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素杰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一線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研方式,努力探索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如何按照新課標的目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課呢?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教師能動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呢?在課堂教學上首先應堅持“四要”:第一教學目的要明確;第二教學內容要正確;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適當;第四課堂組織要嚴密緊湊。然后,教師要充分預設,提高教學準備工作的有效性;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師 能動作用 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一線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研方式,努力探索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那么,如何按照新課標的目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課呢?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能動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呢?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是全部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上首先應堅持“四要”。
第一,教學目的要明確。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其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在于堅持明確的教學目的,時刻注意教什么,怎樣教,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
第二,教學內容要正確。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來實現的。目的明確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正確地傳授教學內容。為此,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理解每一個科學概念。
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適當。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并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
一節(jié)課絕不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教學方法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上經常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
第四,課堂組織要嚴密緊湊。良好的課堂組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課堂中的人與人、人與物的相互關系要處理好,組織要嚴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其次,要善于將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組織得當,環(huán)環(huán)緊扣,做到不浪費每一分鐘。
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教師角度而言,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充分預設,提高教學準備工作的有效性
進入新課改以來,“無法預設的精彩”——“課堂生成”被很多教師盲目拔高,導致很多教師不致力于課前的精心預設,而將課堂實際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浪費。其實對于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更多的年輕教師來說,課前充分的預設對提高課堂實際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鉆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準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zhí)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并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節(jié)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于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3.對學生要相機引導。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彼^“相機引導”,可以理解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關鍵地方、關鍵時候,針對關鍵問題,適時巧妙而靈活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學生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
二、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tài)發(fā)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yè)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xié)調和共同發(fā)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fā)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于預設的教學方案;后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生開發(fā)及教學目標的動態(tài)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于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作粗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適于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fā),更應重視開發(fā)教師自身的資源。
參考文獻:
[1]韓國村.課堂高效必須緊扣的幾個關鍵詞[J].教學創(chuàng)新,2012,(11):4-6.
[2]孫陸江.淺議語文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J].新語文學習,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