德性正是維持實踐的一種獲得性品質(zhì)。教師德性作為一種獲得性的內(nèi)在精神品質(zhì),需要不斷地養(yǎng)成。只有不斷地養(yǎng)成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道德成長。那么德性究竟是什么?教師德性又是什么?教師為什么需要德性呢?教師德性又如何養(yǎng)成呢?一、德性從抽象層面分析,教師德性與人類德性有著共同的本質(zhì)屬性。對教師德性的理解,較為關鍵的是對“德性”的把握??梢哉f,對“德性”的探討是研究教師德性的一個前提概念。德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6期2018-03-07

      • 自愛、友愛與共同生活 ——試論亞里士多德共同生活的理想樣式
        典型就是具有完整德性的人。在本文中,筆者將這種具有完整德性的人稱作“德性人”,以下類同。一個德性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德性人既具有自愛的品質(zhì)又具有友愛的品質(zhì),那么自愛與友愛之間具有怎樣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德性人的生活也不是孤獨的原子式的生活,那么他們應當如何共同生活呢?一、德性人的自愛與生活(一)德性人的自愛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都闡述了“自愛”觀點,但內(nèi)涵有所不同。1.“自愛”有別于“自私”。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區(qū)分了“自愛”與“自私”

        探求 2018年3期2018-01-27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師德性研究的發(fā)展與反思
        教師德性是教師職業(yè)幸福的保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涵養(yǎng)德性,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體味幸福、提升職業(yè)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教師德性作為立德樹人之基石,不僅是教師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何謂教師德性?教師德性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養(yǎng)成的美好品質(zhì),這些美好品質(zhì)能夠促使教師達到工作的卓越狀態(tài)。為了較全面地描繪教師德性在我國的研究圖景,本文試圖從“時間縱軸”維度概述改革開放以

        中國德育 2018年20期2018-01-24

      • 德性思想史的視角、對象與基礎
        會在80萬字的《德性論》出版短短數(shù)年之后,又進一步推出更為恢弘的四卷本《西方德性思想史》(近400萬字),或許恰恰就是因為,當前的德性思想研究已然進入到一個“由論入史”的階段。單純的德性思想體系的建構不僅并不足夠,而且常常陷入無謂的爭論之中。而這種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方所憑借的思想資源存在著歷史的視差與隔閡。因此,在這個時候,追溯德性思想的發(fā)展歷程,把各方的不同理解還原到思想史的語境之中,無疑將有助于我們重新思考“何為德性”、“何為德性思想”、“何

        倫理學研究 2018年4期2018-01-23

      • 論兒童德性的生長
        對象泛化是傳統(tǒng)德性研究的基本狀況。學界要關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的對象在德性形成、改變等方面的各自規(guī)律。兒童與成人有巨大的差異,兒童具有稚嫩而充滿生機、單純而亟待豐富、保護而欲離監(jiān)管的特點。兒童德性具有基礎性、幼稚性、生長性、情感優(yōu)先性特性。包括兒童父母、教師在內(nèi)的社會各界要對兒童的德性生長充滿信心和期待,幫助兒童感受德性美好,建設“好人社會”,在互動中促進兒童德性生長。關 鍵 詞 德性;兒童;生長德性即道德品性,一般是指善性。人的德性就是使得一

        中國德育 2017年22期2017-12-19

      • 德知、德性、德行 ——德性倫理的動態(tài)過程分析
        10095德知、德性、德行 ——德性倫理的動態(tài)過程分析李姝慧,盛邦躍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德知、德性和德行是德性倫理的三個要素。德知內(nèi)化為德性德性倫理的初始階段,是主體對道德理論、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化過程。德性外化為德行是德性倫理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德性是一種獲得性品質(zhì),德性的養(yǎng)成不僅要靠教化,也要注重規(guī)范的內(nèi)化。德行反作用于德性德性倫理的最后階段,德行的自覺實踐如何引導,主體在知善成德和行善之間如何形成有效的轉(zhuǎn)化,需要構建有利于德行實踐的社會環(huán)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年4期2017-04-14

      • 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評
        16000)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評張亞文,呂雯瑜(吉首大學 哲學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考察荀子德性思想,無論是對于當代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論建構還是當代德性實踐,都具價值和意義。在國內(nèi)外學界,對荀子德性思想理論基礎的研究多是從人性論這一維度給予闡發(fā);對荀子德性思想主要內(nèi)容的研究多是從德性的項目、德性的價值、德性的境界以及德性的教化和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探討。在當代倫理學視域下對荀子德性思想的探討,無論是國內(nèi)學者還是國外學者,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荀子;德性思想;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6期2017-03-09

      • 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汪 珊,張 敏(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德性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對其進行過思考,亞里士多德在批判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德性思想,認為德性是一種既能使人成為善人,又能使人能圓滿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尼各馬可倫理學》作為他探索德性思想的著作,就德性的內(nèi)涵、類別、形成等問題進行系統(tǒng)闡述。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為倫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當代的倫理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德性思想;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7年2期2017-02-23

      • 亞里士多德論德性的四重統(tǒng)一*
        瑋?亞里士多德論德性的四重統(tǒng)一*劉 瑋自從蘇格拉底提出“德性統(tǒng)一論”,這個論題就成為古希臘哲學家的一個重要共識,但是,不同的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表達和理解方式。在柏拉圖的著作中至少有三種關于德性統(tǒng)一論的不同表述,而亞里士多德繼承、修正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這個論題,在他自己的德性理論中提出了關于德性統(tǒng)一的四重論證:倫理德性可以在普遍正義“之中”或“通過”普遍正義得到統(tǒng)一,也可以在豪邁“之中”得到統(tǒng)一,還可以“通過”明智這種理智德性得到統(tǒng)一,而最終所有的倫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6年4期2017-01-03

      • 德性的理性路徑與精神路徑之辨
        401120?德性的理性路徑與精神路徑之辨黎松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侯道娟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重慶 401120德性的理性路徑是把人看做一個理性的存在者,其獲得主要靠理性對于感性偏好的克服而產(chǎn)生的;德性的精神路徑則是把人看做一個精神的存在者,其獲得就是通過精神自身的辯證演繹而產(chǎn)生的。二者的辨析,從德性的取得范式、德性的內(nèi)涵和外延、人的德性本意三個方面來進行展開。其中德性的精神路徑的理論顯然超越于德性的理性路徑的理論,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03-08

      •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龔群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晚期的重要神學家和倫理學家。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思想與神學思想相結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倫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對于習慣十分重視,強調(diào)習慣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對于德性的本質(zhì)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理論上獨到觀點和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對于神性德目之間的秩序分析,體現(xiàn)了他的世俗精神的傾向。阿奎那;德性;理智德性;道德德性;神性德性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1225-127

        倫理學研究 2016年5期2016-02-01

      • 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
        有所作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為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斷學習,以求自我與有德融合,最終實現(xiàn)自身?!?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德性”與“好生活”如果你思考德性、思考好生活,就會碰到這個問題: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這是我們說話的一種方式,總是把德性與好生活分開來。其實,德性與好生活這兩個用語都不是特別確切,概念有一點點模糊。德性這個詞現(xiàn)在我們口語不怎么說了,說的時候可能帶點嘲諷、帶點反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現(xiàn)象,這里我們用其比較古典的意義:一個人要有德。我并不是說有一個固定的

        大學生 2016年1期2016-01-12

      • 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
        有所作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為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斷學習,以求自我與有德融合,最終實現(xiàn)自身?!?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德性”與“好生活”如果你思考德性、思考好生活,就會碰到這個問題: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這是我們說話的一種方式,總是把德性與好生活分開來。其實,德性與好生活這兩個用語都不是特別確切,概念有一點點模糊。德性這個詞現(xiàn)在我們口語不怎么說了,說的時候可能帶點嘲諷、帶點反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現(xiàn)象,這里我們用其比較古典的意義:一個人要有德。我并不是說有一個固定的

        大學生 2016年1期2016-01-12

      • 《尼各馬可倫理學》
        “靈魂的一種合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在他看來,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終極的、自足的,我們是為了它本身而選取它,而永遠不是因為其他別的什么。幸福是通過德性,通過學習和培養(yǎng)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輔佐和合乎中道行為的才能得以實現(xiàn)。一、幸福就是至善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蘇格拉底。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時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述和探究。比如他說:“善是有秩序的安排;善是自由、自制、自主;美德是善的追求”等等。亞里士多德延用了這個“善”并作為他研究幸福的邏輯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 2015年4期2015-05-28

      • 德性倫理應用于企業(yè)的合理性及其建構
        南京211189德性倫理應用于企業(yè)的合理性及其建構閆茂偉,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211189在西方,德性倫理的應用性早已呈現(xiàn)在相關的理論和實踐中,并為當今德性倫理應用于企業(yè)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旨向。而德性倫理的獨特立場、明顯優(yōu)勢以及作為企業(yè)解決現(xiàn)實道德難題的倫理資源為德性倫理應用于企業(yè)提供了一定的現(xiàn)實合理性。為此,惟有建構目的善、品質(zhì)善和實體善有機統(tǒng)一的德性倫理體系和利益與責任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公司治理體系,德性倫理應用于企業(yè)的合理性方能得以建構,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3-20

      • 論亞當·斯密仁慈德性的內(nèi)在矛盾及其現(xiàn)當代啟示*
        論亞當·斯密仁慈德性的內(nèi)在矛盾及其現(xiàn)當代啟示*劉 飛1,聶文軍2(1.湖南師范大學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 2.汕頭大學 社會科學部,廣東 汕頭 515063)仁慈是亞當·斯密德性論的四種基本德性之一,它與正義都是促進他人幸福的德性。亞當·斯密的仁慈德性呈現(xiàn)出內(nèi)在矛盾,這種內(nèi)在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斯密對仁慈德性的價值評價和其社會作用不對稱;2.仁慈德性的自愿性與強制性的內(nèi)在沖突。斯密仁慈德性的這種內(nèi)在矛盾給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2015-03-18

      • 略論社群主義的德性教育觀
        濤略論社群主義的德性教育觀朱濤社群主義通過主張復興古典德性而發(fā)起對自由主義規(guī)范倫理的責難,認為德性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而須經(jīng)過教育的影響在社群實踐中逐漸養(yǎng)成。社群主義的德性教育觀以德性的可教性為理論前提,以復興古典德性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以實踐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社群主義;德性倫理;規(guī)則倫理;教育;實踐社群主義是西方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流派之一。在德性倫理與規(guī)則倫理之間,何者應當是倫理之根本這一問題上,新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有著截然不同的立場。新自由主義以“權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9期2015-02-23

      • 試論亞里士多德德性論倫理學及其對當代的啟示
        15123)一、德性是人的一種以追求和實現(xiàn)善與幸福為目的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每種存在物都有其特定的活動,植物在于營養(yǎng)的活動,動物在于感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之所以在根本上與動植物的活動判然相別,那是因為“人的活動是靈魂的一種合乎邏各斯的實現(xiàn)活動與實踐”[2]20。并且,人的活動天然地帶有一種合目的性,即人的活動總是以追尋某種善為目的的;由此,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開宗明義地說:“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所有事物

        嘉應學院學報 2014年9期2014-04-17

      • 德性論”為主線的西方倫理思想史教學內(nèi)容研究*
        性地探討。一、“德性論”為主線組織教學的必要性選擇“德性論”主線來組織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主要處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德性論在西方倫理傳統(tǒng)上的重要性。西方倫理思想的三大傳統(tǒng),即理性主義、經(jīng)驗主義和宗教倫理[1](P6),雖然對道德倫理之本源的論說差異較大,但對于道德倫理都有“德性”或“美德”意義上的理解,道德之于人類生活和命運的作用、價值,體現(xiàn)在各種倫理傳統(tǒng)、道德理論對于德性的領悟和闡釋上,德性對于人類追求的美好生活具有關鍵性作用,“道德實質(zhì)上就是追尋美滿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2014-04-09

      • 西方德性思想的價值與啟示
        430062西方德性思想源遠流長,被稱為人類德性思想的巨大寶庫,對西方世界乃至整個人類進程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西方德性思想的成果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也有其局限和不足,甚至糟粕之處。西方德性的思考和探索有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也有需要汲取的教訓。凡此種種,都對我國德性問題研究、個人德性品質(zhì)培育和社會德性品質(zhì)構建具有啟示意義。一、西方德性思想的學術貢獻和實踐意義西方德性思想做出了顯著的學術貢獻,并且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要解答西方德性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2014-04-02

      • 托馬斯·阿奎那論德性
        多德齊名的最偉大德性倫理學家,他的德性思想像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一樣,是一種典型的德性倫理學。不過,他的德性倫理學大量吸收了奧古斯丁的德性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他的德性倫理學是根據(jù)奧古斯丁神學德性思想對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進行系統(tǒng)改造所形成的基督教神學德性倫理學體系。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是自然主義的,他根據(jù)人的功能來理解德性。他認為,德性是那種使某種事物狀況良好,并使其具有良好功能的品質(zhì)。例如,馬的德性是使馬成為一匹良馬的品質(zhì),其體現(xiàn)是善于奔跑。就人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2014-04-02

      • 西方德性思想的歷史演進和基本特征
        430062西方德性思想的歷史演進和基本特征江暢,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西方德性思想的產(chǎn)生、演進與西方歷史文化的產(chǎn)生、演進息息相關、交互作用。西方德性思想在蘇格拉底正式源起,此后西方德性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這個過程大致上可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古代德性倫理學形成時期、近現(xiàn)代德性倫理學衰退時期、當代德性倫理學復興時期、近二三十年來德性倫理學興盛時期??傮w上看,西方德性思想具有個人主義、幸福主義、理性主義和男性主義等主要特征。西方德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5期2012-04-08

      • 組織德性研究回顧與展望
        620)一、組織德性研究源起“德性”(譯自英文單詞“virtuousness”或“virtue”,也譯為“美德”)一直是道德哲學家關注的重要主題。隨著當代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德性逐漸成為西方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焦點。與傳統(tǒng)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品格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消極、病態(tài)心理等方面(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2000)。伴隨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fā)展,一些組織行為學者開始探究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2年2期2012-03-20

      • 慣性與德性
        文/趙暢慣性與德性文/趙暢要改變慣性,要義在于積聚、滋養(yǎng)德性。道德養(yǎng)成,靠教育,靠自律實踐,更仰仗法律的援助某天雨后早晨,一位中年男子在城區(qū)跑步鍛煉時,因路滑,一個趔趄便把一位老太太的菜籃子給打翻了?!翱茨愕?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德性!”老太太顯然大為不悅。中年男子一邊幫她撿拾掉在地上的小菜,一邊拼命解釋:“老太太,對不起了!剛才,這是慣性作用,雨后路太滑了?!边@位男子打翻老太太盛滿菜的籃子,顯然只是慣性的作用,并非像老太太所言事關德性而有故意之嫌。但老太太有怨氣,似乎亦可理解

        浙江經(jīng)濟 2012年10期2012-01-28

      • 傳統(tǒng)德性論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般而言,研究德性論的兩個基本路徑是德性現(xiàn)象論(the symptomology of a virtue)和德性本原論(the aetiology of a virtue)[1]。德性現(xiàn)象論回答德性現(xiàn)象是什么,德性本原論回答德性現(xiàn)象的原因和根據(jù)是什么。隨著應用倫理學的崛起,傳統(tǒng)德性論在這兩個基本路徑中都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一、德性現(xiàn)象論德性現(xiàn)象論偏重從經(jīng)驗的角度思考德性現(xiàn)象,回答德性(virtue)是什么或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它認為德性是由事物的特性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3期2011-12-08

      • 德性之知:中學思想品德課中的“知識觀”問題
        古人的話說就是“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及其關系的知識觀問題。思想品德知識屬于“德性之知”,數(shù)理化之類的知識屬于“見聞之知”。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很有必要以適當方式對學生簡明扼要地解釋和強調(diào)以下命題:“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區(qū)分;“德性之知”是“見聞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見聞”的方法。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真對待和自覺重視思想品德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思想品德課不僅“有知識含量”,而且“大有知識含量”;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僅“實在”

        文教資料 2011年22期2011-05-29

      • 成熟形態(tài)的德性正義論 ——亞里士多德論公正及其對柏拉圖的繼承與超越
        馮書生成熟形態(tài)的德性正義論 ——亞里士多德論公正及其對柏拉圖的繼承與超越馮書生關于公正,和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堅持了古希臘的德性認識傳統(tǒng),認為公正是一種德性,并意識到公正與其他德性的不同,但同時又比柏拉圖更進一步,不僅把公正看成一種整體德性,而且強調(diào)了其個體間性。在具體的使用語境中,亞里士多德的“公正”含義有飽滿與不飽滿之別。公正的人、公正的德性、公正的行為、公正的事中的“公正”二字所表達的意義是不同的,其中“公正的人”中的“公正”所表達的公正含義最為飽

        天府新論 2011年3期2011-03-18

      • 托馬斯·阿奎那的人性關懷
        “上帝”的“典范德性”和塵世的“人類德性”,前者是后者永不可超越的楷模,是人性向“善”的緣由和方向。人類以“中道德性”為原則,激起意志自由選擇的功能,踐行著“信”、“望”和“愛”三種“神學德性”修養(yǎng),終極幸福的關懷就會在“完滿德性”中實現(xiàn)。托馬斯·阿奎那;典范德性;人類德性;關懷阿奎那沿用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概念,“如果說西方哲學的實體論思維要求人們否定現(xiàn)實世界以追求一個更為本質(zhì)更為真實的世界的話,如同基督教那樣,那么中國哲學并不要求人們脫離現(xiàn)世的世俗生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8期2010-10-19

      •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與現(xiàn)代德性倫理學的建構
        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德性倫理學在近現(xiàn)代的邊緣化有邏輯和歷史的必然性,對于德性形成的行為的道德性未加界定,德性規(guī)定的主觀性與相對性,以及德性倫理學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境況的變遷,是造成這種邊緣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復興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將其創(chuàng)建成現(xiàn)代德性倫理學,就必須吸收規(guī)范倫理學的優(yōu)點來克服德性倫理學本身的缺陷,達到二者的融合。關鍵詞:德性倫理學;德性與行為;德性規(guī)定的主觀性與相對性;現(xiàn)代德性倫理學中圖分類號:B8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

        社會科學 2009年7期2009-08-31

      • 當代西方德性倫理的思想特色
        楊 豹摘要德性倫理是當代西方倫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各種思想不斷爭論的舞臺和焦點??梢哉f,在當代,幾乎每一種新的思潮和文化流派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德性倫理。與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相比較,德性倫理具有基礎性、批判性和敘事性等特征。關鍵詞西方德性倫理思想特色中圖分類號B8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3-0021-06自19世紀至20世紀以來,道德哲學的爭論一直在兩大陣營之間展開。功利論者認為,德性只能依賴于我們行為的結

        道德與文明 2009年3期2009-07-31

      • 家庭暴力與德性的回歸
        力的倫理分析和對德性回歸的闡述,從德性倫理的角度就家庭暴力的解決對策提出了建設性的思路。關鍵詞家庭暴力德性價值德性回歸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218-01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關系是人類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關系。家庭的和睦與否,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國家的繁榮昌盛。一、家庭暴力的倫理成因及產(chǎn)生的危害家庭暴力是指發(fā)生在由婚姻、血緣、收養(yǎng)、或法律關系而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家

        法制與社會 2009年4期2009-07-07

      鄱阳县| 凉山| 抚远县| 昌图县| 岳普湖县| 衡山县| 个旧市| 泰兴市| 乐安县| 洛川县| 珠海市| 华蓥市| 金华市| 思茅市| 南陵县| 北京市| 全南县| 厦门市| 闻喜县| 桐城市| 喀什市| 龙门县| 荔波县| 达日县| 宁津县| 上高县| 遂川县| 册亨县| 海晏县| 卫辉市| 寻甸| 建瓯市| 铜山县| 巴彦县| 手游| 山丹县| 潞城市| 丰台区| 绥化市| 灵川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