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華獨秀
和其他喜劇片一樣,《港囧》正面臨著好看與不好看、好笑與不好笑、有意思與沒意思的觀影體驗爭論。大凡一個檔期內,爭議最大的那部影片,必然高票房。今天我們不談好看與否,不談票房如何,就談另一個話題:性話題。
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性教育課程,主人公徐來在重重壓力下試圖將性幻想變成現(xiàn)實,來釋放自己的危機,結果事與愿違。
《港囧》里涉及性的詞匯不少,比如“小蝌蚪”“約炮”“摸了5個月硅膠”“早泄”“取精”等等。通過一家人為懷孕生子而上演的歇斯底里的矛盾沖突,以及徐來為完成與初戀的美好之吻鋌而走險的搞笑歷程,其實是在講一個中年男人的性心理。由于一家人求子心切的壓抑,促使徐來對初戀楊伊那曾經未竟的美好之吻產生無限遐想,這就是強壓下對不良心理的一種自我轉移。此所謂壓力越大反彈越兇,徐來對初戀念念不忘的心理越來越強烈,正是建立在家庭內部矛盾的壓力之上。而徐來對妻子蔡菠的關心視而不見,也與家庭矛盾和壓力有關。
于是徐來走上了偷情之旅——在初戀那里完成美好之吻,來放置他這個不知何處安放的焦躁心靈。
不過經過一系列荒誕的經歷,當徐來費盡周折真正與初戀零距離時,這個初戀已經不是以前的初戀,真實的她已經不再冰清玉潔,而是一個在性方面開放的畫家,閱男無數。當美好破碎,現(xiàn)實的打擊終于讓徐來清醒過來,沒有讓錯誤有實質性進展。
“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徐來”,這是不少觀眾看完電影后在網上的留言。這個故事所反映的性心理其實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過。有的人鋌而走險去付諸實施,有的人則將風景永埋心間,不越雷池一步。
“偷不如偷不著”,徐來在實施偷情計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落差,就是這樣一個感受。它將許多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用影像物化出來,引起共鳴是必然的。而電影最終在導向上完成了讓觀眾如何正確對待處理它,否則,一味強調人性而無正確導向,估計電影不會過審或者要被進行情節(jié)的咔嚓。
《港囧》中的偷情問題是千千萬萬家庭都面臨的實際問題。偷不如偷不著反映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落差的體驗——一些美好的東西往前一步是深淵,退后一步是風景。尤其是在處理婚姻危機、面對家外誘惑時,需要當事人自省與判斷。是退是進,結果大不同。
徐來通過將偷付諸實施,才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婚姻,更理順了家庭關系,教育了執(zhí)拗的家人。這并不是說偷是必須去付諸行動,而恰恰是行于偷而止于偷。觀眾觀《港囧》的感受之妙處,正是在于這場“偷還不如偷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