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倩
全球都有“高考”。比如,美國有SAT,英國有A-Level,這些都是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必經(jīng)之路,是選拔人才的手段。不同的是,社會教育資源的豐富,職業(yè)教育的發(fā)達和成熟,人們對成才道路的寬泛認知等,從某種意義上沖淡了人們對能不能進入高等學府這個問題近乎“刻薄”的強烈情緒;東西方父母與孩子之間關(guān)系疏密的不同,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兩者對于孩子“成才”和“成人”的不同期許。
最迷信——韓國:不吃海帶怕落榜
韓國人非常重視高考,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做父母的從小學就為孩子做鋪墊,讓其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有的小學生甚至一天要上6個補習班,到了晚上9、10點鐘才能回家,非常辛苦。
11月10日,是韓國高考的日子。韓國高考又稱為“大學修學能力考試”,考試科目為語言、數(shù)理、社會或科學探究、外語和第二外語等5門,考生從早晨8點40分開始考試,要在一天內(nèi)考完所有科目。高考所引發(fā)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整個韓國的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緊張氣氛,曾有韓國學生形容本國高考是場“核戰(zhàn)役”。
為避天氣寒冷,高考提前一個月
韓國本來是春季招生,以前的高考一般都定在12月份,之所以現(xiàn)在把高考時間變更為11月份中旬,是為了避免天氣寒冷對考生不利。
警察署和派出所警車這天也將用于幫助運送考生,所有的課程都集中在一天里考完,所以考生體力和精神上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父母和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都會聚集在考場的門外為考生祈禱。
考生不吃海帶怕落榜
高考日當天,駐韓美軍停止實彈演習和航空任務,以還給考生一個安靜時刻,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有的低年級的學生會給參加高考的學長們跪地叩拜行大禮,以表示衷心的祝福。此外,周圍親朋好友們也會送禮物給考生,這個禮物主要是年糕和巧克力,就是為了祈愿考生能像年糕一樣榜上有名。最忌諱的就是海帶了,考生絕對不吃海帶,因為這個海帶比較油膩,吃了有落榜之嫌。
偷走轎車“S”標志
高考前一晚,還會有不少膽大或者無望的考生偷走一些韓國現(xiàn)代索納塔轎車或者三洋卡車上的金屬標志牌,這兩種車的標志上都有字母“S”,而“S”在韓國的高考季節(jié),就標志著韓國的頂尖大學首爾國立大學。
“每天睡4小時,就別想上大學”
一旦進入高中就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了,韓國考生當中就有這么一種說法,“如果你想每天睡4個小時,你就別想上大學了”。韓國的高三生基本上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剩下時間都是在學習,但是事實上韓國大學的升學率已經(jīng)超過了80%。
改革錄取方式:內(nèi)審錄取學生
韓國高考錄取方式近些年做了非常大的改革,不再是一次大考定終身,開始采取靈活的錄取方式,比如有一種叫內(nèi)審的錄取方法,就是看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在學校的表現(xiàn),以這種辦法錄取學生。
此外還有很多非常特殊、靈活的錄取形式,如社會活動、早期留學、殘疾人等很多特殊的錄取方法,因此學生基本上從高三最后一個學期初期開始,按照自己的強項忙于去叩響大學的小門了。近年來這種靈活錄取的比例是越來越大,很多大學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學生都是通過靈活的錄取方法進行錄取的。
最激烈——日本:落榜生被稱作“浪人”
高考要考“兩輪”
和韓國高考考生一樣,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樣要面臨“地獄考試”。日本高考題目一度向難題化、偏題化發(fā)展,日本電視臺的不少娛樂節(jié)目經(jīng)常搬出高考原題為難嘉賓,諷刺“這種題目連研究人員都不一定能做出來”。
每年1月,日本都會陷入周期性的全國性氣氛之中,因為高考之戰(zhàn)就此拉開序幕。在1月份的第一輪全國“會考”之后,考生們還會在2~3月接受第二輪考試的考驗。
報考公立大學要參加兩輪“高考”
報考公立大學的學生要參加兩輪“高考”,第一輪是類似中國“會考”的全國性考試,要想報考全國82所公立大學和74所私立大學就必須先參加會考,接受第一輪淘汰。“會考”的總分很重要,因為很多公立大學為報考學生設立了最低分數(shù)線。成績公布后,考生可向其中意的大學提交報考申請,由學校自行組織第二輪考試,是否錄取則綜合兩輪考試的成績而定。
無奈的高考“浪人”
日本高考題目一度向難題化、偏題化發(fā)展。激烈的競爭意味著很多學生都無法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很多名落孫山的考生選擇來年春季重考,他們被稱為“浪人”(在日本的封建時代,所謂“浪人”指的是沒有主人的武士)。
但人們也不能簡單地指責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業(yè)的終身雇傭制日漸消失,加上過去10多年的經(jīng)濟不景氣,令日本大學畢業(yè)生的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生都將目光轉(zhuǎn)向了一直緊俏的名校學位,希望能考進名校,以確保未來的就業(yè)。
最殘酷——印度:凌晨三點鐘上補習班
各大學獨立招生
印度的高考不實行全國性的統(tǒng)考制度,由各大學自己出題考試。各??荚囃ǔ6荚诿磕甑?~6月間舉行。由于不實行全國統(tǒng)一教育,學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雖然沒有統(tǒng)一考試,但印度是人口大國,為了能夠打敗眾多的競爭對手,考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由于一分之差在高考成績的排名上有可能相差二三十名,因此印度也出現(xiàn)了與中國類似的現(xiàn)象,即各種名目的輔導班、輔導中心泛濫。
印度是一個多元并存的國家,各個地區(qū)、各個階層的學生實力很不平衡。為了兼顧社會公正,印度政府對落后種姓、少數(shù)族群、殘疾人等特殊階層實行預留名額制度。根據(jù)規(guī)定,所有公立大學在每年招生總?cè)藬?shù)中必須留出超過20%保留名額,“照顧”給那些落后種姓、少數(shù)族群和殘疾人。這一條規(guī)定對維護印度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公正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考試選人才,殘酷但有效
對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高等教育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是一種不得不實行的殘酷但有效的方式。印度有12億人口,每年有上千萬高中生畢業(yè),但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幸運入學。
激烈的競爭對印度學子造成的壓力也非常大,許多學生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然后參加各種校外輔導和殘酷的死記硬背學習,一切都是為了參加5月底舉行的12年級畢業(yè)考試。
印度的高考和隨后的大學入學考試通常都在五六月,這正是印度最熱的季節(jié),持續(xù)高溫加上在各個學校間奔波,學生的體力和意志力都受到嚴峻考驗。但這是他們在人生中必須邁過的關(guān)卡,只有通過了這樣的考驗,才能順利進入高校,繼續(xù)學習成長,成為對社會和家庭有用的人才。
擬推新法案,學生減負擔
印度的教育方式雖然是西方的,但是印度的國情卻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在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所謂應試教育自然也無法避免。
印度學生知道,為了在層層選拔的階梯上向上攀登,只有設法拿到更好的分數(shù)。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印度學生也是每天機械重復、死記硬背。這樣的教育方式加重了學生們的精神和身體壓力,摧殘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是,作為發(fā)展中國家,除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目前并沒有別的更好選擇,因為在有限的機會面前,有太多的競爭者在等待。因此,是這樣的國情把學校、教師和學生逼上了應試教育的獨木橋。
印度政府和社會輿論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種死板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個性的摧殘。據(jù)悉,印度政府已經(jīng)準備出臺新法案,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取消基礎教育階段考試制度,以減輕學生們的負擔,使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從事娛樂、體育和業(yè)余閱讀等活動。