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強
[摘 要]提升高校育人質量,是高校以人為本的真正體現。探索對話式的育人模式,能夠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利用信息化的對話載體,克服傳統(tǒng)的歷史慣性,化解師生對話的主題困境。對話模式的高校育人,需要將愛與真誠作為起點,注重探索和改革,強化對話組織,提高對話藝術,有效克服對話誤區(qū)。
[關鍵詞]高校育人 對話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0-0015-03
對話,以其超凡的魅力,正逐漸成為時代的核心詞匯。教育作為人類文化延續(xù)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始終無法回避對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師生,不同對話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意愿,也從整體上影響著高校育人的質量。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育人強調科學發(fā)展,注重以人為本,應當賦予對話更為深刻的內涵,創(chuàng)造更具魅力的對話藝術。
一、提升高校育人質量面臨的新挑戰(zhàn)
(一)多元化的價值觀激烈碰撞
縱觀歷史,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永遠不會停止,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較量也不會休止,國外敵對勢力與我國爭奪大學生價值觀陣地的斗爭還相當激烈。高校大學生在接受中國共產黨先進性意識、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教育的同時,在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經受著功利主義、金錢主義、現實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多種腐朽價值觀的侵蝕,經受著部分黨員貪污腐敗、生活墮落的現實考驗,更經受著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思想自由化、軍隊國家化等社會思潮的多重影響。意識形態(tài)帶來的沖擊,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較量,集體利益要求和個人利益訴求的沖突都會給處于青年時期的高校大學生帶來復雜的人生體驗,深刻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
(二)信息化的對話載體撲面而來
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性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時空上拉近了不同國家、地域之間的距離,使各類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廣泛的人群中傳播。高校大學生作為信息化的新生力量,對網絡世界的各類信息充滿著新奇,他們喜歡將自己融入信息網絡,渴望利用網絡增長見識,傳播個人想法,結識不同朋友,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網絡中的人。方便、快捷、互動的網絡信息化交往,提供了人們交流的廣闊平臺,使大學生們可以跨越國度,跨越校園,聆聽來自各地的大師級人物的課堂教學和講座,稍不留神,一些教師獲取信息的速度可能還不如學生。然而,信息化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使意志薄弱的大學生沉迷于信息化帶來的愉悅之中,從而忽視現實中的自我關照,帶來異樣的陣痛。因此,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提升育人質量,需要破解如何利用新媒介,引導大學生科學而理性地利用信息化網絡的難題。
(三)師生對話的主體困境
首先,是對話體系中處于強勢地位的教師。幾千年的中國式教育,賦予了教師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人格尊敬與知識尊敬逐漸融為一體,無形中疏遠了教師與學生圍繞問題和真理進行對話的距離。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掌握著話語霸權,強調學生的接受和認同,不喜歡敢于挑戰(zhàn)和質疑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理論,沒有案例,只見歷史,不見當代,不敢創(chuàng)新,沿用的是傳統(tǒng)的報告式、灌輸式教學方式,不與學生討論社會熱點和學科前沿。部分樂于嘗試對話的教師,因其自身素質的制約,加上授課學生以大班教學為主,無法靈活運用對話。其次,是對話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升學的壓力,使他們無論課堂內外,所面對的都是無須太多質疑的內容,他們的學習也多以知識記憶為主,缺少批判性的獨立思考。多年的應試學習,他們已經習慣了依靠“聽”和“記”來取得成績,已經習慣了依靠模仿來培養(yǎng)人格,對真理的探索渴望已經逐漸被現實的升學壓力所代替,他們已經變得不敢對話,不會對話。缺少深度對話的教學過程,教與學就無法取得有效對接,學生的學習質量也自然受到嚴重影響。
二、對話育人的內涵與價值
新時期的對話育人模式,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平等、開放、理解和創(chuàng)造,尊重師生內在情感表達,強調運用對話的方式,將深層次的信仰教育、倫理教育、政治教育引入人們的生活世界,將專業(yè)化的理論知識引入學生可接受的平臺之上。通過對話澄清大學生的價值觀,引起大學生的思想碰撞和共鳴,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索,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先進意識、理性的道德選擇能力、過硬的專業(yè)素質和自立自覺的行動能力。
語言是人類的特有屬性,它在促進人類智力發(fā)育的同時,也促進著人類情感的形成,更推動著人類共同體的形成?!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語言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對話原本是一種語言現象,然而它卻成為人類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時刻離不開對話,“存在就意味著對話的交往。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2]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任務,對話是教育無法回避的方式,“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3]
對話,不同于規(guī)訓,它所強調的應是對話雙方地位的平等,情感的互動,智慧的交融,而這些也正是以人為本所倡導的核心內容。對話,不同于灌輸,它所強調的應是理解基礎上的共識,信任基礎上的執(zhí)著,而這些也正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伽達默爾認為:“對話的一個特征是,每個人各自向對方開放自己,真誠接受對方的觀點,把對方的觀點看作是值得考慮的,循此進入對方的思路,直到理解的不是對方的這個個體,而是對方所說的內容?!盵4]愉快而有建設性的對話模式,將大學生視為教師關心的對象,強調的是對大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喚起的是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進的是大學生的精神成人。
三、對話育人的實現路徑
(一)愛與真誠是起點
愛是教育的起點。教育過程中對話的形成和推進,需要對話雙方首先懷著對彼此的愛,有了彼此的愛,才能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師生致力于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有了彼此之間的愛,對話也就變得輕松而且有效,對話也就自然成為育人不可或缺的方式,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也就自然大為增加?;裟妨炙够f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孩子,明智地愛孩子乃是我們教育素養(yǎng)、思想和感情的頂峰?!备咝S?,其最基本的立足點也應當是營造師生彼此關心、彼此體諒、共同進步、充滿愛的大學校園。高校育人工作,其所依靠的根本性力量也正是來自師生彼此之間發(fā)自內心的愛。沒有這份真摯的尊重和愛,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愛的教育,離不開真誠。懷著真誠之心,教師才能夠將學生真正視為關心和愛的對象。沒有真誠,教師也就不能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不能擺脫習慣性的話語霸權,不能開啟和學生對話的大門。懷著真誠之心,學生才能夠將教師視為知心朋友,才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顧慮、想法一起與教師分享,才能獲得對話帶來的愉悅,不斷增強自己的思辨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專業(yè)技能。
(二)探索和改革是動力
探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竭動力。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斷推動高校教育發(fā)展,是解決新時期所面臨的挑戰(zhàn)的唯一選擇。對話育人的對話,不是劇本的重現,不是理論的背誦,而是富有意義的高級探索。懷著探索精神,我們才能不斷發(fā)現師生雙方的優(yōu)點,發(fā)現對方內心的困惑,共同將對話的主題延伸至更高層次,深入至內心深處,從而開展彼此之間的精神對話。有了探索的對話,索然無味的對話將不復存在,而是將變成人生的一段美好回憶,變成激勵大學生不斷進步的財富。
改革,是高校破解對話難題的唯一選擇。依據高校育人的特點,可以把對話途徑分為正式對話和生活對話。正式對話,主要見于學業(yè)課堂教學和黨建思政工作中的考察談話,當前的正式對話,場合特殊,形式單一,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生活對話,是高校育人體現以人為本的良好平臺,它將學校的關心體現在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之中。當前的對話注重成績而忽視心靈,注重團隊輔導而忽視個體需求。依據對話情景,可以把對話途徑分為直接對話和間接對話。直接對話即傳統(tǒng)的對話形態(tài),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對話未能敞開心扉,過多流于形式。教師與學生的談話,仍是以官話、套話居多,聽不到與學生的心理對話,以至于學生不敢在正式場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間接對話,包括書面對話和網絡對話,更多涉及大學生的思想匯報、學習心得、年度總結和課堂作業(yè)等。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書面對話,只有學生單方面的書面陳述,甚至有些不乏抄襲而來,學校和教師有針對性的檢查、回應較少,沒有形成真正的對話。網絡對話,由于觀念落后,不少高校忽視網絡對話的育人效果,害怕網絡對話引起的聚集效應,或者沒有開展,或者開展次數很少,與廣大學生的高漲對話熱情和網絡發(fā)展的迅猛之勢有些脫節(jié)。所以,注重正式對話和生活對話、直接對話和間接對話的有效銜接融合,并積極利用社交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積極開展與大學生的網絡對話,是提高對話質量,克服傳統(tǒng)對話弊端,贏得學生滿意的迫切任務。
(三)對話組織是關鍵
對話式的高校育人模式,是一種繼承傳統(tǒng)而又應當超越傳統(tǒng)的新模式,它看似平淡無奇卻細水長流,看似簡單易行卻任重道遠?!皫熒g的每一次思想交流都會迸出火花,每一次對話也都包含了一系列過程……對話中一次信息的傳遞過程包含理解、組織和傳遞三個過程”。[5]成功地完成一次對話,在具備理解、組織和傳遞三個常規(guī)過程之外,還需要著重提升對話藝術。首先要靈活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藝術。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建設法寶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有效方法。然而當前,我們發(fā)現批評和自我批評,已經不再那么純潔和深刻,在某些地方逐漸演變成了表揚和自我表揚。面對批評,有些人表現出了不樂意、不奉陪、不改進的“三不”態(tài)度。自我批評的時候,更是隱藏缺點,迂回表揚,表現出了不真誠、不愿意、不深刻的“三不”態(tài)度。所以,廣大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藝術。不僅自己要懂,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能夠接受這樣的理念,即接受別人批評,是一種境界;學會批評別人,是一種學問。教師在需要批評學生的時候,應當端正心態(tài),真心實意的關心學生,注重藝術化,注意說話的語態(tài),批評的同時提出發(fā)自內心的建議,讓學生欣然接受,同時也要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其次,在對話育人模式構建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克服一些誤區(qū),例如重視政治性而忽視人文性,重視當前性而忽視持續(xù)性,重視對話形式而忽視對話效果,重視對話模式而忽視內省自覺,我們需要通過師生的啟蒙,靈活運用對話的方法,并有效地克服潛在誤區(qū)。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詩學與訪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3] [巴西]保羅·弗萊雷著,顧建新譯. 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5] 聶榮鑫.走向對話:一種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2002(2):3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